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仅仅十二个铁帽子王,为什么晚期奕字辈一下子出了三个铁帽子王?

宋安之


其实清朝初期只有“八大铁帽子王”,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加上去的。

“铁帽子王”的说法属于俗称,意思就是世袭的,一代一代传下去,跟铁饭碗差不多。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并非每个人都能子孙后代的传下去。清初的8位铁帽子王,都是因为战功所封的,含金量高,所以可以世袭。这8位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后来这四位,就不属于“功奉”,而属于“恩封”了。

雍正年间封了胤祥和硕怡亲王,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这三位就属于清晚期的了。

早期的八大铁帽子王就不说了,那都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没啥话说。

怡亲王胤祥,康熙第十三子,也就是俗称的十三爷。十三爷和雍正的关系非常好,所以雍正一上台,就立刻晋升他为怡亲王,十三爷也确实为雍正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晚清的这三位,确实含金量就没有这么高了。

先说说奕欣,他算是有些真本事的。早在道光帝立储的时候,就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欣之间犹豫不决。可见,奕欣还是有些本事的,后来道光帝下定决心立皇四子。当时他亲自留下的两道圣谕,一是“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是“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可以说,除了奕欣的才能之外,这个铁帽子王还带有“补偿”的意思。

等咸丰帝继位之后,确实重用奕欣,让他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后来咸丰帝去世之后,他和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权。也正因为这样,奕欣被封为议政王。晚晴政治斗争很复杂,奕欣也是浮浮沉沉,一阵子被冷落,一阵子被重用。

但是不管怎样,他还有本事的,能撑得起头上的“铁帽子”。

醇亲王奕譞,这货就是个废物,完全配不上这铁帽子王的称号。奕譞是道光帝的的第七子,奕欣的弟弟。

(奕譞)

咸丰年间,奕譞平平庸庸。咸丰帝一死,他抓住时机,积极配合慈禧太后夺权,受到了重用。再加上他娶了慈禧太后的妹妹,又生下了后来的光绪帝,所以在慈禧面前是红人。

奕譞在同治年间就主张驱逐洋人,还弄出了“天津教案”,最后杀人赔款的,丢了大人。直到光绪继位,他这个“皇上的爹”也被慈禧变成了“铁帽子王”。

奕譞这辈子可算是小心翼翼的讨好慈禧了,当年为了给慈禧修建颐和园缺钱,就是他挪用了大部分的海军军费。

再说说庆亲王奕劻。奕劻早年也是平平庸庸,直到光绪年间,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弄得清政府很尴尬。慈禧借着这个事情打压奕欣等人,才把奕劻拿出来充面子。

(奕劻)

奕劻这人的确实没啥本事,虽然碌碌无为吧,但是对慈禧还是很忠心的。到了戊戌政变的时候,奕劻坚定地站在慈禧这一边,所以被封了个“铁帽子王”。

后来奕劻进入权力中心之后,贪污腐败,还干起了卖官鬻爵的勾当。但是,清廷已经奄奄一息,他这个铁帽子王注定只能是一时风光。

清朝灭亡之后才6年(1917年),奕劻就病死在了天津租界。当时要给奕劻定一个“谥号”,溥仪坚持从“谬、丑、幽、厉”四个字中选一个,可见溥仪是多么不待见他。最后经过溥仪他爹等人的劝说,才勉强换成了“密”,也就是“追悔之前错误”的意思。

所以,奕劻这个铁帽子王,连自己人都嫌弃。


七追风


清朝的铁帽子王,全部都与战争和政治斗争有关系。清末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时代,又恰逢慈禧老妖婆的出现,一下子冒出三个铁帽子王,也不足为奇。

铁帽子王的意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不解释了。需要说明的是,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是乾隆时期才有的。

在乾隆之前,没有铁帽子王的概念。皇太极亲封的八个王(七个亲王和一个郡王)的世袭很乱,有时候袭爵为王,有时候又直接降为贝勒,甚至更低的爵位。

而其它的亲王,就算不在清初八王之列,死后也不是一定就会降封。

比如说,康熙的二哥福全被封为裕亲王,而裕亲王这个爵位,整整传了三代。一直到乾隆确定八大铁帽子王之后,传到第四代时才降封为郡王。

又比如,雍正的五弟允祺被封为恒亲王。他的儿子弘晊继承王位时,也没有降封,仍然是亲王爵位。到了第三代永皓继承时才降为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在厘清了清初八王的世袭谱系后,乾隆将这八个王定为铁帽子王。理由是因为他们都是建立清朝的功臣,以军功和拥立新君继位而获封,也就是所谓的“功封”。

