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很好奇,戰爭時代時期,故宮是怎樣的,有人住嗎?怎麼沒有被日本人摧毀?

曾少尼姑多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明永樂四年),建成於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至今已有580多年曆史。從明代永樂皇帝至清代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先後有24位皇帝曾居住在這裡,統治全國長達491年。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佈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北京城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現在故宮左前面的勞動人民文化宮,以前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面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面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面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佈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

1937年7月29日,日本佔領北京後,直到抗戰勝利,在八年時間裡,故宮文物居然沒找到掠奪,北京的名勝古蹟也沒有唄破壞。這是為什麼呢?日本軍隊進駐北京

當時的北平市區淪陷基本上算是由日軍和平接管的,沒有經歷過巷戰,文物估計沒有被炮火覆蓋。日軍佔領北平,故宮已被日本視為囊中之物,而且故宮是歸其傀儡政府滿洲國皇帝所有,日軍不會毀壞自己已經攫取到手的東西。

故宮是中國政權的象徵,日本要征服中國,不僅是要佔領土地,而且想征服中國人的人心,無緣無故毀壞故宮,與日本佔領並統治中國的長遠目標背道而馳。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對外的口號是“大東亞共榮圈”,沒有毀壞故宮,不是他心存仁慈,也非其紀律嚴明,而是這樣做符合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的長遠利益與目標。


運河陶山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故宮是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在當上皇帝以後的第四年開始建造,一共歷時14年建成,可以想象這座宮殿在當時是如何的雄偉壯觀。建成之後明朝的首都從南京便遷到了北京,後來清朝成立變成了清朝的皇家宮殿。



紫禁城在清朝晚期是當時皇家權利的象徵,是代表的整個清政府,雖然清政府晚期是腐朽的沒落的,但他依舊是一個國家的代表。

當時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打到北京城的時候,放火燒了圓明園,但是沒有放火搶劫故宮,當時太后慈禧和光緒皇帝已經逃離北京去了西安,這是紫禁城可是沒有主人,據電視劇《走向共和》的一段情節可以略知一二。

八國聯軍不希望清政府徹底垮臺,因為他們需要從中國掠奪更多的資源,現在的清政府正好可以控制,而北京城作為清朝的首都,紫禁城作為皇家的宮殿,那代表的可是清朝政府,如果紫禁城被搶了放火燒了,那激起的可是全國人民的憤怒。所以八國聯軍需要的是資源和財寶。並不想著統治中國。



後來到了戰爭時期,日本的野心是統治中國,並且建立了偽滿洲政府,日本需要的是籠絡人心,作為中國曾經最高權利的紫禁城,恐怕日本也不想這麼好的東西被毀,畢竟日本想統治中國,才有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想法,而且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是南京,日本需要的是佔領南京,並摧毀南京,才有的30萬同胞被日本慘無人道的殺害。


南極讀書


故宮最開始修建於明成祖年間,朱棣在篡奪明帝國的大權之後,為怕南方的文官勢力影響到自己的大位,所以遷都到北京修建了紫禁城,紫禁城修建規模浩大,動用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最終才將其打造成了這東方最璀璨的建築明珠。

明朝滅亡之後,紫禁城從朱家的手中傳到了愛新覺羅氏的手中,紫禁城匯聚了天下的珍寶奇物,當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時候,這些珍寶被帶走了一部分。


當北京城準備被日本人攻下的時候有將近九成的文物珍寶,被國民政府運到了南京,最後珍藏在了臺北的故宮當中,所以當我們現在去北京故宮的時候其最大的意義就是這整座的建築群,其餘的眾多文物早已不是當年的那般原汁原味了。

所以說,當日本人攻打到北京的時候,紫禁城裡是沒有人住的,當時已經收歸國民政府的管理,但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到來,很多國民系統的人都紛紛南移,只留下了少部分的人在紫禁城看管著,而日本人在攻入北京城的時候他們也會特意的把炮火遠離紫禁城,好保護這座珍貴的古宮殿建築,為什麼日本人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我想理由應該是以下這個原因:

日本人自古崇尚華夏文化,從漢朝時期他們就一直在與中國接觸,並一直對這個與他們隔海相望的龐然大物保持著敬畏,直到隋唐時期他們開始挑釁起了這個龐然大物,並最終被狠狠的挫敗。

在被挫敗之後他們就瘋狂的崇拜起了華夏文明,開始全面派遣使者來到唐朝學習,幾乎把當時的華夏文明搬到了日本國,當時人稱小華夏,在宋朝的時候他們繼續保持了這種崇拜,他們繼續和宋朝交流著,甚至派出了本國的婦女來到宋朝的境內借種以求改造自己本國矮小的基因。


