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體驗過撫育嬰兒,你就能更慎重對待懷孕嗎?

體驗過撫育嬰兒,你就能更慎重對待懷孕嗎?01

九月初這期《羅輯思維》,《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想必各位已經看過了,這期節目是我參與策劃的。

其中提到,在美國,任何人只要能做到三件事,就基本上不會陷入貧困,也就是年收入兩萬美元以下。這三件事是:

1. 先結婚後生孩子;

2. 從高中畢業;

3. 有個工作。

可是就有大量的美國人做不到,尤其第一點。可能對中國人來說有點不可思議,難道美國有很多人不是先結婚後生孩子嗎?

文化傳統不同,還真是如此。沒結婚就生了孩子,可能是美國女性和她的子女陷入貧困的最重要原因。

未婚先孕,在中國可能是時尚青年的大膽行為,也許有人還認為代表先進文化 。而在美國,未婚先育是窮人的典型特徵。

02

美國人想了無數辦法去阻止未婚先孕,在學校裡開展各種先進性教育。其中一個辦法,也不知誰想出來的,是給學生們發孩子。

當然不是真孩子,而是“模擬嬰兒” —— 一種跟真實嬰兒非常接近的玩具娃娃,能哭能鬧,能吃奶能排便,冷了不行熱了不行,放下不管他不幹,走哪都得抱著,喂完奶還得拍嗝……

總之,是儘可能具備真實嬰兒的一切讓你感到麻煩的功能。

體驗過撫育嬰兒,你就能更慎重對待懷孕嗎?

|一款“模擬嬰兒”,中文譯為“孩子,好好想想吧!”

人們設想,如果讓那些高中生體驗一下撫育嬰兒有多麻煩,他們應該就知難而退,儘量避免懷孕了。

所以美國很多學校都有這個項目,可能連某些初中都有 —— 給全班男女同學每人發一個模擬嬰兒拿回家餵養幾天,不但不能餓死還必須讓它“健康地”回來。

我就聽說有些家長真是特別反感這個教育方法,因為這幫中學生經常都是拿回家就把“孩子”扔給家長照看,家長忙活好幾天就不禁要問 ——

這樣真的好嗎?

03

會不會有些學生一看照顧嬰兒如此麻煩,索性一輩子都不想要孩子了?又會不會有些學生覺得有個小孩也挺好玩,反而還不怕懷孕了?

這個模擬嬰兒教學法在美國已經搞了至少 20 年,被多個國家學習推廣,然而,居然從來沒有人嚴肅地研究過它的效果。

直到現在。

終於說到正題,我今天要分享的一篇研究報道是:

"Robot" Babies Could Increase Teen Pregnancy Rate(機器人寶寶可能增加少年懷孕率)

這是今年八月剛剛發表的一篇論文,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對模擬嬰兒教學法的效果做的跟蹤研究。

這項研究針對的是澳大利亞的女生,她們中有的人 13 歲到 15 歲之間被要求照顧機器人寶寶。結果發現:

  • 沒體驗過照顧嬰兒之麻煩的女生,20 歲以前的懷孕率是 4%;

  • 而那些被學校發了孩子,體驗過這種麻煩的女生, 20 歲以前的懷孕率則是 8%。

用中文形容的話這叫“適得其反”或者“事與願違”。不過,我想還是用一個英文詞更有力量:backfire (逆火)—— 為了達到一個效果而搞了個什麼政策,實行的結果正好跟你的預期相反!

04

我在網上搜索,這種模擬嬰兒,在美國最便宜的版本大概是 300 美元一個,而上述報道說在澳大利亞相當於 1000 美元一個。如果學校要買 50 個,這是一筆挺大的投資。

這筆投資大到足以讓家長和社會信服:我們學校為了減少少年懷孕率可是下了大功夫的!

對商家來說,這是一個產業。對機器人研發者來說,這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攻關項目。你可以不斷推出功能更全面的新版,讓學校隔幾年就來一次升級換代。

職責盡到了,GDP 產生了,儀式感很強,第一手的真實體驗,美式的敢想敢幹,別人一看,美國人真先進。

這麼好的辦法,怎麼可能不好使呢,反而有負作用?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動作本身實在太好,結果就不重要了。

我敢打賭“模擬嬰兒”教育會繼續在各國開展下去。也許還會被中國的樂於與發達國家接軌的中學採納。

不過畢竟文化差異太大,校方可能向家長解釋說這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家長當年的哺育之恩 —— 1000 美元一個,絕對不能是 10 美元就能演示的哺育之恩。

今天說的既不是懷孕也不是教育,而是生意。但我們更應該體會到,這背後的社會規律。

版權信息:此內容歸羅輯思維團隊出品的「得到」APP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 體驗過撫育嬰兒,你就能更慎重對待懷孕嗎?

  • 體驗過撫育嬰兒,你就能更慎重對待懷孕嗎?

每一樁生意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

但是,請注意——

它未必是在解決它宣稱要解決的那個問題。

比如——

他不是在解決孩子的網癮問題。

他只是在解決父母的焦慮問題,並順便幫父母推卸責任。

錯位的需求和供給,往往潛藏大惡。

藉此文,順便推廣一下啟人心智的萬維鋼《精英日課》。

下載「得到」app,訂閱《萬維鋼•精英日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