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蘋果補鈣的表現和補鈣方法

蘋果缺鈣的表現和補鈣的方法;

鈣是蘋果中不可缺少的中量元素,由於其在果實細胞中的特殊作用,缺乏後常常導致蘋果果實的生理病害,最典型的是苦痘病、痘斑病和水心病,果實的硬度和貯藏性、貨架期也與果實含鈣量密切相關。

蘋果補鈣的表現和補鈣方法

誤區一:只有葉面噴鈣

實際情況是,果樹根系從土壤中吸收鈣素是提供樹體和果實所需鈣元素的主要途徑,葉面噴鈣只是次要補充途徑。

由於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大多低於1%),pH大多在8左右,偏弱鹼性,因此根系對施用的過磷酸鈣等化學鈣肥吸收利用率很低,果農應通過增施有機肥,果園生草、覆草,秸稈還田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或調節土壤pH值,增加土壤交換性鈣離子含量,以達到根系更強的吸收鈣的效果。

誤區二:幼果期補鈣效果最好,過後補鈣沒有作用

實際情況是,在果樹生長的整個過程中,葉面噴鈣都會起到補鈣作用,而且越到後期補鈣效果越明顯。

幼果期由於果皮較薄,果實較小,就單位面積和單位重量來講,吸收鈣的能力相對較強,但就一個果實來講,由於果實較小,接觸到的藥液較少,補到果實的鈣的絕對量很少;隨著果實的生長,果實表面積增加,噴鈣後果實吸收鈣的絕對量也在增加,因此,套袋果實除袋後,補鈣的作用最好。

誤區三:氨基酸鈣補鈣效果最好

氨基酸是一種含氮有機化合物,能夠提高葉片的光合作用,並能起到迅速補充氮肥的作用;氨基酸與鈣鬆散結合形成氨基酸鈣,隨著葉面噴施,樹體吸收氨基酸的同時也會吸收鈣,鈣的吸收利用率高於氯化鈣和硝酸鈣,但氨基酸鈣補鈣製劑一般含鈣量大約4%,經過(500-1000倍,甚至更高的倍數)稀釋後,噴施液的鈣濃度非常低,補鈣效果並不是最佳。

誤區四:含鈣量越高,補鈣效果越好

補鈣效果確實與葉面肥含鈣量有重要關係,但實際上原料型氯化鈣和硝酸鈣具有含鈣量高的特點(可達35%以上),補鈣效果並不好,主要原因在於鈣的存在形態和鈣的活性較低,樹體和果實吸收效率低。

哪些補鈣製劑的補鈣效果最好

經過研究和對國外果樹補鈣產品的分析認為,蘋果生產上優質的補鈣製劑應該是含鈣量在10%以上,吸收效率在80%以上,以氯化鈣或硝酸鈣為主要基質的全加工型鈣,這類鈣製劑具有鈣含量高和吸收率高兩個特點。

必要性

每年蘋果採摘後,果實會帶走大量的鈣,而鈣在樹體內不易移動,所以缺鈣現象普遍發生。

套袋本是生產無公害綠色果品的重要技術措施,但套袋以後的蘋果更易發生缺鈣,尤其是酸化嚴重的果園。

缺鈣導致了蘋果苦痘病、痘斑病、水心病等生理性病害的發生;並且還會引起果實表面裂紋、粗糙等症狀。

缺鈣表現

缺鈣在果實上所表現的症狀不同,有的呈水浸狀,這是缺鈣生理病的共同症狀。缺鈣時,細胞膜結構破壞,透性增大,內溶物滲出;另一方面由於葉片合成的山梨醇糖通過韌皮部進入果實,所以呈水漬狀。

果實組織凹陷形成空腔(細胞分解後組織變幹)。

果實開裂。一般是因為果肉比果皮膨脹快,特別是雨後發生更重。

缺鈣時,多酚化合物氧化生成褐色素,所以缺鈣組織多數呈棕褐色。鈣充足時,可與多酚化合物螯合而抑制這種氧化作用。

同時,由於缺鈣細胞膜被破壞,使內含物滲出,為真菌、細菌的繁殖提供了有機物和糖分,故缺鈣時易感染真菌病害。

另外缺鈣還會引起果實硬度降低,易變綿、發軟,貯藏壽命短。

蘋果補鈣的表現和補鈣方法

關鍵時期

果實吸收鈣有兩個高峰時期:

花後50天內,吸收量在80%以上。

採收果實前的30-40天。

補鈣方式

土壤補鈣是解決缺鈣症狀的根本措施。鈣肥可以與有機肥、複合肥等肥料混用,增效顯著。

葉面補鈣是增加蘋果果實鈣含量的主要方式。提倡全程補鈣,即花後兩週開始至套袋前間隔7~10天噴2~4次鈣肥,採收前40~50天再噴1次。

蘋果補鈣的表現和補鈣方法

注意事項

葉面補鈣時,應儘量將鈣噴到果實上。葉面補鈣要提倡全程補鈣,不能只重視套袋前,忽視採收前的補鈣。

葉面噴鈣的同時結合噴低濃度(一般不超過100mg/L)的生長調節劑,可促進鈣向果實的運輸。

嚴禁施用劣質的硝酸鈣。市場上銷售的許多硝酸鈣,其實是硫酸鎂或硫酸鎂含量過高的混合物。而鎂對鉀和鈣的吸收和利用有拮抗作用。

所以施用後會造成套袋蘋果發黃,著色不差,苦痘病、痘斑病發生更加嚴重。且硝酸鈣及硅鈣肥只能單獨施用,不能與複合肥等其它肥料混合施用。

不提倡施用生石灰補鈣。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中和酸性土壤,一般每畝施用100kg熟石灰即可有效緩解土壤酸化問題,但補鈣的效果較差。同時,挖坑埋生石灰,很容易燒根,造成死樹。

用高壓樹幹注射器直接對樹體進行補鈣可有效提高蘋果葉片、果實鈣含量。但因為蘋果樹腐爛病對注射傷口比較敏感,因此,生產上不提倡使用注射方法。

不同生育期吸收的鈣在各器官內分配不同。幼果期主要分配在果實和新梢,分別佔總鈣量的34.79%、11.31%;膨大期主要分配在葉片,佔總鈣量的44.91%。

不同生育期吸收的鈣在各器官的存在形態有明顯的差異。幼果期主要以活性鈣形式存在;膨大期非活性鈣形式顯著提高,尤其是在果柄和果臺中這種變化非常明顯。IAA(吲哚乙酸)能改變果柄中鈣的存在形態,使水溶性鈣和果膠鈣分別增加了1.88、1.30倍,從而果實中的鈣含量增加了76.51%。

果臺副梢及果臺上不同序位葉片對果實供鈣能力不同。其順序依次為:果臺副梢上1~4位葉>果臺蓮座頂部1~4位葉片>果臺後1~4倍葉片>果臺副梢5~8位葉片。

葉片對果實鈣素的供應遵循“就近原則”,遠離果實的葉片對果實供鈣能力很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