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僅僅十二個鐵帽子王,為什麼晚期奕字輩一下子出了三個鐵帽子王?

宋安之


其實清朝初期只有“八大鐵帽子王”,另外四位,是中後期加上去的。

“鐵帽子王”的說法屬於俗稱,意思就是世襲的,一代一代傳下去,跟鐵飯碗差不多。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並非每個人都能子孫後代的傳下去。清初的8位鐵帽子王,都是因為戰功所封的,含金量高,所以可以世襲。這8位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後來這四位,就不屬於“功奉”,而屬於“恩封”了。

雍正年間封了胤祥和碩怡親王,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三位就屬於清晚期的了。

早期的八大鐵帽子王就不說了,那都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沒啥話說。

怡親王胤祥,康熙第十三子,也就是俗稱的十三爺。十三爺和雍正的關係非常好,所以雍正一上臺,就立刻晉升他為怡親王,十三爺也確實為雍正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了晚清的這三位,確實含金量就沒有這麼高了。

先說說奕欣,他算是有些真本事的。早在道光帝立儲的時候,就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欣之間猶豫不決。可見,奕欣還是有些本事的,後來道光帝下定決心立皇四子。當時他親自留下的兩道聖諭,一是“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一是“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可以說,除了奕欣的才能之外,這個鐵帽子王還帶有“補償”的意思。

等咸豐帝繼位之後,確實重用奕欣,讓他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後來咸豐帝去世之後,他和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權。也正因為這樣,奕欣被封為議政王。晚晴政治鬥爭很複雜,奕欣也是浮浮沉沉,一陣子被冷落,一陣子被重用。

但是不管怎樣,他還有本事的,能撐得起頭上的“鐵帽子”。

醇親王奕譞,這貨就是個廢物,完全配不上這鐵帽子王的稱號。奕譞是道光帝的的第七子,奕欣的弟弟。

(奕譞)

咸豐年間,奕譞平平庸庸。咸豐帝一死,他抓住時機,積極配合慈禧太后奪權,受到了重用。再加上他娶了慈禧太后的妹妹,又生下了後來的光緒帝,所以在慈禧面前是紅人。

奕譞在同治年間就主張驅逐洋人,還弄出了“天津教案”,最後殺人賠款的,丟了大人。直到光緒繼位,他這個“皇上的爹”也被慈禧變成了“鐵帽子王”。

奕譞這輩子可算是小心翼翼的討好慈禧了,當年為了給慈禧修建頤和園缺錢,就是他挪用了大部分的海軍軍費。

再說說慶親王奕劻。奕劻早年也是平平庸庸,直到光緒年間,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弄得清政府很尷尬。慈禧藉著這個事情打壓奕欣等人,才把奕劻拿出來充面子。

(奕劻)

奕劻這人的確實沒啥本事,雖然碌碌無為吧,但是對慈禧還是很忠心的。到了戊戌政變的時候,奕劻堅定地站在慈禧這一邊,所以被封了個“鐵帽子王”。

後來奕劻進入權力中心之後,貪汙腐敗,還幹起了賣官鬻爵的勾當。但是,清廷已經奄奄一息,他這個鐵帽子王註定只能是一時風光。

清朝滅亡之後才6年(1917年),奕劻就病死在了天津租界。當時要給奕劻定一個“諡號”,溥儀堅持從“謬、醜、幽、厲”四個字中選一個,可見溥儀是多麼不待見他。最後經過溥儀他爹等人的勸說,才勉強換成了“密”,也就是“追悔之前錯誤”的意思。

所以,奕劻這個鐵帽子王,連自己人都嫌棄。


七追風


清朝的鐵帽子王,全部都與戰爭和政治鬥爭有關係。清末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動盪時代,又恰逢慈禧老妖婆的出現,一下子冒出三個鐵帽子王,也不足為奇。

鐵帽子王的意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裡就不解釋了。需要說明的是,鐵帽子王的世襲罔替,是乾隆時期才有的。

在乾隆之前,沒有鐵帽子王的概念。皇太極親封的八個王(七個親王和一個郡王)的世襲很亂,有時候襲爵為王,有時候又直接降為貝勒,甚至更低的爵位。

而其它的親王,就算不在清初八王之列,死後也不是一定就會降封。

比如說,康熙的二哥福全被封為裕親王,而裕親王這個爵位,整整傳了三代。一直到乾隆確定八大鐵帽子王之後,傳到第四代時才降封為郡王。

又比如,雍正的五弟允祺被封為恆親王。他的兒子弘晊繼承王位時,也沒有降封,仍然是親王爵位。到了第三代永皓繼承時才降為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在釐清了清初八王的世襲譜系後,乾隆將這八個王定為鐵帽子王。理由是因為他們都是建立清朝的功臣,以軍功和擁立新君繼位而獲封,也就是所謂的“功封”。

