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明朝的絕地反擊:亡國前殊死一搏,最終反敗為勝

1449年8月中旬的北京,顯得人心惶惶,一片末世將臨的場面。有錢的準備逃命,官員們也提出了遷都。在他們看來,北京將破,明朝也可能要亡國了。這可能是亂世的開始,他們要懂得為自己保命。北京城的這幅景象,來源於幾天前從土木堡傳回的消息。

皇帝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被蒙古大軍擊敗,皇帝本人也成了俘虜。人們不會忘記,在三百年前的開封,同樣是皇帝被俘,當時的人們也面臨著這樣的亡國危局。歷史似乎轉了一圈,回到了起點。

明朝的絕地反擊:亡國前殊死一搏,最終反敗為勝

圖為土木堡之變

正當許多人都想著遷都避戰的時候,于謙、王直、陳循等人站了出來。他們反對遷都。尤其是于謙,他只是當時的兵部尚書,並不是職位最高的官員。但在那個時候,他發揮的作用,超過了許多人。

他更是喊出了“君為輕,社稷為重”,“京師是天下根本”“建議遷都的人,該殺”“你們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渡後的事情嗎?"于謙上書太后,向她闡明瞭遷都的危害,在太后的支持下,被俘虜的皇帝成了”太上皇“,北京這邊再立一個新皇帝。這樣一來,就避免了蒙古用皇帝來威脅明朝的情況發生。

明朝的絕地反擊:亡國前殊死一搏,最終反敗為勝

圖為成為太上皇的朱祁鎮 畫像

畢竟皇帝在別人手中,多少有些投鼠忌器。這只是第一步,”太上皇“親征的時候,把明朝的精銳都帶了出來。現在打了敗仗,北京城的底子也被掏空了,十分虛弱。城裡剩餘的守軍,不僅戰鬥力差,而且受戰敗影響,軍心渙散,都不報有取勝的希望。如何讓北京城恢復實力,抵擋住隨時可能入侵的蒙古軍隊,成了于謙必須解決的問題。

首要的問題便是穩定民心,鼓舞士氣。一批需要為土木堡之敗負責的人被殺,用來平息民怨,穩定內部。當然,以于謙兵部尚書的職位,並不足以擔任他要做的事情。好在皇帝和太后對他足夠的支持和信任,把大權都交給了他。這是權力,也是責任。于謙下令,讓各地勤王,調集軍隊,守衛北京。

明朝的絕地反擊:亡國前殊死一搏,最終反敗為勝

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當蒙古軍隊包圍北京時,明朝守軍至少要在數量上佔據優勢。解決兵力問題後,糧食也成了一個大難題。畢竟幾十萬的消耗,不是一個小數字。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食,這幾十萬人可能就是隨時引爆的炸彈。其實,在離北京不遠的通州,就有一個糧倉。

可沒人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糧食運到北京來。畢竟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這時候,于謙解決的辦法就很巧妙了。他動員官兵的家屬,以及大量的百姓,讓他們去通州運糧。只要運送的糧食超過20石,就可以得到一兩白銀的獎勵。這種做法,讓北京城一下子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明朝的絕地反擊:亡國前殊死一搏,最終反敗為勝

圖為于謙畫像

不僅如此,于謙還提前預支了官兵半年的糧餉,穩定了軍心。為了鞏固北京城防,他還發動了北京城的老百姓,讓他們幫忙修補休城牆。而在同時,于謙還讓各地打造軍械、訓練軍隊,又從土木堡的戰場上,收回了不少裝備,如盔甲、火器等,用來補充裝備。

等到瓦剌軍隊到達北京城時,這裡已經跟幾個月前頹敗的情勢完全不同了。這裡的人不僅有充足的裝備,還有足夠的信心。從士兵,到整個國家,都需要一場勝利來重新證明自己。不過,瓦剌軍隊的戰鬥力仍然十分驚人。況且,北京城有九個門,這給防禦戰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明朝的絕地反擊:亡國前殊死一搏,最終反敗為勝

圖為瓦剌軍隊

在這個時候,于謙做了一個非常驚人的決定。他放棄了依託北京城牢固工事防禦的做法,轉而採用背城決戰。城外守城的人拼命,城樓上的人一律不能開門。破釜沉舟,在此一戰。于謙這是要玩命了。更玩命的是,他也在城門外。

明朝的絕地反擊:亡國前殊死一搏,最終反敗為勝

當然,玩命重要,玩腦子也很重要。于謙充分發揮了神機營火器的效果,常常是以小股騎兵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圈,再讓神機營襲擊。而瓦剌軍隊在進攻的時候,不只遇到明朝軍隊的反擊,更遭到普通老百姓的抵抗和襲擊。瓦剌軍隊久攻不下,同時又傷亡慘重。無奈之下,只好退回塞外,與明朝議和。明朝取得了這次絕地反擊的勝利,避免了亡國的結局。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頭條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