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甘竹灘洪潮發電站模型。羅湛賢 攝
龍江甘竹灘口,一座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老發電站,飽經歲月滄桑後依舊閃耀著光輝。
47年前,順德人化水害為水利,歷經3年零4個月,在此地累計投入近萬人,克服了技術難度大、物資短缺、工程危險性高等難題,建成了全國當時發電水位最低的潮水發電站,並獲得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47年後,順德人吹起了建設“科技順德”的戰略號角,將投入15億元支持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闖出新時期製造業發展的新天地。
時光荏苒,精神永存。“早在當年,順德就已經是一個重視科技而且走在全國前列的地方。”日前,原順德縣委副書記韓炳熾在參觀甘竹灘洪潮發電站時表示,甘竹灘電站是順德人的驕傲,十分有保育價值,能夠向下一代傳達順德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精神。
●羅湛賢 尹輔華
1 憑技術創新“誓把吃人灘變幸福灘”
“甘竹灘水猛如獸,行船過灘甚擔憂,船翻人淹常出現,不知多少人家血淚流。”
這首在龍江甘竹灘的老居民口中流傳的順口溜,反映的正是舊時甘竹灘的險象。上世紀50年代後,儘管曾炸除部分危險的礁石,航道有所改善,但仍未徹底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作為珠三角的魚米之鄉,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順德電力緊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甘竹灘發電站的建設,是順德人自力更生、窮則思變的結果。”在左灘村已經退休的村幹部餘康桃回憶中,發電站的建設是一個壯舉,“當時的順德非常缺乏發展工農業所需要的電和煤,在水流湍急的甘竹灘灘口建水力發電站成了最佳選擇”。
然而,事非經過不知難。甘竹灘灘口上下水位落差僅1米多,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要利用這麼小的落差發電,沒有任何先例可循,而且當時傳統的水輪機也無法滿足設計的要求。
有外國水利專家曾斷言,“這裡只有一米以下的水頭差,根本無利用價值。”但是,經過總結各地利用潮汐發電的經驗和前期反覆進行模擬實驗,證明採用貫流式的水輪機,利用微水頭髮電是完全可能的。
1971年1月1日,當時的順德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化水害為水利,下決心整治甘竹灘,興建甘竹灘洪潮發電站。
順德的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大膽創新,主動求變,充分利用甘竹灘流量大、水流低的特點,經過歷時半年、十多次的反覆試驗,成功設計出裝配“菊花型”車葉的單向貫流式水輪機。
“誓把吃人灘變成幸福灘!”曾任甘竹灘電站第3任黨支部書記、站長的盧倫輝至今還清晰記得,他在開工誓師大會上和工友們鬥志昂揚地高呼。
2“順德智造”破解缺錢缺物難題
雖有戰天鬥地的勃勃雄心,但百廢待興、物資短缺的現實也是亟需直面。在時任總指揮葉勝軍看來,工程建設過程中最大的壓力就是缺錢缺物。
據當年參與者回憶,為了配合這一工程,當時幾乎傾全縣之力,由順德縣革委副主任葉勝軍擔任總指揮,全縣10個公社2個鎮全部派出精幹力量全力參與,其中10個公社的黨委副書記常年駐紮在一線,負責後勤保障和安全生產。
工地上紅旗飄飄,工人們摩肩接踵,當時“螞蟻啃骨頭,萬人會戰甘竹灘”的壯闊場景,就像電影畫面一般在葉勝軍等老同志的腦海中一幀幀地重現。據不完全統計,在甘竹灘電站3年零4個月的建設過程中,參與的人員累計近萬人。
“物資局、木材公司、建築公司要全力配合,農械廠負責生產水輪機,機電廠負責供應各類模具,供電公司要開足變壓器,人民醫院要派最好的醫生駐紮。”當時還兼任縣計委主任的葉勝軍說,在建設甘竹灘電站工程的全過程中,參與的黨員群眾累計近萬人,“儘管工作很苦,但大家沒有太多其他想法,都是一心聽黨指揮,指哪打哪。”