後來的四個鐵帽子王,和前八個鐵帽子王基本一樣。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功勞,才被確立鐵帽子王身份。下面分開了詳細說。



第九個鐵帽子王——怡親王。

就是十三阿哥允祥。由於他擁立雍正,被封為怡親王。注意,允祥活著的時候還只是普通的親王,並沒有世襲罔替的資格。

允祥死後,雍正非常悲痛。允祥的兒子弘曉繼承王位時,雍正發了一封詔書: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意思就是表彰允祥的功勞,不僅要讓侄子不降爵位的繼承怡親王,並且要求以後世世代代也要如此,不能削減怡親王的待遇。

並且,不僅讓弘曉繼承了怡親王爵位,允祥的另一個兒子弘晈也被封為寧郡王。

雖然雍正沒有說世襲罔替這四個字。但是『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這一段話已經表明了雍正的態度。當爹的都發話了,兒子能怎麼辦?

到了乾隆時,弘曉去世。在冊封第三代怡親王時,乾隆乾脆就直接確定了怡親王世襲罔替的地位,成為第九個鐵帽子王。





第十個鐵帽子王——恭親王

這個與怡親王的情況類似。只不過,恭親王奕訢是清朝第一個還活著的時候,就被冊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

道光帝駕崩前,留有密詔。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奕詝繼位後,即咸豐帝。按照遺詔,冊封奕訢為恭親王。這個時候的奕訢只是普通的親王身份。

咸豐駕崩後,奕訢因幫助慈禧在辛酉政變中誅殺輔政八大臣有功,被慈禧封為議政王,地位在所有親王之上。雖然後來議政王的頭銜雖被剝奪,但念在奕訢有功,慈禧又要用他輔佐朝政。

於同治11年,奉懿旨加恩親王世襲罔替,冊立奕訢為鐵帽子王,食親王雙俸。

值得一提的是,奕訢幫助慈禧剷除的輔政八大臣中,載垣和端華都是鐵帽子王。載垣就是上面提到的怡親王,端華是鄭親王。

一場政變直接幹掉了兩個鐵帽子王,其實這個帽子真的不鐵。



第十一個鐵帽子王——醇親王

醇親王奕譞是咸豐皇帝和奕訢的弟弟,排行老七。咸豐繼位後,被冊封為郡王。除掉顧命八大臣的辛酉政變,他也參加了。因此在恭親王奕訢被加恩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時,他也被冊封為親王。(當時還不是鐵帽子王)

奕譞本身沒有什麼本事,只不過因為他的大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他的嫡長子載湉被慈禧選為皇位繼承人,也就是光緒帝。身為皇帝的父親,奕譞也就理所當然的被加恩為鐵帽子王了。奕譞也是活著的時候被加恩為鐵帽子王的。

以德宗承嗣大統故,恩封世襲罔替。

值得一提的是,奕譞是作為牽制奕訢的棋子被慈禧抬到政治鬥爭中的。結果,奕譞在擠走奕訢後,生生被慈禧給嚇死了。而他的兒子,光緒帝則被慈禧派人毒死。



第十二個鐵帽子王——慶親王

慶親王奕劻是典型的遠支皇族,他的爺爺永璘是乾隆帝的幼子,嘉慶帝的同母親弟弟。臨終前被嘉慶冊封為慶親王,傳到奕劻時,爵位已經被降為輔國將軍。(按道理他應該是貝勒)

奕劻的父輩其實都是郡王的爵位,只不過叔叔伯伯們都不成器。傳到他這一輩時,家道中落,削爵罷官搞的很慘。就連慶王府也被內務府從他手中收回,賜給了恭親王奕訢。

咸豐繼位後,奕劻先被封為貝子,後又進封為貝勒。這本來是他最高的爵位了,但由於奕劻和慈禧的弟弟桂祥是鐵哥們,慈禧和桂詳在通信時,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

