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年人理財為什麼總被坑?

談錢說金


老年人理財上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老年人缺乏判斷的精神和意識,主要還是因為老年人的生活不夠豐富,也就是說給這些理財的銷售人員有了可乘之機,這些理財的銷售人員會利用老年人,缺乏溫暖和關愛的陪伴,而對老年人進行下手行騙,因為老年人缺乏溫暖和關愛陪伴,那麼對於老年人來說,能夠有個人陪著他們聊聊天,就是非常好的一種行為了,那麼這些人就是利用這一點,先是給老人一些小恩小惠,然後讓老人慢慢的深陷其中。更是有的銷售人員都直接把老人喊爹喊媽,這種情況下讓老人有了對自己孩子一般慈愛的錯覺之後,再去向老人銷售這些理財產品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另外就是還有很多老人比較愛佔小便宜,一開始的時候給你給200元,然後給你給3000元,那給你的錢都是需要你去投資來獲得盈利的,有很多軟件也是這樣,給你3萬元的體驗金,享受一天的收益,其實3萬元年化4.5%的話,一天收益也沒有多少錢。但是就這樣的小恩小惠,卻能夠讓用戶很快的進入到這樣的理財平臺當中。不少老人也是愛這樣的小便宜,所以就會導致自己被騙。

除了小便宜之外,還有很多貪婪的原因,騙子對於理財來說並不是絕對的。也有可能本來就是一些風險比較大的理財項目,然後被老人所購買了,在這個其中這個風險又發生,最後導致整個理財產品的本金虧損對於老人來說,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就說自己遇到了騙子,其實也不是如此。


變革家


金融本身是很嚴謹的,超過無風險利率的部分,就必須承擔一定風險,也就是說不能保證投入的本金絕對保本。

如果沒有事物分辨能力,年輕人和老年人同樣會在理財過程中容易上當。

別忘了,哪怕是老年人也有年輕的時候,放在當時那個社會,那個環境,難道他們對當時的事物沒有分辨能力嗎?

但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理財產品推陳出新,很多原來沒有的金融產品,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漸漸走入人的眼簾,比如說貨幣基金、保本基金、滬深300指數。這都是後來才有的。

而老年人即便在信息容易獲取的年代,對上網積極性不高,能從身邊獲取的知識也就非常有限。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就會比較慢。

同時,老年人往往因為年齡關係、身體關係、後續無資金流入關係、被劃歸為要降低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一類,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但人是什麼?理性即便明白高風險伴隨高收益,我們逃脫不了人性,人性本身更青睞高收益產品。

而風險是什麼?是還沒發生的事情,很多人對沒有發生的事情,哪怕風險再高,也仍願意賭一次。

那麼,騙子是什麼?,他們主要目的就是想從你手中把錢騙走,無論用何種辦法。

你期望高收益,低風險,他們就跟你說,該投資是低風險的,是保本的,收益每個月能達到10%,你會心動嗎?

如果本身產品沒問題,那麼在銷售過程中,為了促進銷售,不排除一些銷售員在話術上就可能有選擇性的隱瞞一些情況。而非全部披露。

比如說去新聞報道很多老年人把保險當存款來買。並不是保險這個產品有問題,而是投資者本身未分清存款和保險的區別,他們告訴你保障期滿就能拿到投入本金的120%,跟銀行存定期存款,一年拿1.5%的利率是有本質區別的。

他們可能隱瞞了保障期滿必須持有30年,甚至更長時間,也隱瞞了,只要提前退保會損失本金這個突出的問題。

於是,老年人掏錢購買後,被熟知保險和存款區別的家屬看到,就發現一個突出的問題,父母去銀行存個款,怎麼回頭就被忽悠買了保險了?

如今,國家花大力氣普法、普及金融常識,不就是為了提高我們對事物的辨識能力嗎?