后来的四个铁帽子王,和前八个铁帽子王基本一样。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功劳,才被确立铁帽子王身份。下面分开了详细说。



第九个铁帽子王——怡亲王。

就是十三阿哥允祥。由于他拥立雍正,被封为怡亲王。注意,允祥活着的时候还只是普通的亲王,并没有世袭罔替的资格。

允祥死后,雍正非常悲痛。允祥的儿子弘晓继承王位时,雍正发了一封诏书: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意思就是表彰允祥的功劳,不仅要让侄子不降爵位的继承怡亲王,并且要求以后世世代代也要如此,不能削减怡亲王的待遇。

并且,不仅让弘晓继承了怡亲王爵位,允祥的另一个儿子弘晈也被封为宁郡王。

虽然雍正没有说世袭罔替这四个字。但是『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这一段话已经表明了雍正的态度。当爹的都发话了,儿子能怎么办?

到了乾隆时,弘晓去世。在册封第三代怡亲王时,乾隆干脆就直接确定了怡亲王世袭罔替的地位,成为第九个铁帽子王。





第十个铁帽子王——恭亲王

这个与怡亲王的情况类似。只不过,恭亲王奕訢是清朝第一个还活着的时候,就被册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道光帝驾崩前,留有密诏。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奕詝继位后,即咸丰帝。按照遗诏,册封奕訢为恭亲王。这个时候的奕訢只是普通的亲王身份。

咸丰驾崩后,奕訢因帮助慈禧在辛酉政变中诛杀辅政八大臣有功,被慈禧封为议政王,地位在所有亲王之上。虽然后来议政王的头衔虽被剥夺,但念在奕訢有功,慈禧又要用他辅佐朝政。

于同治11年,奉懿旨加恩亲王世袭罔替,册立奕訢为铁帽子王,食亲王双俸。

值得一提的是,奕訢帮助慈禧铲除的辅政八大臣中,载垣和端华都是铁帽子王。载垣就是上面提到的怡亲王,端华是郑亲王。

一场政变直接干掉了两个铁帽子王,其实这个帽子真的不铁。



第十一个铁帽子王——醇亲王

醇亲王奕譞是咸丰皇帝和奕訢的弟弟,排行老七。咸丰继位后,被册封为郡王。除掉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他也参加了。因此在恭亲王奕訢被加恩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时,他也被册封为亲王。(当时还不是铁帽子王)

奕譞本身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因为他的大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他的嫡长子载湉被慈禧选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光绪帝。身为皇帝的父亲,奕譞也就理所当然的被加恩为铁帽子王了。奕譞也是活着的时候被加恩为铁帽子王的。

以德宗承嗣大统故,恩封世袭罔替。

值得一提的是,奕譞是作为牵制奕訢的棋子被慈禧抬到政治斗争中的。结果,奕譞在挤走奕訢后,生生被慈禧给吓死了。而他的儿子,光绪帝则被慈禧派人毒死。



第十二个铁帽子王——庆亲王

庆亲王奕劻是典型的远支皇族,他的爷爷永璘是乾隆帝的幼子,嘉庆帝的同母亲弟弟。临终前被嘉庆册封为庆亲王,传到奕劻时,爵位已经被降为辅国将军。(按道理他应该是贝勒)

奕劻的父辈其实都是郡王的爵位,只不过叔叔伯伯们都不成器。传到他这一辈时,家道中落,削爵罢官搞的很惨。就连庆王府也被内务府从他手中收回,赐给了恭亲王奕訢。

咸丰继位后,奕劻先被封为贝子,后又进封为贝勒。这本来是他最高的爵位了,但由于奕劻和慈禧的弟弟桂祥是铁哥们,慈禧和桂详在通信时,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

