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关中地缘分析,关中四关以及黄河渡口

龙兴之地

公元617年七月,东都洛阳,激战正酣。

李密的瓦岗军几十万之众,将洛阳城团团围住,水泄不通。窦建德和杜伏威的农民军为侧翼,不断消耗着过来援助洛阳的隋军。乘瓦岗军和隋军都无暇西顾的时候,李渊父子筹划直接进军关中。

关中,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占据渭河谷地的富庶,同时又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

冷兵器时代,山川地理对于军事作战部署的影响极大,连绵的群山以及蜿蜒的河流,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争的形态以及军事对峙中的强弱关系。所以,古代军事学中依据自然地理的天然属性,形成了很多防守与进攻中的关隘,防线,版图等等。比如非常典型的,半封闭状态的关中平原,历来有“关中四关”的说法。

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关中地缘分析,关中四关以及黄河渡口

关中四关

我们进一步分析。从地形图上看,关中北面是人烟稀少的陕北高原,西面是陇西高原以及“河西四郡”,西北方向是陇东高原。从地缘上来讲,关中的北方,很难有游牧民族直接跨越陕北高原和陇东高原的千沟万壑,况且即便是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之间,也并不是直接陆地相连,而是隔着一条并不低矮的北山山脉。在关中平原的西部,很难有外敌具备足够实力横穿河西走廊,一路杀关中。所以,在关中的北部和西部两个方向上,很容易形成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至少没有可以能够匹敌的像样的对手。

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关中地缘分析,关中四关以及黄河渡口

我们再看关中南面,隔秦岭同汉中相望,关中对汉中盆地形成绝对的经济和人口压制,而秦岭蜀道天险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关中的心理安全缓冲;从关中再往东看,出潼关就是可以逐鹿中原的关东地区。

关中这样的风水条件,在中国属于首屈一指,坐拥关陇,剑指巴蜀关东。关起门来可以凭险据守,打开门来则可以逐鹿中原。如果像战国的秦国一样,先把巴蜀变成关中的粮仓和后花园,则至少可以割据一方,观天下大势,相时而动。难怪几个盛世王朝,周秦隋汉都把首都设在关中。

然而看起来固若金汤的关中,有一个地理上的大BUG——山西或称“河东”。

传统意义上,来自关东的外敌进军关中,走大路需要途径函谷关和潼关等要塞所处的“崤函通道”。这条大路由古代黄河河道冲击而成,由北部中条山脉和南部秦岭余脉,夹在一起形成的的天然通道,也是正面作战最容易想到的一条大路。中条山,黄河,秦岭,一起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地形特点,而严格来讲,狭义的“崤函通道”,是指黄河与南部秦岭余脉夹在一起的那一部分。因为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向西有一个向北的大转折,所以只能到达山西,而不能进入关中。“崤函通道”,自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扬名天下。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条路,所以沿这条路的军事路线,恰恰也是最难实现的。无论函谷关还是潼关,一路上都会有重兵把守。

但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关中的地缘结构,关中与山西却仅仅相隔着一条黄河,所以站在关中的角度上来讲,把山西地区统称为“河东”。事实上,除了黄河天险之外,关中和河东山水相连,实际上算是同一块地理人口单元。所谓地理人口单元,是指冷兵器时代,适宜人口聚集生存的,被高山峡谷河流等天然分界所分割形成的平原,盆地,丘陵等区域。站在河东这块地理人口单元的角度上来讲,渡过黄河即可进军关中,地理上不难办到。

因此,从关东进军关中,走山西绕开潼关天险,这是历代占领关中的军事行动中的常见选择。所以,此时此刻的李渊,比之洛阳盆地的王世充与农民军,具有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

渡黄河,首先要占领黄河渡口。因此,关中与河东之间的渡口成为双方在军事上博弈的焦点。按照黄河古渡口的分布,按照黄河的流向,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比较重要的渡口有,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等等。其中的风陵渡,恰好就在潼关。因此,若想绕开潼关天险,最好的选择有两个,风陵渡上游的龙门渡,或者蒲津渡。

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关中地缘分析,关中四关以及黄河渡口

前朝三国时期,曹操曾经派人在蒲津渡渡河讨伐马超,不过过程略显艰险。这一次,李渊选择的进关中路线是相对比较靠北的龙门渡。如果从龙门渡再往北,渡河只能进军陕北高原,渡河则失去了军事上的战略意义。

李渊大军从龙门渡渡河,大军直逼关中。

并没有出乎李渊所料,关中的守备异常空虚。李渊父子公元617年,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七月初五出发,沿途并没有遇到太多抵抗,到了十一月初九便攻入长安。

不久,李渊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杨侑就是隋恭帝。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重组时空读历史》。欲知前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的历史发文;欲知后事,请继续关注本头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