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趣學算法


“雞湯文”之所以被拋棄,不是因為它本身是糟粕,而是它所提倡的東西與現實社會的巨大反差。

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曾經引起巨大的轟動,特別是她新穎的講解方式和溫潤的表達特點,讓人感覺耳目一新。這時候大家關注的焦點實際上不是她到底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習慣了多年的文言文《論語》還可以這麼表達,所以一經推出,迅速通過新媒體形成放大效應。


只是熱鬧過後,大家真正冷靜下來看看于丹講的這些內容時,發現與現實社會反差太大了。如果這些東西放到歷史上傳說的講究周禮的上古時代,可能會讓人受益無窮。當然,後人描繪的堯舜禹時期的美好圖景到底存不存在還很難說,孟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那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都吃不飽穿不暖,道德水品有那麼高嗎?

于丹教人為善,可是現實中善人卻難以生存。誤導了我們多年的“以德報怨”,最終被證明是行不通的。生活中沒有心機或者心懷“天下無賊”的人,被人認為是“傻子”,反而是那些皮厚腹黑,左右逢源的人大行其道。這樣的現實與理想的反差,誰還會關心什麼雞湯?如果有人相信而“喝”下這碗“心靈雞湯”,那一定也是“毒雞湯”。

我們希望這個社會人人向善,但理想需要現實來印證,只有當我們社會道德到了一定高度時,于丹的學說才會得以崇尚,只是當下,學點“厚黑學”可能更實用。


華哥雜談


前幾天路過河南信陽,看到一個樓盤的大幅廣告,宣傳的點就是“于丹要來了”,這還算事給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已經“被拋棄了”,但是,她也許正在走近三四線小城市,大把地撈著出場費呢。

其實,大把撈出場費,可能正是于丹逐漸被拋棄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走紅,甚至嫌棄了全國性的讀《論語》的熱潮。當時,于丹只是北師大一個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學院,但是很難達到文學院的學術要求,就到了北師大藝術學院,她的學問不行,但是課講得很好。她最開始是在央視節目組幫忙,結果大家說,於老師,要不您試試吧——她就那麼火了。

于丹的走紅,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中國經濟經過90年代迅猛的發展,社會對“文化”的渴求空前強烈,央視嗅到了這種需求,打造《百家講壇》,易中天講三國,火得一塌糊塗。于丹上去講,也是火;再換一個閻崇年講清史,照樣火。

應該說,于丹是非常聰明的。她趁著節目的火爆,把自己講《論語》的書賣了幾百萬冊,賺了很多錢。她到各地演講,出場費都是幾十萬。這完全是名氣帶來的財富,所謂的“眼球效應”,而缺乏真正的學術根基。她知道自己成為了一個明星,而不是大師,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來變現,來掙錢,毫無疑問,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請她都請不到。

于丹沒落的種子也就在那個時候種下,她沒有去發展自己的學術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斷地“複製自己”。文化明星也換代很快,百家講壇早就沒人看了,現在是各種《最強大腦》或者“見字如面”之類的,于丹那種雞湯式的解讀慢慢過時了,真正感興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導,而不感興趣的,則被別的花樣所吸引。

于丹在講壇上被轟走,好像是在一個大學的講座,對大學生來說,她講的東西顯得過於膚淺了。但是,這種遭遇也告訴了她自己本拋棄的現實,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線城市走穴上,畢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線城市,還需要一個階段。


張豐


認識于丹有一個過程。

從熱捧到拋棄,說明人們進步了。而且,在不斷進步。

一開始,我也覺得這個人不簡單,有點學問,還挺會講。

那時候,很有些炙手可熱。

當時,我的一個年輕同事就說,這個人為不行,太裝。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證明我這個年輕的同事,在這一點上,比我有眼光。