在恭亲王被加恩为铁帽子王、醇郡王被加封为醇亲王同一年,奕劻也跟着沾光,由贝勒加郡王衔。

附注:之所以他们三人同年被加封,是因为那一年同治帝大婚。

奕訢和奕譞先后失势后,奕劻由于一直紧跟慈禧,疯狂讨慈禧之欢喜。在慈禧六十大寿那一年(甲午战争同年),奕劻被封为庆亲王。

溥仪继位后,奕劻等于是三朝元老。朝廷中资格最老的人。因而被加恩世袭罔替,成为最后一个铁帽子。三年后,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清朝也跟着灭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奕劻是仅次于和珅的大清第二号贪污犯。封铁帽子王的那一年,奕劻七十大寿,凭借贺寿时收取的红包就有几百万两银子之多。而此时的清朝,连镇压革命的的军饷都凑不出。

如果说前十个铁帽子,或多或少都是因为有功而被加恩。最后两个铁帽子王,奕譞和奕劻都是靠拍慈禧马屁而成功上位的废材。一个是沾了儿子的光,一个是沾了女人的光。


Mer86


何为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什么呢?它属于清朝一种爵位。一般亲王没有他的待遇和地位高,主要有三点:

其一,世袭罔替,不会逐代降级爵位。

其二,工资较高,每年的工资1万两,粮食1万斛。

其三,铁帽子的王府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众所周知,传承了268年的大清朝一共产生了12个大“铁帽子王”。 前八个是在清朝初期开疆拓土的功臣,多数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和孙子

比如说: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等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的儿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的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的孙子)。突然发现礼亲王代善一脉相居然有三个铁帽子王!真的是虎父无犬子啊!

这几个人确实对建立大清朝有重大立功表现。

剩下的四位是后来封的,但个人感觉除了怡亲王胤祥以外,其余三人都是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就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先讲讲雍正的十三弟胤祥

胤祥:鞠躬尽瘁,实至名归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在四爷党和八爷党争夺皇位的时候,老十三就是他四哥最给力的助手和最强大的支持者。雍正刚继位的时候,朝野上下民心不稳。怡亲王胤祥在这个时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雍正曾对此评价:

“辅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才没有让奸党得逞。”——爱新觉罗 胤禛

雍正继位后对胤祥非常信任。重要岗位的权利都给他,胤祥同样干得漂亮,在朝廷的财、政、军等方面做得井井头条。雍正极其满意。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雍正只有一条裤子,他也会和胤祥一起穿,“兄友弟恭”这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他们兄弟俩关系。


雍正称他是满朝文武的楷模。鉴于他如此优异的表现,雍正对他各种赏赐金银器物自不必说。官职是没法封了,因为他的官职已经是最大了。

所以就封赏他的后代。但胤祥对某些赏赐坚辞不受。这让雍正更加疼爱他这个十三弟了。封他为怡亲王。满清的第九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所谓伴君如伴虎,虽然是兄弟,但胤祥优秀之处在于能够很好的处理皇帝与臣子的关系,越是身居高位,越是谦逊谨慎。

皇帝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出工出力。但又对权力没有表现出任何欲望。进而无法让雍正对这个弟弟心存戒备。

不得不说,怡亲王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精通处世之道的人物!雍正八年,怡亲王积劳成疾,去世,年仅45岁。

雍正让他配享太庙,并谥号为"贤",另外赐匾曰:"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并改允祥为胤祥。这成为满清268年唯一个臣子不避皇帝讳的例子。当真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说完胤祥,再说剩下三个,均是道光的后代,那为什么道光以后会封这么多呢?

三个奕字辈铁帽子王:王朝式微,一蟹不如一蟹

恭亲王奕訢

人称鬼子六。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算是在道光的儿子里有些才能的。只可惜道光把皇位传给老四奕詝,是为咸丰。咸丰继任皇帝以来,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各国列强欺侮。非常窝囊。最终被英法联军赶到承德,最后病死在那儿。

因对恭亲王奕訢有意见,故而,没有把他列为八个顾命大臣之列。最后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跟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奕訢封为议政王大臣。获封恭亲王。成为第十个铁帽子王。

醇亲王奕譞,

道光的第七个儿子。道光三十年封为醇郡王。辛酉政变的参与人之一,。同治三年,奕譞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晋封亲王。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免除恭亲王奕欣的一切职务,此后,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

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亲爸爸,身份尊贵,故而他又被加封醇亲王。世袭罔替。成为第十一个铁帽子王

庆亲王奕劻

他并不是道光的儿子,而是道光的远房侄子。他是乾隆第十七个儿子永璘的嫡传后代。光绪二十年,被慈禧封为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成为铁帽子王,也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奕劻能够获封铁帽子王并不是因为其有多杰出的才能,而是因为他很听慈溪的话,慈溪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让他抓狗,他绝不撵鸡,所以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奕劻贪财,靠着卖官鬻爵和贪污所得的银两跟和珅相比毫不逊色。据说他在汇丰一家银行的存款就达上百万两。几辈子都花不完。堪称晚清首富!