正因為這樣的崇拜,才導致了在宋朝滅亡之後日本全國縞素三天默哀,他們對華夏文明的崇尚一直保留到了現代,直到現代日本人的歷史當中,中國的歷史仍舊佔據了大部分,除了他們本國的歷史之外都要遠遠的大於其他國家歷史的比例。

正因此,日本人攻下了北京城的時候不但沒有破壞故宮,甚至還派人專門保護了起來,從當時日本人會拜孔廟的行為就可以得知日本人是仍舊保持著對中華文化的崇尚的,所以他們不可能會破壞故宮這座東方的魅力之宮。


除此之外還有日本天皇打算在攻下全中國之後把北京當作自己宮殿的想法,但是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所述的,日本人崇尚著華夏文明,對中國近現代以前的歷史有著近乎痴迷的喜愛,所以這才導致他們沒有破壞故宮。

甚至除了故宮之外,他們但凡炮火迫近任何的古遺蹟,他們都會遠遠的避開,以避免傷害到這些珍貴的古文物。


日本人窮兇極惡,在侵華戰爭中造成了中華3000萬同胞的犧牲,在戰爭中他們化身嗜血的猛獸,將屠刀揮向一個個無辜的百姓們,從這方面來看他們就是行走在人世間的惡魔,把流血的地獄帶入了中華大地,對於日本人曾經對我們國家作出的惡劣行徑,我們理應永遠的銘記這個恥辱,我們應該時刻警惕著這個仇恨,但是與此同時日本人卻有一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他們尊重文物、尊重古遺址,從這方面來看我們中國人在很多時候都是不如日本人的,所以這值得我們去學習。


孤客生


日寇侵華時期的故宮

九一八事變後,故宮便開始了文物南遷的工作,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沒有時間細細賽選,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琅、善本等,共分5批,計19690箱62萬件,進行南遷,日寇佔領北平後,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帶了部分珍寶南遷,總務處處長張庭濟留守故宮,在日偽統治下,其帶領留守的工作人員,不辱使命,守住了沒進行遷移的文物,但日偽也以沒收非法書籍讀物,支持聖戰的名義,對故宮保存的圖書,銅類文物進行了掠奪和破壞。


Henry敖


北平的戰事主要在盧溝橋和南苑,剩下基本就是和平接管北平。

其實在37年七七事變之前,大部分精品文物已經遷徙,而留守故宮的精品文物在淪陷期間也是安然無恙。故宮總務處長張庭濟受馬衡院長委託,奉命留守,負典守之職。

1938年10月26日公佈的《修正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條文》就強調了,故宮“應該設立理事會,除內政部長教育部長為當然理事外,置理事25人至35人,為無給職,由行政院聘任之”。也就是說故宮理事和監事的人事任免幾乎都控制在行政院手中,那樣在日偽統治下,強行進入北平故宮並擔任領導的自然是“非法之人”,偽政權選舉的理事監事自然也無合法性可言。




北平淪陷後,景山、太廟、皇史宬和大高殿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分院,依然聽從故宮的指令,為安全著想,在淪陷初期也一度關閉。後來日軍搶佔大高殿作軍事用途,作為指揮所和兵營。雖然也曾想佔領景山,以俯瞰監視整個北京城,只是由於故宮的抵制和偽政權的敷衍而作罷。整個淪陷期間,太廟、景山、皇史宬等仍受故宮的管理,儘管大高殿被日軍佔領使用,但在淪陷期間大高殿的古建工程維修、園林綠化保養等工作仍然是故宮博物院派人完成的。



但是故宮在淪陷期間也是損失,損失主要有兩方面:書籍和銅器




1938 年 6 月,敵偽憲警兩次闖到故宮博物院太廟圖書館以檢查為名搬走撕毀大批圖書報刊雜誌。這兩次共劫走太廟圖書 216 種,計 314 冊,其中圖書類有《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官書目錄》《上海市立圖書館概況》《北平中國大學十六週年紀念》《中國喪地史》《日本帝國主義的滿蒙觀與我們馭議》《救亡先鞭》《共產主義大綱初草》等;搬走雜誌 305 種,計 655冊,其中有《青年之路》《中日問題之研究》《日本侵略中國年表》《徵倭論》;撕毀書籍 26種,計 26 冊,諸如《中西友好通商條約》《國難記》《滿洲國際問題》《滿洲人民之受害脅迫與太平洋殖民地》《馬克斯價值論的批判》《蘇聯的現勢》;雜誌 64 種,計 4131 冊,另焚燬報刊雜誌 5896 冊,這些焚燬的主要有《中央國難週刊》《司法行政公報》《遼寧教育公報》《統計月報》等,其中 1938 年以前報紙悉數被敵偽憲兵撕毀。因此,故宮圖書館共計損失書籍 242 種,340 冊;雜誌 369 種,10682 冊。而面對日偽憲兵的野蠻行徑,故宮博物院也無可奈何,總務處長張庭濟在指示太廟圖書館做好損失統計、藏匿好部分餘下的”敏感”書籍雜誌的同時,積極利用人脈關係與日偽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交涉,追討部分書籍,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在當年 8 月 15 日退回來書籍 15 冊、雜誌 210 冊,重歸故宮太廟圖書館。