後來聽北師大的人講,這個人科研能力不行,也沒什麼真正的學問,只是會講,會表演。

有點學問戲子的意思。

再後來,就在新聞上看到不少有關她的拂面消息。

好像是在上海,她卻給一些博士講課,幾乎被轟下臺。

好像是在北大還是清華,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歷。

還有一次是在日本,她被請去講演,不知道為什麼在飯桌上和別人產生了不愉快。

她就其中一個人說:你這樣的人,沒有資格和坐在一起吃飯。

再就是,也有人說,大概是在她身邊工作的人傳出來的,這個人還脾氣很大,動不動就就會熊人,罵人。

這就有點不厚道了,過分了。

做學問要紮紮實實,做人要實實在在。

即便是學問差點,又想混日子,混名聲,人好點兒,老實點兒也可以。

這也就是她的的名聲日漸衰落的根本原因。

當年我在新聞單位工作的時候,還親耳聽說過這樣一件事。

于丹和山東某城市一家公司簽訂了演講合同(我看到過那份合同),出場費是10萬元,規定這家公司不能對外說有出場費,也不準對外賣票。

由於壓力太大,這家公司就在當地一家報紙發了一個小豆腐塊兒,想悄悄地賣幾張票。

于丹知道後,大為光火。因為過去的名聲,使得她結識了不少地方官員。這一次,可到了動用的時候了。

半夜時分,她把電話打到當地一個宣傳部長那裡,又哭又鬧,胡攪蠻纏,並且堅稱自己時公益演講,沒收任何費用。並且提出要求,要求來演講時必須由當地一位宣傳部副部長出面主持。

這位部長出於無奈,只好答應,並且安慰了。

這樣,刊登那個豆腐塊的報紙受到了嚴厲批評,並向于丹道了歉。

之後的一切,基本上都按照于丹的要求進行。她來的時候,那位部長還出面請她吃了飯。

也就是那一次,她像往常一樣,坐在高高的講堂上,用她那展示了無數遍的高八度的朗誦腔,朗誦了一首關於明月的詩。因為快八月十五了。

當時,我的確有一些噁心。


(下面摘錄一篇來自官方媒體的新聞報道,作為參考:)

附錄:于丹從紅極一時到噓聲一片

2012-11-20 來源: 大眾網-齊魯晚報(濟南)舉報

  不管17日北大百年講堂究竟有沒有人發出過激言論,于丹被“轟下”講壇是不爭的事實,儘管這件事情被媒體的報道渲染之後顯得有點誇張和失實。我們不禁要問,那個曾紅極一時的學術明星于丹為何遭到如此待遇?其實,于丹在北大被噓,關鍵不在於她當時說了什麼或曾經說過什麼,而是她一向的言行,過度透支了公眾對她的信任,被轟是遲早的事。事實上,這也不是于丹第一次遭遇質疑。

  

小題目:這不是第一次被噓  


于丹這次被噓,有網友表示:部分觀眾的不客氣雖然缺少包容,卻也證明於丹的崑曲觀並不為真愛崑曲的人所接受。  

早在2007年,于丹講崑曲就被網友“糾錯”。當時她在央視講授崑曲心得《于丹·遊園驚夢》,在用崑曲名段《邯鄲記》為例來說明崑曲的夢幻之美時,講到盧生被貶之地“陝州”時,于丹脫口而出“陝州就是現在的陝西”。然而,就是這句話被觀眾抓住了把柄。有戲迷表示,“陝州”根本不是現在的陝西省,而是現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古地名,于丹望文生義了!  

在這次被轟後,有關於丹“人品”的負面新聞再次在微博上發酵,網友“黎江”在微博上爆料說:大約2007年,于丹有個女弟子患嚴重抑鬱,痛苦到極致時,她把導師當成救命稻草,于丹接到電話,說,“現在沒時間,等我回去!”回去後,女孩已墜樓身亡;多年來,于丹脫離真相缺乏知識分子良知,其矯揉造作天花亂墜,卻到處被包裝上市。  

作家慕容雪村也在微博上爆料:一女名人對手下極其苛刻,稍有不順則厲聲怒斥:笨蛋!垃圾!有讀者求籤名,則立刻換一副嫵媚臉孔,嬌聲應對:您好……謝謝。讀者甫一離開,則繼續痛斥:笨蛋!垃圾!這一不點名的微博在此時爆料,被很多人跟帖,指說的是“心靈雞湯女士”。  


