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当前,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可谓分秒必争。

不管我们怎样说服自己,时间真的是不多了。想想前不久我们还在百日誓师,转眼间五月的冲刺已箭在弦上。

或许你觉得自己还没完全做好面对高考的准备,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心态上。又或许你早就进入复习的倦怠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当中消磨神志。也有可能,摩拳擦掌的你早已做好准备,升坛祭风。

不必焦虑,行动从来是最好的解压药。你需要做的是,冲刺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如果说一轮复习是地毯式覆盖,二轮复习是重难点突破,那么最后一个月则应当是你进行针对性备考的时间。整齐划一的复习进度优势在于体系性强,但弊端恰恰就在“一刀切”。

首先需要你弄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复习了这么多轮,考了这么多次试,考生需要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哪科薄弱哪科强,知道自己考场上如何分配时间,知道自己大概的分数段和名次。

相反如果不清楚每个科目的情况,既不可能制定出高效的复习计划,又没法制定出有效的考场策略。最后阶段应当多找科任老师“面批试卷”。不要抱着“挨骂”或“诉苦”的心态去,要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多问问老师:“我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找准自己定位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最后的这个阶段自主复习比跟着大部队走更重要。

到了最后一个月,老师能教给学生的已经教得差不多了,差距反而在学生身上。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薄弱科目不同,在加上时间有限,老师不太可能再统一地站在讲台上讲一些并非对所有人都有用的知识。

这时候,每个学生要做的其实是结合自己的情况,要么多加练习,要么围着老师问。之前的几轮复习是把学生的知识体系打磨出一个大概的模样,最后的切磋琢磨画龙点睛,老师不可能有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

如果理综物理压轴题总是没时间做,但分析原因是选择题花时间太多,重点就应当放在选择题的限时训练上。如果数学总在120分徘徊,当务之急不是拿下解析几何导数压轴,而是确保小题和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准确性和速度。

是回归基础?还是保持手感?没有哪个一定正确的答案,全取决于你。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从高一到现在,你一定积累相当多的复习资料。无论是考过的卷子和做过的作业,还是老师发的材料和自己归纳的笔记,坦诚的告诉你:全部看完不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等到高考后,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复习资料摞个一人高,然后美滋滋地拍照留念。且不说这里面有多少只看过/做过一遍,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焦虑而纯粹的“kill-time”。

反正也是看不完了。有限的时间里看什么不看什么,就需要取舍和判断。

试着想想吧,假如还有一小时开考,你看什么最有用?假如还有一天?一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你该看哪些东西?该复习什么内容?都是需要斟酌和计划的。

首先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材料。包括自己总结的方法本(包括理科的方法总结,也包括文科的归纳总结)、错题本(包括错题统计和避错口诀)、积累本(包括作文的素材本、文言文的积累本等等)。

其次是学校印发的高度概括的复习材料。学校老师往往会针对某一个专项内容印发专题性的总结材料。比如古诗词各题材常见意象、数学解析几何导数专项解题方法、化学元素的思维导图等等。

最后才是近期积攒的试卷、作业和练习。必须承认的是,其中绝大部分几乎就是做完就丢的“一次性用品”,也不是所有的试卷和作业都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复看。要及时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榨取”有价值的部分到方法本和错题本上,避免后续复习陷入低效率重复。

高三复习了很久,很多同学已经习惯于每天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去思考时间投入是否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冲刺阶段比之前更需要学生理性地制定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至于哪些看不完的东西,就当它不存在吧。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或许对很多同学来说,限时训练早已是日常训练的必备选项。在冲刺阶段,限时训练就更为关键。

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最后一个月都用来刷套卷,你能刷多少?比如有的学生,就是理综选择题错得多,每每拉低总分。那么,是否有必要每次都拿出近3个小时的时间去刷一套理综?

在有限的时间内,只有通过“限时训练”才能把学习任务精细化、模块化。这意味着你可以:做30分钟的理综选择题,再用30分钟训练一篇作文的审题立意和开头结尾,再用30分钟做完一篇完型两篇阅读。

通过限时训练,你至少能够实现几个目标:

第一,“限时训练”是最能模拟考场状态,维持手感的方式。很多学生总说,很多题目平时都会做,考场上总没时间去想。症结恰恰是平时就没有树立“限时”意识,“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也就是一句空话。

“限时训练”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限时。做不完就是做不完,时间不够就是时间不够。在时间有限、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能否确保速度和准确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二,“限时训练”也是对考场时间分配的一次精细化考虑。理综选择题到底要用多长时间?一篇完形填空做多久合适?时间到底够不够用?考虑清楚试卷模块的合理用时,平时就严格要求,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

比如考场上理综选择题的合理用时是35-40分钟,那平时就要逼自己用30-35分钟去训练,到考场上反而会觉得更加游刃有余。

第三,“限时训练”使得刷套卷能够拆解为不同的模块,提高时间利用率。练一组套卷花的时间,足够用来对一种题型或一个试卷模块进行重点突破。与其大水漫灌,不如指哪打哪有的放矢。

如果之前你给自己找了借口,冲刺阶段,别再拖延。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面对高考,说不紧张都是骗人的,但也不必纠结于什么“解压秘方”。只是有几个容易出现的心理误区需要注意避免:

首要误区是因成绩波动而自我否定。最后一个月考试不多了,但总会有同学因为一次考试而心生怀疑,自我否定。

要相信的是你的实力不是股票,今天涨停明天跌。考试成绩只是你实力的表现,切莫因为一次考砸而自我否定。分数从公布那一刻起就不再有意义,关键是拿到卷子去分析存在的问题。是知识生疏?复习的盲区?欠佳的答题习惯?总之,提高均值,减少方差。

第二个误区是纠结于小概率事件。我们都希望最后的结果十全十美,因此也对种种可能出现的波折而焦虑不安。

要知道,大多数时候你得到的既非“完美”也非“十足的不完美”,而是介于两极之间的“差强人意”和“不算太糟”。想想此前大多数的考试也并非完全没有遗憾,不要因为一点瑕疵而背上心理包袱。

更不应当从一个小问题出发,想着“如果…万一…如果…万一…”,不断推理出一个糟糕的结果。用概率来计算,一个“如果/万一”出现的概率是p(0

第三个误区是只关注未知的未来而忽视了确定的现在。不管你想或者不想,结果就在那里。可一旦去想,难免招致心态波动。

要知道,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现阶段你该做哪些事,仍然不会改变。焦虑无可避免,但焦虑并不能改变现状。关键在于从眼下事情一点点的进展中,得到可靠而扎实的小确幸。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高考倒计时26天如何冲刺?越是时间有限,越要“精打细算”!

或许你已经无数次幻想过关于高考的故事,不知当初的你,可否想过如今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光景。

小时候“上什么样的大学”像一句大人习惯的调侃,我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被贴上“学霸”、“学渣”、“学酥”的标签。每天吃饭、上学、睡觉,紧张着来了又去的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好像不曾流逝,直到你忽然发觉已穿过万水千山。

曾经遥不可及的彼岸,也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年轮的在我们眼前了。

或许将来,你回忆起这段纯粹的时光。折腾了你三年的高考,最后却能够像一颗成熟的果实一样,明晃晃地许以触手可及的梦想,而你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努力伸出手去够那颗属于自己的金苹果。

最后三十天,请不要忘记,这一路走来的付出和早已融入血肉的收获。

——因为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