羅元裳


銀行理財又鬧出大新聞了:

老年人為主的建行VIP客戶群體,購買一款年化10.5%—12.5%收益不等的理財產品後,產品發起方下落不明,多次交涉後客戶群體僅能拿回25%本金。

迫於無奈,客戶一紙訴狀將該產品發行方與代銷方建行送上被告席。

最終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判定,該理財產品發行方無力賠償的情況下,建行越秀支行承擔40%的補充賠償責任!

表面上看這是一起簡單的銀行理財產品逾期事件,但真相浮出水面後真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該理財產品性質方面屬於固定收益類私募基金,首批規劃募集資金5億元,實際募集1.955億元。而且募集說明中明確標註了還款來源是發行方的抵押物,第三方評估抵押物總價約26.44億元。

抵押物總價遠高於募集資金,再考慮到資金監管又是建行背書,產品又僅針對VIP客戶銷售,所以給人的第一印象當然是安全可靠,甚至有大戶直接認購500萬。

當產品發行方蹤後,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該私募基金髮行前,發行方欠建設銀行東山支行本息4.78億,為了防止抵押物被拍賣,發行方先後還款7600萬解除部分抵押,接著用解除部分抵押的資產,通過建行發行該產品募集資金1.95億。

更要命的是,為了將該產品順利完成募集,建行給每個網點下放的都有任務,大概幾百萬,甚至發放了該產品工作人員名單,對應的要完成哪些網點的任務。

建行走這步棋當然還是為了自保:實際募集到的1.95億資金,其中本息1.1億償還給建行,真正到發行方手能夠使用的資金僅為8500萬。

所以真相就很明朗了:產品誕生前,發行方與建行某支行就存在債務糾紛。得知真相的理財客戶放話:建行為了搞定不良貸款,狗急跳牆把VIP客戶拉進來填坑!

事情的結局是客戶和建行都覺得吃虧,但產品真實發行方又失蹤,最終都表示不再上訴,結案。

透過此事,我覺得許多要點值得每個投資人深思。

先來說老生常談的老年人理財問題。

老年人有積蓄、有退休金,同時不會使用移動智能設備理財,還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第一選擇總是通過銀行理財。

但問題在於,老年人雖然手裡有錢,但是對於理財產品缺乏基本的風險判斷,而且始終認為銀行有國家兜底,所以到底買何種理財產品,全憑客戶經理忽悠,再搭配點小禮品,基本就成交了。

所以我還是建議子女多幫忙出謀劃策,而且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有猶豫期的,及時發現異常也有會解決的餘地。

再來談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這個話題。

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收益普遍高於自營的,所以深受歡迎,但代銷的產品銀行僅作為渠道方,不保障本息,而且產品性質也比較多,有保險、有基金、有信託等。

所以如果想要購買的話,先看產品風險等級,大多數分為保守、穩健、成長、進取、激進五項,根據自己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再就是聯繫產品發行方,所有關於該產品的疑惑都可提問。

再說個小技巧,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有些也會通過互聯網渠道發行,如陸金所、京東金融、蘇寧金融等渠道代銷,同樣的產品,往往互聯網渠道收益略高一籌。

最後還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話題了。

上述案列的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已經超10%,而銀行的本性我想大家心裡又都有數,能給到10%的收益,自個不掂量一下原因麼?

雖然收益低並不一定可靠,但是理論上講收益低的產品風險也會適當偏低,特別是去剛兌的大環境下,還是希望投資人把預期收益率適當調低一些,不要為了多兩個點的收益承擔數倍的風險,畢竟這世道還是現金為王!