在恭親王被加恩為鐵帽子王、醇郡王被加封為醇親王同一年,奕劻也跟著沾光,由貝勒加郡王銜。

附註:之所以他們三人同年被加封,是因為那一年同治帝大婚。

奕訢和奕譞先後失勢後,奕劻由於一直緊跟慈禧,瘋狂討慈禧之歡喜。在慈禧六十大壽那一年(甲午戰爭同年),奕劻被封為慶親王。

溥儀繼位後,奕劻等於是三朝元老。朝廷中資格最老的人。因而被加恩世襲罔替,成為最後一個鐵帽子。三年後,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清朝也跟著滅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奕劻是僅次於和珅的大清第二號貪汙犯。封鐵帽子王的那一年,奕劻七十大壽,憑藉賀壽時收取的紅包就有幾百萬兩銀子之多。而此時的清朝,連鎮壓革命的的軍餉都湊不出。

如果說前十個鐵帽子,或多或少都是因為有功而被加恩。最後兩個鐵帽子王,奕譞和奕劻都是靠拍慈禧馬屁而成功上位的廢材。一個是沾了兒子的光,一個是沾了女人的光。


Mer86


何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什麼呢?它屬於清朝一種爵位。一般親王沒有他的待遇和地位高,主要有三點:

其一,世襲罔替,不會逐代降級爵位。

其二,工資較高,每年的工資1萬兩,糧食1萬斛。

其三,鐵帽子的王府是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的。

眾所周知,傳承了268年的大清朝一共產生了12個大“鐵帽子王”。 前八個是在清朝初期開疆拓土的功臣,多數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和孫子

比如說: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等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是皇太極的兒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的兒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的孫子)。突然發現禮親王代善一脈相居然有三個鐵帽子王!真的是虎父無犬子啊!

這幾個人確實對建立大清朝有重大立功表現。

剩下的四位是後來封的,但個人感覺除了怡親王胤祥以外,其餘三人都是沽名釣譽,名不副實。就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先講講雍正的十三弟胤祥

胤祥:鞠躬盡瘁,實至名歸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在四爺黨和八爺黨爭奪皇位的時候,老十三就是他四哥最給力的助手和最強大的支持者。雍正剛繼位的時候,朝野上下民心不穩。怡親王胤祥在這個時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雍正曾對此評價:

“輔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才沒有讓奸黨得逞。”——愛新覺羅 胤禛

雍正繼位後對胤祥非常信任。重要崗位的權利都給他,胤祥同樣幹得漂亮,在朝廷的財、政、軍等方面做得井井頭條。雍正極其滿意。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雍正只有一條褲子,他也會和胤祥一起穿,“兄友弟恭”這四個字都不足以形容他們兄弟倆關係。


雍正稱他是滿朝文武的楷模。鑑於他如此優異的表現,雍正對他各種賞賜金銀器物自不必說。官職是沒法封了,因為他的官職已經是最大了。

所以就封賞他的後代。但胤祥對某些賞賜堅辭不受。這讓雍正更加疼愛他這個十三弟了。封他為怡親王。滿清的第九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所謂伴君如伴虎,雖然是兄弟,但胤祥優秀之處在於能夠很好的處理皇帝與臣子的關係,越是身居高位,越是謙遜謹慎。

皇帝需要他幫助的時候,他挺身而出。出工出力。但又對權力沒有表現出任何慾望。進而無法讓雍正對這個弟弟心存戒備。

不得不說,怡親王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和精通處世之道的人物!雍正八年,怡親王積勞成疾,去世,年僅45歲。

雍正讓他配享太廟,並諡號為"賢",另外賜匾曰:"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並改允祥為胤祥。這成為滿清268年唯一個臣子不避皇帝諱的例子。當真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說完胤祥,再說剩下三個,均是道光的後代,那為什麼道光以後會封這麼多呢?

三個奕字輩鐵帽子王:王朝式微,一蟹不如一蟹

恭親王奕訢

人稱鬼子六。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算是在道光的兒子裡有些才能的。只可惜道光把皇位傳給老四奕詝,是為咸豐。咸豐繼任皇帝以來,時局動盪,戰亂不斷,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各國列強欺侮。非常窩囊。最終被英法聯軍趕到承德,最後病死在那兒。

因對恭親王奕訢有意見,故而,沒有把他列為八個顧命大臣之列。最後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跟兩宮皇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奕訢封為議政王大臣。獲封恭親王。成為第十個鐵帽子王。

醇親王奕譞,

道光的第七個兒子。道光三十年封為醇郡王。辛酉政變的參與人之一,。同治三年,奕譞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晉封親王。光緒十年,慈禧太后免除恭親王奕欣的一切職務,此後,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

另一方面因為他是光緒皇帝的親爸爸,身份尊貴,故而他又被加封醇親王。世襲罔替。成為第十一個鐵帽子王

慶親王奕劻

他並不是道光的兒子,而是道光的遠房侄子。他是乾隆第十七個兒子永璘的嫡傳後代。光緒二十年,被慈禧封為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成為鐵帽子王,也是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奕劻能夠獲封鐵帽子王並不是因為其有多傑出的才能,而是因為他很聽慈溪的話,慈溪讓他往東,他絕不往西,讓他抓狗,他絕不攆雞,所以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奕劻貪財,靠著賣官鬻爵和貪汙所得的銀兩跟和珅相比毫不遜色。據說他在匯豐一家銀行的存款就達上百萬兩。幾輩子都花不完。堪稱晚清首富!