在經歷了書籍雜誌風波以後,日偽雖覬覦故宮,但仍沒有機會下手,直到抗戰後期,獻銅運動再次將故宮拖入了泥流。當時抗戰已經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尤其在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的迅猛攻勢下,日軍的人員和戰略物資開始緊缺,所以在佔領區內多次征討軍用物資。1944 年 8 月,偽政權機構華北政務委員會通令各機關單位收集銅器鐵器事宜,併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北京市金品獻納委員會負責,委員會的漢奸們開始掀起如火如荼的獻銅獻鐵運動即金品獻納運動,主要是向各家各戶、所有單位強制徵收各類銅鐵製品,以為日軍造炮彈殼和子彈用。
儘管多次抵制,但最終迫於壓力,為確保故宮整體安全起見,不得不將一些散落於各院落無號又殘破的銅缸銅炮等一千零九十五斤交了出去。然而金品獻納委員會和日軍對此量均不滿意,要求故宮必須捐獻更多,因為僅北京一市日本軍部下的銅鐵徵集任務就高達四十萬公斤,不逼迫故宮任務難以完成。經調查,故宮所有院落包括陳列室前後銅製品中除了銅缸、銅炮,銅鼎、銅獸等珍品亦多。在“院長”祝書元的支持和總務處長張庭濟的帶領下,故宮職員一道努力,打算將故宮轄區內的兩百多口銅缸“造具清冊,別其類別,呈請華北政委會到院審定,予以主持,以應對強徵”。最終,二百多口缸分成三類:(一)明清兩代所造有款識者就是 98 件;(二)雖無款識,但察銅色類似明代造者 125 件;(三)無款識,查其式樣不能斷明年代者 54 件;最終由彥局長和祝院長會同呈復,並繕具清冊,交由委員會審查。華北政務委員會最終令將不能斷明年代者銅缸 54 件以及 2 尊銅炮運走檢送。而日人仍不滿足,1944 年 6 月 22 日,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 91 個,銅炮一尊,這批文物剛運到天津,還未及轉運到日本,日軍即宣告投降。此時故宮博物院派出專門人員張庭濟等會同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王世襄前往天津接收運回這批文,“有的已殘破、毀壞,共重 4460 公斤,較劫走時少了 971 公斤,而此前被劫走的 54 個銅缸也不見蹤影。”


職場前沿思維


一、政治原因:

1、當時的北京還駐有外國使節,日本人為了國際影響,不願意對故宮有大的破壞;

2、顧忌偽帝溥儀的面子,畢竟這些皇宮王府曾經是愛新覺羅氏的私產,日寇還要利用溥儀的影響力。

3、日本在他終極目標中描述稱,在稱霸全亞洲征服中國後,將把日本帝國的首都搬到北京,天皇將直接入住紫禁城.這是真實的計劃中的一部分。


二、客觀原因:

1、故宮內的文物在日寇入侵前已經打包運抵南京(後經武漢長沙等地運至重慶昆明,戰後才部分經南京運回北平),故宮已經沒有多少東西可以被劫掠;

2、日寇妄圖長期佔領中國,而故宮作為歷史文化的象徵物,他們當然也想攫為己有——也就是為了完整地佔領城市;

3、日寇別有用心,希望可以作欺騙性的宣傳:大東亞共榮。

4、故宮所在地北京,由於國府和日本簽訂了賣國條約,當時已經是日本佔領地。日本人就視為日本領土看待,有如偽滿州國一樣不會做毀滅全城的事。

5、日本人對中國古代文明是尊重的。


補充:

1945年平津區受降是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內舉行的,太和殿是北京故宮的主殿,明清時期是舉行重大祭祀活動的地方。受降儀式在這裡舉行,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顯示,受降儀式舉行時,太和殿廣場上到處都是人,在國民黨第九十二軍在軍長侯鏡如率領下,列隊於太和殿的廣場上。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孫連仲代表中國政府受降,會場上軍樂隊凱歌高奏,禮炮齊鳴,全體肅立,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士默哀。日本投降代表團成員個個低頭躬身,向中國人民謝罪。



小賢看體育


“七七事變”後,古都北平(北京)被日軍佔領,雖然在此之前民國政府已經有計劃的將重要文物裝箱轉移,但這僅僅是較為珍貴和方便攜帶的那部分,故宮又稱紫禁城,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作為多個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所積澱的文物數量本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這些沒有被轉移的文物也遭到了日本侵掠者的很大破壞。

故宮有沒有人住?