小題目:于丹已經榨乾了自己 


 19日上午,于丹再次發微博,還原當日現場的真實情況。她提到,該演出是面向社會的,呼籲大家不要誤會北大學生,且證實現場並無“不雅或過激的語言”。對於當日主辦方的安排和觀眾的噓聲,她也大度地表示,“我們都是愛崑曲的人,因為有愛,所以一切可以理解。”有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評論,于丹這次被“噓”,一是因為踩錯了場子,臺下觀眾只把你當普通戲迷,你偏要把自己當專家;二是名利當前抵不住誘惑說“不”。當於丹被邀請坐在第一排正中看戲,被隆重請上臺發言,儘管不符合臺下觀眾的心情,但符合名利場人情。

  比起“學術超女”、“學術明星”等充滿耀眼光環的頭銜,“才女學者”、“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可能才是讓于丹內心最妥帖和最符合她初衷的稱謂。而當被人稱為“心靈雞湯女士”,相信于丹的心裡最不是滋味。但名利場也是江湖,帽子大、名號響才能在江湖裡混得風生水起,有明星效應才有人請,才有價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當講課教書變成副業,當時尚、娛樂、商業,什麼場合都能見到嘉賓于丹的身影時,這是人生的一種成功,可能也是一種冒險。而冒險,常常伴隨的,不是迷了路,就是迷了心。  

明星效應是雙刃劍,多元化的社會不會要求所有人都安貧樂道,只是希望越來越多的明星在忙碌趕場之餘能停下腳步,多聽聽內心的聲音,該拒絕拒絕,該說不說不,不要榨乾了自己,還“噁心”了別人。


手機攝影藝術



沒有根植於華夏易道文明重建的“國學”,都不過是“偽國學”而已!只能喧囂一時。

從國學普及不斷深入,進入“深度國學”這一角度,更能看清“于丹現象”背後,國人國學接受趣向的本質!

比如餘秋雨老師,被人戲稱的“口紅型國學”,許多“大師”的套餐式消費類“成功學”、勵志類“雞湯型國學”,到于丹這兒不過煲成“香水型國學”,很“女人味”而已!

而且,在義理髮揮上過於“自我”、“自說自話”,不尊重經典“本義”,所以跑偏了!

1.沒有華夏易道文明的重建、文脈道統的修復的“國學”都不過是“偽國學”而已!

一部中國學術思想史就是對華夏易道文明的闡釋史、文脈的開掘史。學術繁榮的本質是,“根深才能葉茂”!

所以有韓愈的“道統”說,張載的“四句銘”,民國大師的“整理國故”,馮友蘭的能“接著講”,餘秋雨提出的“中華文脈”,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在迴歸傳統中復興傳統。否則就是在學術上“製造泡沫”而已!誕生了許多“洋涇浜”可笑洋垃圾!

上世紀,經歷八十年代的一個過度“西化”後,文化界開始了一個民族文化“尋根”的潮流,國人試圖從“西化陷溺”中走出,發展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來。

比如,餘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即是此類反思文化的代表,還有港臺學者“橫空出世”,你方唱罷我登場!

繼之,便是直接針對傳統經典的于丹系列“國學”圖書的熱銷,借影視傳媒手段,可以說是一種很“商業化”的傳播模式,至少從文化產業化看是成功的,現在只不過是市場“飽和”了,談不上“拋棄”,本來就是文化快餐無內涵,一次性餐巾紙而已!

2.“深度國學”才是真正的“中華文脈”

現在,王陽明心學的“破冰回熱”,被人們不斷翻新言說,說明經典的永久魅力是不會過時的。

文明的高度,真的不是你的“代際優勢”所能帶來的,不是量化指標衡量出來的,更不是炒作包裝出來的,的確是立足本土文化,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服務民眾中“實打實”的建立起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能成為“經典”是要付出代價的!

樂活一家之言!

樂活的哲學,一起吃茶去!


樂活光陰


簡單一句話,因為國民的欣賞水平和認知水平提高了。

于丹是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分黨委書記、副院長,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別看于丹這麼多頭銜,簡單屢一下的話,于丹最重要的角色是廣電社會活動家,而且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廣電社會活動家,並在網絡時代罕見地利用較傳統的平臺和網絡,成功地推銷了自己。

2006年“十一”黃金週期間,于丹因為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了7天《論語》,很快地被社會大眾接受。她隨後出版了以講座為底本的《于丹(論語)心得》該書火爆的現場銷售卻真是創造了中國出版史單日籤售最高紀錄,也創造了近年中國內地暢銷書的最高紀錄。

