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大臣惹怒皇帝 被活埋七天七夜 你猜結果怎麼樣

明朝皇帝大多頗有個性,不拘一格。其實,明朝的大臣更是性格突出,在皇帝面前也是率性灑脫,敢作敢為,不像清朝大臣見了皇帝只有唯唯諾諾口稱“奴才”的份。

今天我們就說一個經常犯言直諫的大臣:陳諤。

大臣惹怒皇帝 被活埋七天七夜 你猜結果怎麼樣

陳諤,字克忠,廣東番愚人。永樂年間,陳諤通過鄉試進入太學,授刑科給事中。刑科給事中雖然只是正七品的官員,但權限很大,負責監察刑部的工作。皇帝交給刑部辦理的事件,刑科將定期進行督辦。如果遇到拖延不辦的情況,他們有權向皇帝上疏報告。事件辦理結束後,又由他們核實銷號。

陳諤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官員,從來不迴避問題和矛盾,“遇事剛果,彈劾無所避”,但卻不得皇帝歡心。這是為什麼呢?原因說來讓人好笑,是陳諤嗓門太大了。

原來,陳諤說話聲如洪鐘、震耳欲聾,上朝奏事的時候絲毫不減分貝,在安靜的朝廷裡聽起來真有“如雷貫耳”的感覺。明成祖朱棣覺得很是不爽,懷疑他是故意所為,就餓了他幾天肚皮。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種處罰看似啼笑皆非,實際上非常殘酷。不過,陳諤忠實地執行了。幾天後,朱棣召見陳諤檢查處罰結果,沒想到陳諤依然奏對如故。朱棣釋然了,說:“是天性也。”此後,朱棣每次見陳諤,都笑稱他為“大聲秀才”。

大臣惹怒皇帝 被活埋七天七夜 你猜結果怎麼樣

我們知道,朱棣是一個很強勢的皇帝,不允許大臣違抗他的意旨。否則,後果很嚴重。可陳諤不是一名整天揣摩上意的官員,他在上疏彙報工作時,常常固執己見,堅持自己的看法。一次,陳諤就把朱棣給惹怒了。朱棣故技重施,“命坎瘞奉天門,露其首。”

“坎瘞”,是古代行祭地禮時用來掩埋牲畜和玉帛的一種坑穴。朱棣命人在奉天門外挖了一個坑穴,將陳諤活埋在裡面,只露出一個腦袋。

這又是一次奇特而殘酷的懲罰。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不吃不喝最多也就堅持幾天的時間。陳諤被埋於坑穴內,“口能言,身不能動”,這種情況下能堅持幾天?答案是:7天。7天后,陳諤被放出來,又活蹦亂跳地出現在大家面前。

朱棣一看,沒死,好,官復原職。

大臣惹怒皇帝 被活埋七天七夜 你猜結果怎麼樣

經過了這次死裡逃生,陳諤並沒有改變自己犯言直諫的性格,一次次“上疏忤旨”,又激怒了朱棣。朱棣決定換一個花樣懲罰他,就罰他自費修建象房。陳諤是一個清官,工資又不高,請不起工匠修建,只好挽起袖子親自修建。

可憐陳諤一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秀才,何嘗幹過這種修建房屋的粗活?幾天下來,就變得蓬頭垢面了。一天,朱棣前來視察工地,竟然認不出陳諤了,問“這人是誰”?陳諤匍匐在地上,向朱棣彙報情況。朱棣就算鐵石心腸,此刻也動了惻隱之心,再次赦免了他。

此後,朱棣深知陳諤的秉性,不再為難他,多次大力提拔。不久,便安排他擔任順天府尹一職。後來又先後任命他升任正三品的湖廣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等職。沒過多久,又“坐事落職”,被削去職務。朱棣死去,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大赦天下,陳諤本應該官復原職,可由於陳諤在擔任湖廣按察使時,經常揭發楚昭王朱楨的問題,被貶為海鹽知縣。此後,升遷荊王長史、鎮江同知,最終在鎮江同知任上去世。

陳諤德才兼備,可惜因為性格太耿直,在官場上屢遭排擠,默默無聞地消失了。明朝末年的史學家談遷評論說:“陳公之鯁直,九死不移,宜其簡在帝心,徒以執政不悅而竟不果召。惜哉!”

陳諤地下有知,怕是要跳出來聲如洪鐘地對談遷說:“知音!知音!”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五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