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人從哪裡來?究竟是堅持無神論,還是堅持有神論?

人類的起源在哪裡?人是從哪裡來的?這些問題一直存有分歧,但總結起來,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神論,即認為人是由神創造的。另一種是無神論,即不認為人由神創造,而是一種生物的進化結果。

那麼,究竟哪個對呢?咱們一起看看網上某位網友的認識。

人從哪裡來?究竟是堅持無神論,還是堅持有神論?

以下是他認識的原文——

說起人類的起源,歷史上的哲學家、史學家、科學家、物理學家們都探討過,現今人們普遍認同的學說有兩大類,一個是進化論,實際上就是無神論;另一個是神造人論,即有神論。

人從哪裡來?這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都應該去探討和思索的本源問題。無神論論認為,人是由動物(猿猴)進化而來,它否定了神的存在,認為進化是動物為了適應生存條件而發生的一種基因突變,所以有神論推崇弱肉強食、提倡激發生命的競爭性。這種理論被大部分的社會主義國家信奉,尤其是我們國家。從歷史上看,無神論是由達爾文提出的,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學說,其中的很多疑點也有待論證。相比之下,神造人論就歷史悠久得多。在西方的創世神話中,包括《聖經》也有記載:說神用泥土比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人;無獨有偶,中國的上古傳說中也流傳著“女媧造人”的故事。因而在當今的大多數西方國家和中國古代,都是信奉神造人的學說。

人從哪裡來?究竟是堅持無神論,還是堅持有神論?

且不談兩種學說的正確性與真實性,就單看兩種學說所帶來的利弊關係。進化論與神造人論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人是否承認神的存在,一個是無神論,一個是有神論。無神論者不信神的根據在於,用現有的科學無法證明或者自己看不到神的存在,所以就不信;但辨證的去思考,如果真的有神存在,又怎麼會允許人這樣低能的生命輕易洞悉他們的存在呢?所以人的無法感知不是恰好證明了神的真實存在嗎?

先看信奉進化論的人,由於不相信有更高級的生命存在,就認為自己是宇宙中最高級的生命,認為自己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所以這樣的人就自大、肆意妄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甚至認為自己就是神,可以隨意裁決和踐踏其他生命。例如,人為了自己的喜好或慾望過度開發,造成生態被破壞;人為了追求名利而無惡不作、不管是否傷害到他人;人為了滿足饕餮之慾而虐殺其他動物;人為了保護自己而開展惡性競爭。因為進化論提倡的就是強者生存,提倡人為了自己要不計一切的和周圍任何因素競爭,被強調只有競爭勝利者才能生存,而競爭勝利後便可以為所欲為。其初衷是自私的、過程是殘酷的、結果是有害的,這點在西方的文化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們往往是通過堅船利炮的侵略征服其他民族,通過武力殖民和奴化其他民族的文化,這就把人導向人性中惡的一面,所以西方很多有先見之明的學者一直呼籲,要祛除西方文化中的那種侵略性和競爭性。

人從哪裡來?究竟是堅持無神論,還是堅持有神論?

再來看信奉神造人論的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生命與世間的一切是神所賜予的,所以對神懷著一種感恩之心。由於瞭解自己的無知,所以常懷謙卑之態,敬畏神明的同時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其他生靈。這樣的人因為心中有著道德約束所以一般都不會做壞事,也不會傷害其他生命,這樣的人多數都是善良的、對社會沒有危害的。同時,這些人還有著他人所沒有的正義感與同情心,因為相信神的存在、相信善惡有報,他們更能夠關懷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社會上大部分做慈善和做救助的人,多數都是信神的人。西方文化雖有不好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它的可取之處不僅在於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更在於他們的基督信仰,西方人大多數都是有信仰的,他們相信人是神造的、死後要去天國或地獄,心中有敬畏便會約束自己的言行;而對於那些受到進化無神論影響的人群,他們往往是自以為是,無知者無畏般的放縱自己,什麼壞事都敢幹,而且隨時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爭鬥,當然其整體素質和內心良知也就好不了了。

人從哪裡來?究竟是堅持無神論,還是堅持有神論?

意識決定行為。兩種不同的觀念帶來了不同的後果。這裡有一個典故,可以很好的說明或例證:

《西遊記》中有一個如意真仙,是牛魔王的弟弟,在孫悟空去取落胎水時百般阻撓。因為它認為孫悟空害了它的侄子紅孩兒,所以要為侄子報仇。這妖仙之所以認為孫悟空害了紅孩兒,是因為它的觀念中紅孩兒雖做了觀音菩薩的善財童子,但這是“與人為奴”,不比得在山中稱聖嬰大王時“自在為王”好。這種觀念與很多深信進化論而堅決不信神的人思想是類似的。那究竟是“與人為奴”的善財童子好,還是“自在為王”聖嬰大王好?真相在孫悟空的口中:“如今令侄得了好處,現隨著觀音菩薩,做了善財童子,我等尚且不如……”。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破了無神論與有神論的最本質的區別。

人從哪裡來?究竟是堅持無神論,還是堅持有神論?

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做人,是為了返本歸真,進入神的世界,達到和獲取神性的一部分,以便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這才是做人的真正意義。你是選擇無神論,還是信仰有神論,其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