從學術角度上講,她對於《論語》的解讀是生硬的、牽強附會的,甚至可以說是生吞活剝的,這和她985教授教授、博導的身份實際上是很不相稱的。小編很好奇這種水平的博導指導出來的博士會是什麼樣子。

于丹遊走在學術、體制與大眾傳媒之間,她善於把枯燥的學術注入雞湯,然後改頭換面傳播給大眾,學術因此變得鮮活無比。

但是,小編認為,我們也不應該因為自己水平提高了就把于丹一棍子打死,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學術屌絲,甚至在某段時間還曾覺得於丹還不錯。


東方國學


很早以前看過於丹的論語,感覺非常不錯,講話擲地有聲,有條有理,陰陽頓挫,豪言壯語確實引人入勝,經過仔細聽聽,純屬扯淡,囉嗦不說,最重要的是故作深沉,裝派頭,從此看見於丹直接換臺。

于丹和焦點訪談的敬一丹有一拼,敬一丹也是這樣本來一句話的事情她非得多說幾句,好像自己很有學問一樣,故意提高嗓門,陰陽頓挫的說來說去,敬一丹也是一個喜歡囉嗦的女人,故意慢慢悠悠,非常簡單的事情被她弄得特別深沉聽她說話感覺特別累。

百家講壇這些人就是把別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語言講出來,她不講咱們也明白裡面的內容p,有些人簡單意駭的就能說的明白,大家比較喜歡,于丹總是喜歡東拉西扯,故弄玄虛,裝腔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也曾點評于丹講論語:遍體鱗傷,一分鐘一個硬傷,孔子哭了N多次!

做調,惹人反感,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也曾點評于丹講論語:遍體鱗傷,一分鐘一個硬傷,孔子哭了N多次!確實也是。

好端端的一件事到她嘴裡怎麼就變味了呢?裝腔作調!惹人反感!

呃,這一點的話,雖然我上面是幫著于丹老師講話的,但是這一點,我坦白講我也有類似的感覺!不知道是我心理的問題呢還是于丹老師的表情的確有裝腔作勢之嫌,反正我的確是有這樣的感覺——應該有很多人也有類似的感覺吧?

于丹老師確實應該好好學學國學,更應該修煉一下語言表達能力 ,切不可感情太豐富,更不應該在論語中加入太多自己的語言,畢竟這不是小品,這可是國學啊,容不得辦點馬虎和縱容,謝謝大家都分享。


大海傳媒


因為于丹出名了以後太功利化了,變成了一個撈錢的商人,而且心靈雞湯後來也慢慢過時了。

于丹是2005年的央視《百家講壇》中講《論語》開始走紅的,她能出名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百家講壇》作為一個比較新穎的文化類節目,當時很火,不論是哪個教授上去講課都能火,易中天講三國,閻崇年講清史,照樣全部都火了。

而且那時候的心靈雞湯還不像現在這麼氾濫,比較受歡迎,于丹講《論語》,也是挺受歡迎的。

于丹是一個很精明的商人,趁著節目當時很火,便把自己講《論語》的書賣了幾百萬冊,賺了很多錢,同時還到各地去演講,出場費都是幾十萬,有很多企業請她去做演講,費用都是按小時計算的,豪車接送排場很大的。

她完全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明星,而不是講師,更不是什麼文化傳道者,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不停賺錢,而不是去提高自己的學術能力,不停地複製自己,時間久了觀眾就看膩了,同時《百家講壇》也慢慢沒落了,沒什麼人看了,于丹就不火了。

後來于丹在一次講座中被學生轟下臺,那是一個大學的講壇,大學生眼中於丹講的東西太膚淺了。

于丹的一些負面新聞對她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不知道真假,網上傳說于丹倫敦撒潑事件,她在外國演講時一天換三個酒店,都是高級房間還各種挑剔;在工作過程中百般叼難助理和翻譯,不僅讓人覺得像于丹這種滿腹經綸的人,往往並不一定有教養。




還有一次,于丹在北大崑曲晚會專場作最後發言時,還沒上臺,臺下就嗆聲四起,“你根本沒資格跟臺上的人站在一起,趕緊滾下去”,一直有人高呼“滾下去”,于丹最後不得已尷尬離場。