也是他,亲自埋葬了大清朝,扶植袁世凯。在后来袁世凯逼宫中,奕劻又亲自进宫劝说隆裕太后,下退位诏书。怪不得死后溥仪给他谥号“密”。属于谥号中最坏一个字。可见对他憎恶的程度。

所以在说铁帽子王的前八位,是名副其实的在满清大一统的初期具有突出贡献。 怡亲王也算中规中矩。对得起铁帽子王这个称号。但剩下三个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而且,在后期,铁帽子王远远没有以前有价值。慈溪专政以后,更是恩封了三个。可见这个称号已经贬值到何种程度! 与其他爵位封号无疑,即便是这三位铁帽子王爷也未能拯救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最终传承268年的大清朝在1912年覆灭,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小王日常vlog


和历朝历代相比,清朝的王爵制度颇有些差别,其主要表现在两点:

一是王爵要实行降袭制度,换言之,第一代是亲王的话,第二代继承者即为郡王,依次为贝勒、贝子,到最后成为待遇微博的普通皇室。

二是有所谓“铁帽子王”制度,这和前述普通王爵不同,这类是不降袭的,是亲王就一直是亲王,是郡王就一直是郡王。

但是,铁帽子王在有清一朝是十分稀缺的,总的算起来,也就是12家。

这12家中,有8家是王朝鼎革之际、打江山的时候靠功劳挣来的,这就是: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换言之,这八家的直系继承人,一直是亲王,直到清朝覆亡。

之后,在雍正朝时加了一个,即十三阿哥、怡亲王允祥,由此变成了九大铁帽子王。

在晚清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也就是这九家是铁帽子王,可见其含金量之高,至于其他的皇子皇孙,到了这会,恐怕早就是奉国将军之类了。

然而,在晚清时期,却又突然增加了三个铁帽子王,这就是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论功劳,这三家确实不能和之前的九大王比,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道光之后,子嗣稀淡,皇室供应压力变小,加上慈禧太后需要笼络人心,这才有此之举。

这三家中,恭亲王奕䜣对扶持晚清政局作用很大,封为铁帽子王尚且可以理解;

醇亲王奕劻没有什么太大本事,也没有什么太大功劳,但他是光绪皇帝的本生父,后来的载沣、溥仪一系也是出自其名下,所以封铁帽子王似乎也说得过去。

庆亲王奕劻也得了个铁帽子王,真是算便宜他了。奕劻血脉可以推到是乾隆之后,其主要在庚子年及清末十年当政,功劳是有一点,但谈不上大。

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成了最后一个铁帽子王,虽然只有一代,也就是他一个人!

至于恭亲王、醇亲王,则封了两代人,二代恭亲王溥伟,二代醇亲王载沣。

(其他铁帽子王大多传到十代左右。)


坑爹史册


封爵这个东西,到了王朝末期就不值钱了、每个朝代,走到晚期的时候,都会出现胡乱分封官位和王爵的情况。

南明永历时期,朝廷直接开出很多空白的“赦书”。南明的官员遇到能抗击满清的武装,可以直接现场写一份,按照规矩随意填写一个爵位,作为赏赐。例如:朱由榔就曾一次给李定国一百份空白赦书,外加三颗官印。秦良玉也收到过一百道空白赦书,任由他随意封赏官员。

晚晴时期,这三位铁帽子王的水分很大,比不上清初期的八位铁帽子王。这三位能获得铁帽子王,完全是因为皇室血脉凋零,慈禧为了拉拢皇亲国戚才这么封赏的。

奕欣是咸丰帝的有力竞争者,他这个铁帽子王算是失去王位的“补偿”吧。醇亲王奕譞就是慈禧的“奴才”,慈禧赏赐他也是应该的。之后,铁帽子王大甩卖,庆亲王奕劻也得了一个铁帽子王。满清要是再撑五十年,能再出十几个铁帽子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