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說四季艾灸各不同?

田野11997


四季之氣不同,養生各有側重,艾灸也當遵循季節特點,外應自然,合身合體,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季艾灸,防風固關,祛舊疾防新病。春季氣溫不定,很容易受到風熱之邪的侵襲,造成體溫調節機制紊亂、免疫功能下降而引發各種疾病。所以春季養生保健應特別重視協調好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使人體內部各個臟器、氣血陰陽之間達到平衡,預防疾病的發生。艾灸合谷穴、太沖穴、風門穴可固守關防、抵禦風邪入侵。春季艾灸特效穴位:合谷穴、太沖穴、風門穴。

夏季艾灸可健脾除溼,預防慢性病的好時機。夏季氣候以“溼”為特點,且與人體五臟中的“脾”相對應,因此,防病方面要提防溼邪入侵,養生要注重健脾除溼。艾灸可取神闕穴補氣健脾、除溼,中脘穴健脾和胃,豐隆穴祛溼除困。夏季艾灸特效穴位:神闕穴、中脘穴、豐隆穴。中醫提示:夏季天氣炎熱,很多人穿的較少,容易給外邪入侵的機會。特別是艾灸後要及時穿衣,不要裸露身體,尤其是施灸部位。

秋季艾灸,陽虛體質,補充陽氣正當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養陰”指的是健康的平和體質的人,陽虛體質的人到了秋冬更宜補陽。此時艾灸補充陽氣是非常合適的,可取關元穴施灸,以補腎壯陽、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此外,秋季冷熱交替刺激,很多人會出現消化方面的問題,所以也要注意調理脾胃,可多灸足三里、脾俞穴,以強壯脾胃,預防胃腸病等。秋季身體乾燥,而艾灸本身也會造成一些上火的症狀,所以在艾灸的時候要注意清肺燥,灸後注意喝水,也可每天用一些秋梨膏泡水飲用。

冬季艾灸,溫陽祛寒,南方北方各有不同。冬季屬水,是一年中陰氣瀰漫的時候,人與自然界均處在收斂封閉、潛藏休養的狀態,因此也是人們最適宜進補的時期。而冬季最重要的是補腎,艾灸在溫陽驅寒方面有獨到的優勢,非常適合冬季養生之用。由於南方與北方氣候不同,冬季艾灸養生重點也有不同。南方冬季除了寒冷,還有陰溼的特點,所以祛寒溼的重點在於溫陽化溼。可取關元穴以溫陽固本,百會穴以提升陽氣,陰陵泉穴以祛寒化溼。北方寒冷,宜溫陽滋陰。北方冬季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和乾燥,所以溫陽的同時也要注意滋陰潤燥。艾灸可選腎俞穴以溫陽祛寒,大溪穴、湧泉穴以滋陰養腎。

腎俞穴具有益腎助陽、納氣利水的作用,是補腎陽的首選穴位,艾灸腎俞穴能強腎固本,溫腎壯陽,最宜冬季驅寒之用。

太溪穴為腎經輸穴、原穴,長於滋陰補腎、通調三焦,原穴也就是腎臟的元氣居住的地方,因此太溪穴是一個大補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

湧泉穴是腎經首選,灸之能讓腎水充足,滋養全身。


小精靈4591


這些都可以從中醫基礎得到解釋。

四季(春,夏,長夏,秋,冬)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臟腑。所以艾灸從整體而已需要根據不同季節進行調整,比如春天多養肝等等.

另外具體到個人,則更多是辨證不同體質,有些疾病可以冬病夏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