懶先生理財


老年人頭腦遲鈍,思維不靈活,對外界的新信息掌握的又少又慢。而且幾十年的社會經驗使他們的思維形成定勢,固執己見,拒絕接受新的信息。跟子女住一起的,有代溝,交流少。獨居的,缺乏親情和關愛。騙子虛情假意噓寒問暖,殷勤體貼。再有騙子抓住老年人貪小便宜的弱點,給與小恩小惠,使老年人掉進溫柔的陷阱裡。建議老年人不要未老先衰,多學習,及時捕捉新的知識和信息,不懂的或者有疑惑的不要貿然行動,尤其在涉及到數額比較大的錢財方面要慎重,要向業內人士問個清楚明白,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要做,認可不佔那個小便宜,也別吃了大虧。


於亞民1


老年人理財成功者不少,但相比之下,確有不少老年人的理財容易上當!究其原因至少有如下幾條。

首先,老年人思維滯後。多數老年人懶於與時俱進地緊跟形勢換‘腦筋’;反倒沉迷於個人的‘閱歷豐富’!對新生事物本來似懂非懂;卻自詡憑個人經驗也能識別真偽!只要尊嚴不求真知——自以為是;焉能不跌跤、受騙?!這樣的老年人對日新月異的理財這種新生事物,自然不可能有深刻的認知。這樣的老人參與理財被騙就在所難免了!這,也許可以稱謂‘無知+固執=必然被騙’模式!

其次,私心貪婪、禁不住‘’高利‘’的誘惑。一些老年人理財,片面追逐‘’高利息‘’,缺乏‘’安全保障‘’意識。禁不住‘’高利‘’的誘惑,專選‘’利息高‘’的認購。只看中人家的‘’高利息‘’;卻沒有警惕人家看中你的是‘’本金‘’。結果‘’連本喪倉‘’——騙你沒商量!!!

第三,老年人憨厚的善心,趕不上花樣翻新的騙術。老年人多年苦做奔忙養成的善良、憨厚、誠信、善良的秉性,淡薄了他們對‘’騙術‘’的警覺。他們普信任何人。覺得清平世界,自己不騙他人;也不會有騙子行騙自己! 這樣的心緒下,當然對騙子及其騙術喪失應有的警惕,何況騙子的騙術不斷地花樣翻新,善良的老人們怎能辨識千變萬化的騙術,上當受騙自然也就難免了!

此外,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緩慢;學習精力不足,理財知識貧乏;對安全係數較高的平臺瞭解甚少;對理財的涉法知識也知之不多等等,等等。也導致了老年人理財上當受騙的幾率不免增加!!!

顯然

與時俱進換思維;摒棄私慾善修養!老年人的理財依然大有前程!!!


古稀夢想狂


現在的社會,是高科技時代,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老年人能理財,差不多都是腦萎縮,嚴重地記憶力減退,兩眼一看人遲鈍,還能理財,能破材,能上當,農村人說的話,沒腦子了。只要血壓正常精神就可以了,。


甘福泉


怎麼說呢。作為一個金融從業者我深深的感覺我們鬥不過騙子……

首先心裡上,騙子的目的很明確——要錢!所以為了目的可以所用其極,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忽悠,不怕你拆穿,拆穿再找下一位就是了。



我們呢?整天替騙子背黑鍋捱罵,給人家普及金融理財知識,完了老人學會接著找騙子去傻了吧唧把我們說的全告訴他們然後接著上當受騙,翻回頭來罵我們是騙子的托兒,和他們合起夥來欺負他老頭子,我@☆✘■

老人家整天把“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掛嘴邊兒,老拿自己的那點兒人生經驗說事兒。可大爺大媽您們沒察覺到這個時代變得您們都不適應了麼?我都覺得自己追趕時代的腳步費勁,您真以為吃的鹽能抗輻射麼?



抗拒新鮮事物,抗拒學習心的理念,不服老還總想證明自己有本事,逞能,固執,貪小便宜,認死理等等……這一切非凡不能讓老人過得收益,都成為被騙子利用的心理劣勢。就像那句老話兒說的:“被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其實騙子從來就不高明,他們所使用的手段也沒有多麼好深,高智商犯罪不足0.1%,99.9%的騙術都非常低級。瞎貓碰上死耗子,騙子們就是利用老人老了思考問題慢,對待兒女的關心由不願意給孩子添麻煩的心理,鑽空子,實現他們騙錢的目的。