現在於丹都沒有消息了,估計又回去北京師範大學當老師去了。

總之,于丹不紅是因為太過於功利化,講的東西又太空洞了。


R娛記


于丹當年的熱潮,很大一部分是百家講壇的熱潮,百家講壇出來的人物只要是七位,除了于丹還有易中天、錢文忠、王立群,蒙曼,袁騰飛,閻崇年。

于丹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有女性的元素在,在眾多的男性主講人裡,女性是總是耀眼一些,當然,這與傳統意識裡太多不可以言說的因素有關。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她講的是《論語》,而且是用那麼通俗的方式講解《論語》。在很多學術的語境裡,把簡單問題用學術語言複雜地講述出來不同,于丹是用簡單的通俗的語言,把《論語》這個在國人心中高不可攀的概念,講述出來。

尤其是她慷慨激昂的方式,更具煽動性。

換句話說,她把《論語》雞湯化了,“知音”化了,“故事會”化了。

雖然變得淺顯易懂,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很高的熱度,可苦於其自身的修為所限,一再出現漏洞,也因為其對《論語》解讀過程中,加入了太多的現代意識,在一些層面曲解了《論語》。

就像當初對她的熱愛一樣,很多熱愛都是大於其本身的,後來的失望也就像當初熱愛那麼迅速,很多失望也是大於其本身的。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最終會知曉一切好的、壞的。


阿郎看電影


因為于丹說話太繞了,明明一段話就可以講清楚的事情,如果到了她嘴裡,可能會給你寫本書。

忘了是初中還是高中的時候,那個時候非常愛看央視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剛好又是王立群老師講漢朝,內容聽的非常舒服,淺顯易懂,從此就喜歡這個節目了,然而好景不長,這個這個節目又開始讓閻崇年講滿清,于丹講論語,閻崇年講滿清當時沒看出什麼,但是大學畢業之後刷頭條,刷到一段,就返回去重新搜出來看了一會兒就看不下去了,各種跪舔,各種洗白滿清罪行的言語,在也看不下去了,後來聽說閻崇年被打了。我只能說活該。

至於于丹講論語,我當時一集都還沒有看完,就摒棄這個節目了。媽的,好好的一段論語,繞過去繞過來,還沒有我們高中語文老師講課講的好,至少我們語文老師講課的時候言簡意賅,總結到位。這個于丹講課的時候,全是完全正確的廢話加上心靈毒雞湯。


a本色蔚藍


于丹曾經得到了與之才學不相稱的榮譽,她擔不起這許多。如今不是被拋棄,只是卸下了包袱,是好事。

于丹大紅大紫的時候,圈粉無數,大家都想爭到讚揚她的沙發。而我發了一個帖子提了一點質疑,帖子立刻被刪掉了……這大概是七年前了,為了這個事情我著實鬱悶了幾天。後來還有另外一個同樣莫名爆紅、風頭更盛的女人,楊瀾。對她的批評金句不需要刪,根本就發不出去。於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的人,只是用來誇的。其實刪帖也客觀上保護了我,如果批評的聲音發到網上,一定會被憤怒強悍的水軍和噴兵罵死,被人肉也是必須的,後果不堪設想。

今天于丹不紅了,這麼多人發現了雞湯裡的材料既不營養也不健康,而且還有毒。非議之人如當初爭品雞湯時一樣蜂擁而上,爭相黑之,我不想再說什麼。因為這時候說什麼,都是馬後炮,事後諸葛亮。七年前說過的話,即使留下記錄,也被指PS無疑。所以,與其說你瞭解了于丹的斤兩和伎倆,不如說看透了水軍噴兵們的特質,這是一股無法戰勝的洪荒之力。推薦大家看一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如果沒時間看書可以看同名電影《蠅王》。我想裡面說清楚了這種洪荒之力的來龍去脈,有多危險,有多強大。還有更重要的,關於人性。

言歸正傳,于丹一直是那個于丹,不增不減,不上不下,燉著她澆灌別人心靈的雞湯。有如下面這個鳥籠,有人說她華貴,有人說她空洞,有人拿她抵萬金,有人拿她當柴燒。而我,只想知道那籠子裡面關著的,可是什麼好鳥?半掩著的舊門板後面,昏暗的光,藏著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