然而,單純靠自身力量還是不夠的,工程指揮部又用鮮魚換鋼材,到梧州運炸藥,到肇慶拉竹篾,赴華東要軸承……想方設法向外求助,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
殷憂啟聖智,厄困見人傑。為了解決供給不足,順德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開發各種“土辦法”,以彌補當時物資的不足。“本來應該用生鐵鑄造的船閘,我們改用了“鋼筋混凝土+樹枝”的結構,而為了解決滲水的問題,當時還到處去理髮店收集頭髮,利用頭髮的韌性,開發出‘水泥+頭髮’的新型防水材料。”時任工程組組長廖榮初對這段崢嶸歲月依舊津津樂道。
值得一提的是,電站小到螺絲釘,大到發電機組、銑床、水輪機三米葉片全都是順德製造,而整個工程從設計到施工、製造設備、安裝,全部由順德人自主完成。
“當時順德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發電設備,這就是順德人的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精神正是‘科技順德’建設的精神原動力。”佛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順德區委書記郭文海認為,發電站及其背後反映的創新精神是順德的寶貴財富。
3 歷時逾3年
創下安全生產奇蹟
除了克服建設過程中的重重困難外,這項近萬人參與的工程還創下了一個奇蹟:歷時3年零4個月,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據悉,在甘竹灘電站第二期工程中,灘底險窄,石脈橫生,水深流急,炸石量大,危險性大,對安全施工帶來較大威脅。
“按照工程指揮部設計的要求,炸藥都要埋到石頭下50釐米深的地方,每次點燃炸藥後現場都是地動山搖。”時任工程副總指揮、今年已經年近耄耋的歐陽雄憶及當年的場景時,依舊印象深刻。
“比如我們規定,點燃最遠距離的炸藥後,施工人員立刻退到下一個埋放點點燃炸藥。”歐陽雄稱。當時由於沒有電動起爆裝置,全部爆破程序要靠人工,在施工期間共爆破土石方14萬平方米,如果沒有提前做好科學的預判,很難創造無人傷亡紀錄。“遇到啞炮時,我們都要求先灌水處理,避免發生意外。”
早期由於經驗不足,通天炮較多,使石頭一直打到300米的禁區之外,嚴重威脅駐地社員的安全。後來,有爆破組採用了開深石溝、選好炮位、適當用藥、企口爆破的方法,避免了平地打炮而互相緊迫,克服了“通天炮”石頭滿天飛的危險現象,效率比原來提升了30%,創造了既高產又安全的先進經驗。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就是在這樣的奮鬥氛圍下,經過3年零4個月的建設,1974年5月1日,甘竹灘正式併網發電。建成後高27米,除了發電外,還具有可防洪、通航等綜合效益。鼎盛時期,甘竹灘電站裝機5000千瓦,一年發電1400萬度,這相當於當時整個順德一年的農田排灌和魚塘抽水的用電量。
甘竹灘電站所取得的成功,僅僅是順德人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一個縮影。1978年,甘竹灘電站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狀。此外,當年,順德還有順峰山林場的培植廣寧青竹育苗法、順德糖廠和大良粉絲廠的白地黴素養豬飼料、樂從糖廠的PTI-30型片糖成型機、陳村農藥廠的井崗黴素土法生產等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早在當年順德就已經是一個重視科技而且走在全國前列的地方。”日前,原順德縣委副書記韓炳熾在參觀甘竹灘洪潮發電站時表示,甘竹灘電站是順德人的驕傲,十分有保育價值,能夠向下一代傳達順德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精神。
郭文海表示,要將順德人迎難而上、勇於創新建發電站的這段歷史挖掘出來,梳理好、展示好,大力弘揚這種創新精神,凝聚建設“科技順德”的強大力量。
閱讀更多 南方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