04.05 回孃家的感覺,真好!

圖:來自網絡

在鄉下,出嫁了的女子都有兩個家:婆家、孃家(城裡的女子可能有三個家,因為還有自己的小家)。都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可有哪一個嫁出去的年輕女子不喜歡回孃家呢?

回孃家的感覺,真好!

孃家有生養自己二十多年的親親的爹孃,孃家有看著自己長大的彼此知根知底的嬸子大娘,孃家有和自己青梅竹馬一起歌豬草、一塊跳皮筋的夥伴,孃家的井水甜,孃家的飯菜香,孃家的小狗歡,孃家的小貓乖……所有這一切都常走進出嫁女子的夢境。

望著那朵白雲,她就想起了孃家,那朵雲是從孃家飄過來的嗎?端起那個飯碗,她就想起了孃家,今兒孃家做的什麼飯?拿起那個針線,她就想起了孃家,誰給娘穿針呢?放下那個鐮刀,她就想起了孃家,那片麥子該割了吧……走,回孃家!

回孃家,和媽媽嘮嘮知心話,“生活的煩惱向媽媽說說”,或許媽媽沒有“靈丹妙藥”幫女兒消除煩惱,但她有耐心、更有愛心聽女兒絮絮訴說。而女兒對媽媽是不設防的,可以毫無顧忌地想說啥說啥,想到哪說哪。都說女兒是孃的貼心小襖,娘又何嘗不是女兒永遠的避風港呢?

愛傾訴的女子都知道,十分的煩惱一經說出就減去了五分。話說回來,一個鄉下年輕女子,她又能有多大的煩惱呢?無非是些雞毛蒜皮、家長裡短罷了。回孃家,可以找女伴們聊聊,聊聊家裡“當家的”,聊聊公婆,聊聊怎麼聊也聊不夠的孩子,聊聊家務活、農活、收成,聊聊做姑娘時候的好日月……

回孃家的感覺,真好!

有不理解的,會說:咋那麼愛聊,不聊能悶死?!那可不,對那些愛唧唧喳喳東家長西家短的小媳婦來說多日不聊,還不悶死(婆家那邊暫無“知音”)!

回孃家,可以暫時讓歲月 “倒流”,在爸媽膝下再做一回女孩子:可以睡懶覺(沒人說閒話),可以撒撒嬌(有幾個女子敢或者想在婆婆面前撒嬌呢),可以好吃懶做(沒人拿眼剜你),可以吃飯挑挑揀揀(沒人心裡埋怨你,臉上看不慣你)…………

回孃家,真好!

有時,我會想:古代的女子也是喜歡回孃家的吧?要不,幹嗎規定那麼多日子(比如初一、十五、二月二、三月三什麼的)不讓女子在孃家呢?還嚇唬女子瞎編什麼“三月三(如在孃家),死了丈夫塌了天”之類的順口溜呢?肯定是因為古代女子太喜歡呆在孃家了,常常樂不思歸,所以丈夫、公婆他們才想了法子“逼”她們回婆家!

孃家是出嫁女子的“保護傘”(和婆家鬧氣的女子多半會跑回孃家,如果孃家不太遠的話),孃家是出嫁女子的“大靠山”(有了困難,可回孃家尋求支援),孃家是出嫁女子精神的“休養所”(回孃家是一次精神上的大解放、大休息),孃家是出嫁女子牽腸掛肚、魂牽夢繞的心靈的“故鄉”!

回孃家的感覺,真好!

出嫁女子何時才能把婆家視做自己家不再老想著回孃家呢?我想:那大概要等到她也成了別人婆婆的時候吧?

走,帶上老公,拉上孩子,拎上給爸爸打的老酒給媽媽買的饊子,回孃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