而許多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外來打工者,找工作心切,被騙子忽悠進入騙子公司,被洗腦成為了幫兇。甚至我們營業部所在的辦公大樓同一層,隔壁就是騙子公司,那裡面的人比我們的工作熱情還高,幹活比我們還賣命,掙得卻少的可憐,全被真正的騙子把錢卷跑了。

我們為什麼不舉報?拜託,法律是講證據的,捉姦捉雙,拿賊拿贓,沒有證據警察也那他們沒辦法,何況是我們?我們從金融專業知識的角度只能說他們的東西不靠譜,風險大,但這並不能證明他們就是騙子。當警察收集了足夠的證據,他們要麼人去樓空,要麼錢早讓幕後的騙子頭卷跑了。剩下一群同樣被騙的打工者成了替罪羊,這就是為什麼騙子難抓,越抓越多的本質。



另外多數騙子所騙的錢財並非是老人全部財產,很多被騙了錢的老人怕丟人,不對兒女說,也不報警,被騙的報警率只有14%,這對警察破案無形中加大了難度。所以我們常常發現,老人往往不是被騙一次,而是接二連三的被騙。大概有的老人天生就是被騙體質吧……

騙子可惡,可有的被騙者也不值得同情,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奶爸侃叔


其實我個人是不太贊成老年人理財的,可以把錢交給自己的兒女幫你理,或者直接存銀行。

從老年人的自身條件講,年紀大了,對事物的接收能力,反應力都不如年輕人,別人跟你講你不一定能很快聽懂,老了再學理財知識也會更吃力。


而現在的理財產品眾多,各種產品,平臺,好壞參差不齊,沒有敏銳的判斷力很容易上當受騙,現在火爆的網絡理財老年人也很難操作,首先懂網絡的老年人不多,其次各種騙人的釣魚網站老年人難以分辨。

還有就是老年人大多有一個通病,就是愛貪小便宜,很多騙子或者推銷人員都抓住了這一點,不停的告訴你他們的產品利潤有多高,不停的送禮來誘惑你,等你把持不住了之後就落盡騙子的圈套了。


美搭鋪子


三句甜言當錢使,電話裡被小青年們叔叔阿姨地叫著,請你去領禮品,栔而不捨口乾舌燥地給你算筆賬,預計年化收益豐厚,勸你“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就禁不住了,就會拿些雞蛋放在他們的籃子裡。連銀行、保險公司的職員都會這樣做。上一次當後,我才明白那預計年化收益就是個說法,在合同中絕對不會出現。最重要的是要仔細讀懂合同條款!


玉沁芳心


在這個全民理財的時代,老年人也不例外,對於理財來說老年人屬於特殊群體。由於老年人自己對投資理財知識的掌握比較少,投資經驗少、對當前理財市場的時時情況掌握也很少,綜合在一起,老年人理財很容易走進理財誤區,下面匯商所小編簡單為大家總結一下。

一、輕信他人的理財建議。不同的投資者適合不同的理財產品,適合別人的也不一定適合你。很多老年人一聽到別人給的一些理財建議不就考察就盲目進行投資,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盲目聽信別人的意見有可能給自己造成很多損失。

二、投資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一般老年人的身體都不太好,尤其是心臟不太好,這種情況不適合投資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例如:股票類的投資。股市的變化是瞬息萬變的,小編建議老年人投資一些收益穩定、風險低的理財產品。

三、消費不合理。老年人要學會合理進行消費,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既不過分節約也不鋪張浪費。不給自己在經濟上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

四、容易被高利吸引。老年人在投資、理財時千萬不要盲目追求高利,一定要儘量保證自己的本金的安全性。高收益不代表不好,而是存在高風險,老年人自身缺乏一定的判斷性,所以儘量多加判斷再進行投資。

五、不要輕易為別人擔保。多數老年人都比較愛面子,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輕易為別人做了擔保,如果是親人可能還好些,如果是外人,對我們的財產自身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所以老年人在做擔保時還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