也是他,親自埋葬了大清朝,扶植袁世凱。在後來袁世凱逼宮中,奕劻又親自進宮勸說隆裕太后,下退位詔書。怪不得死後溥儀給他諡號“密”。屬於諡號中最壞一個字。可見對他憎惡的程度。

所以在說鐵帽子王的前八位,是名副其實的在滿清大一統的初期具有突出貢獻。 怡親王也算中規中矩。對得起鐵帽子王這個稱號。但剩下三個就有些名不副實了。

而且,在後期,鐵帽子王遠遠沒有以前有價值。慈溪專政以後,更是恩封了三個。可見這個稱號已經貶值到何種程度! 與其他爵位封號無疑,即便是這三位鐵帽子王爺也未能拯救風雨飄搖的大清朝,最終傳承268年的大清朝在1912年覆滅,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


小王日常vlog


和歷朝歷代相比,清朝的王爵制度頗有些差別,其主要表現在兩點:

一是王爵要實行降襲制度,換言之,第一代是親王的話,第二代繼承者即為郡王,依次為貝勒、貝子,到最後成為待遇微博的普通皇室。

二是有所謂“鐵帽子王”制度,這和前述普通王爵不同,這類是不降襲的,是親王就一直是親王,是郡王就一直是郡王。

但是,鐵帽子王在有清一朝是十分稀缺的,總的算起來,也就是12家。

這12家中,有8家是王朝鼎革之際、打江山的時候靠功勞掙來的,這就是: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換言之,這八家的直系繼承人,一直是親王,直到清朝覆亡。

之後,在雍正朝時加了一個,即十三阿哥、怡親王允祥,由此變成了九大鐵帽子王。

在晚清之前的兩百多年時間裡,也就是這九家是鐵帽子王,可見其含金量之高,至於其他的皇子皇孫,到了這會,恐怕早就是奉國將軍之類了。

然而,在晚清時期,卻又突然增加了三個鐵帽子王,這就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

論功勞,這三家確實不能和之前的九大王比,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道光之後,子嗣稀淡,皇室供應壓力變小,加上慈禧太后需要籠絡人心,這才有此之舉。

這三家中,恭親王奕訢對扶持晚清政局作用很大,封為鐵帽子王尚且可以理解;

醇親王奕劻沒有什麼太大本事,也沒有什麼太大功勞,但他是光緒皇帝的本生父,後來的載灃、溥儀一系也是出自其名下,所以封鐵帽子王似乎也說得過去。

慶親王奕劻也得了個鐵帽子王,真是算便宜他了。奕劻血脈可以推到是乾隆之後,其主要在庚子年及清末十年當政,功勞是有一點,但談不上大。

但不管怎麼說,他也成了最後一個鐵帽子王,雖然只有一代,也就是他一個人!

至於恭親王、醇親王,則封了兩代人,二代恭親王溥偉,二代醇親王載灃。

(其他鐵帽子王大多傳到十代左右。)


坑爹史冊


封爵這個東西,到了王朝末期就不值錢了、每個朝代,走到晚期的時候,都會出現胡亂分封官位和王爵的情況。

南明永曆時期,朝廷直接開出很多空白的“赦書”。南明的官員遇到能抗擊滿清的武裝,可以直接現場寫一份,按照規矩隨意填寫一個爵位,作為賞賜。例如:朱由榔就曾一次給李定國一百份空白赦書,外加三顆官印。秦良玉也收到過一百道空白赦書,任由他隨意封賞官員。

晚晴時期,這三位鐵帽子王的水分很大,比不上清初期的八位鐵帽子王。這三位能獲得鐵帽子王,完全是因為皇室血脈凋零,慈禧為了拉攏皇親國戚才這麼封賞的。

奕欣是咸豐帝的有力競爭者,他這個鐵帽子王算是失去王位的“補償”吧。醇親王奕譞就是慈禧的“奴才”,慈禧賞賜他也是應該的。之後,鐵帽子王大甩賣,慶親王奕劻也得了一個鐵帽子王。滿清要是再撐五十年,能再出十幾個鐵帽子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