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中華民族的龍興之地——關中地緣分析,關中四關以及黃河渡口

龍興之地

公元617年七月,東都洛陽,激戰正酣。

李密的瓦崗軍幾十萬之眾,將洛陽城團團圍住,水洩不通。竇建德和杜伏威的農民軍為側翼,不斷消耗著過來援助洛陽的隋軍。乘瓦崗軍和隋軍都無暇西顧的時候,李淵父子籌劃直接進軍關中。

關中,大漢王朝的龍興之地。佔據渭河谷地的富庶,同時又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利。

冷兵器時代,山川地理對於軍事作戰部署的影響極大,連綿的群山以及蜿蜒的河流,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戰爭的形態以及軍事對峙中的強弱關係。所以,古代軍事學中依據自然地理的天然屬性,形成了很多防守與進攻中的關隘,防線,版圖等等。比如非常典型的,半封閉狀態的關中平原,歷來有“關中四關”的說法。

中華民族的龍興之地——關中地緣分析,關中四關以及黃河渡口

關中四關

我們進一步分析。從地形圖上看,關中北面是人煙稀少的陝北高原,西面是隴西高原以及“河西四郡”,西北方向是隴東高原。從地緣上來講,關中的北方,很難有遊牧民族直接跨越陝北高原和隴東高原的千溝萬壑,況且即便是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之間,也並不是直接陸地相連,而是隔著一條並不低矮的北山山脈。在關中平原的西部,很難有外敵具備足夠實力橫穿河西走廊,一路殺關中。所以,在關中的北部和西部兩個方向上,很容易形成一個穩固的大後方,至少沒有可以能夠匹敵的像樣的對手。

中華民族的龍興之地——關中地緣分析,關中四關以及黃河渡口

我們再看關中南面,隔秦嶺同漢中相望,關中對漢中盆地形成絕對的經濟和人口壓制,而秦嶺蜀道天險又最大程度地保證了關中的心理安全緩衝;從關中再往東看,出潼關就是可以逐鹿中原的關東地區。

關中這樣的風水條件,在中國屬於首屈一指,坐擁關隴,劍指巴蜀關東。關起門來可以憑險據守,打開門來則可以逐鹿中原。如果像戰國的秦國一樣,先把巴蜀變成關中的糧倉和後花園,則至少可以割據一方,觀天下大勢,相時而動。難怪幾個盛世王朝,周秦隋漢都把首都設在關中。

然而看起來固若金湯的關中,有一個地理上的大BUG——山西或稱“河東”。

傳統意義上,來自關東的外敵進軍關中,走大路需要途徑函谷關和潼關等要塞所處的“崤函通道”。這條大路由古代黃河河道衝擊而成,由北部中條山脈和南部秦嶺餘脈,夾在一起形成的的天然通道,也是正面作戰最容易想到的一條大路。中條山,黃河,秦嶺,一起形成了“兩山夾一河”的地形特點,而嚴格來講,狹義的“崤函通道”,是指黃河與南部秦嶺餘脈夾在一起的那一部分。因為沿著黃河北岸一路向西有一個向北的大轉折,所以只能到達山西,而不能進入關中。“崤函通道”,自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揚名天下。因為人人都知道這條路,所以沿這條路的軍事路線,恰恰也是最難實現的。無論函谷關還是潼關,一路上都會有重兵把守。

但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關中的地緣結構,關中與山西卻僅僅相隔著一條黃河,所以站在關中的角度上來講,把山西地區統稱為“河東”。事實上,除了黃河天險之外,關中和河東山水相連,實際上算是同一塊地理人口單元。所謂地理人口單元,是指冷兵器時代,適宜人口聚集生存的,被高山峽谷河流等天然分界所分割形成的平原,盆地,丘陵等區域。站在河東這塊地理人口單元的角度上來講,渡過黃河即可進軍關中,地理上不難辦到。

因此,從關東進軍關中,走山西繞開潼關天險,這是歷代佔領關中的軍事行動中的常見選擇。所以,此時此刻的李淵,比之洛陽盆地的王世充與農民軍,具有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

渡黃河,首先要佔領黃河渡口。因此,關中與河東之間的渡口成為雙方在軍事上博弈的焦點。按照黃河古渡口的分佈,按照黃河的流向,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比較重要的渡口有,龍門渡,蒲津渡,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等等。其中的風陵渡,恰好就在潼關。因此,若想繞開潼關天險,最好的選擇有兩個,風陵渡上游的龍門渡,或者蒲津渡。

中華民族的龍興之地——關中地緣分析,關中四關以及黃河渡口

前朝三國時期,曹操曾經派人在蒲津渡渡河討伐馬超,不過過程略顯艱險。這一次,李淵選擇的進關中路線是相對比較靠北的龍門渡。如果從龍門渡再往北,渡河只能進軍陝北高原,渡河則失去了軍事上的戰略意義。

李淵大軍從龍門渡渡河,大軍直逼關中。

並沒有出乎李淵所料,關中的守備異常空虛。李淵父子公元617年,也就是隋煬帝大業十三年七月初五出發,沿途並沒有遇到太多抵抗,到了十一月初九便攻入長安。

不久,李淵立楊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楊廣為太上皇,改元義寧,楊侑就是隋恭帝。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重組時空讀歷史》。欲知前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的歷史發文;欲知後事,請繼續關注本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