晚清皇帝溥儀遜位時,在與民國政府達成的協議中曾要求繼續住在故宮。國民政府允許了,所以溥儀繼續在世界最奢華豪宅裡住了12年,直到1924年,馮玉祥派人將溥儀從皇宮中趕了出去。有人會問,之前不是和溥儀達成協議了麼?

這也只能怪溥儀太“zuo”,竟然私下將大量文物變賣給用以籌措經費妄圖“復國”。要知道這已經不是家天下的時代了,故宮裡的文物可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豈是可以說賣就賣的!最可氣的是大多都被賣給了日本人,可以看出日本對故宮早已覬覦許久。趕出了溥儀,民國政府為了更好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於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戰火中的故宮

既然還有大量文物無法轉移,就需要有人留下來看守,時任故宮博物院處長的張庭濟承擔了這個責任,帶領故宮留守人員“守衛”故宮。雖然經過大家不斷斡旋,故宮文物並未遭受到巨大的損失。但仍有大量寶貴文物被日本掠奪並流向海外。

1938年,日本憲兵隊曾多次以清繳抗日宣傳物品為由,進入故宮博物院,劫掠珍貴古籍萬餘冊這次劫掠對故宮文獻資料庫造成巨大打擊。導致後來許多關於中國歷史的研究,都需要國外資料所謂參考!

1942年,日偽當局將貪婪的目光瞄向了故宮的大件文物!竟恬不知恥的將故宮金缸上金屑颳走,同時將數千門鐵鑄或銅鑄火炮劫掠拉走。(所以如今故宮的城牆上光禿禿的,很少見到古代火炮)

1944年6月,故宮館藏古籍萬餘冊被日軍洗劫,隨後又從故宮拉走銅缸五十多尊、以及多門火炮,,這些多被熔鍊成金屬用來製造各種軍火,此外,日軍還從故宮博物院中劫掠各類文物一千餘件。索性由於文物運輸不便,這些文物在天津港運往日本前被營救了回來。

以上統計的是有文獻記載,或是博物館有記錄的中國文物,而在中國被日本侵略期間,被日本從中國民間搜刮掠奪的寶貴文物則是無法統計的,這些寶貴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都已流失海外。慘痛的教訓時刻為我們敲響警鐘,中華崛起,時不我待。


船伕聊名著


抗日戰爭期間,北京先後由日本傀儡政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和汪偽政府的“華北政務委員會”管理,故宮裡有中國的管理和修繕人員活動,日本軍隊從未進入過。發生過兩次劫掠,一次是1938年漢奸清查故宮帶走了一批圖書,第二次是1944年故宮被迫為戰略物資枯竭的日本“捐贈”了一批銅缸銅燈銅炮。日本軍隊不搶劫摧毀故宮,絕不是立地成佛仁慈,我認為原因有五;1、日本軍隊是和平進入北京的,沒有洩憤的理由;2、故宮重要文物已南遷,搶掠“殘羹剩湯”不對胃口;3、日本要“中日親善”招降中國,必須做姿態尊重中國的皇宮;4、在沒有軍事威脅的情況下摧毀一國皇宮,在道義上會遭到國際譴責,這是有顧忌的!例如,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進去過故宮,還舉行體育跑步比賽,除個別軍人私自偷了故宮少量器物,也未敢組織集體搶掠。美國轟炸機火燒東京,也刻意避開了日本天皇皇宮;5、摧毀中國古老皇宮,必須要魁首天皇同意,天皇投鼠忌器,不會點頭。


諶人


當年日夲侵華的目的是佔有中國領土,及土地上的中國人的心,他們打著“所謂大東亞“共榮的大旗,再加上,佔領北平時,也沒愚大規模的抵抗,基本上兵不血刃,就佔領了當時的北平,站在當年日軍高層之立場上,他們未破壞故宮,主要是與末代帝傅儀有關,三七年之前的東北,已叫滿洲國,傀儡皇帝是傅儀,所以日軍在傷亡少的情況下,未產生屠城心理,又為了給傅儀面子,又為了能長期佔領中國的需要,經政治上的思量,中國故宮競鬼使神差地,避開了一大浩劫!:


手機用戶62092633715


我也是解放後長大的,只是從一些資訊中瞭解一點。北京城沒有直接經受過炮火,盧溝橋事變前後,當時的國民政府未雨綢繆,早就把故宮內的文物運往四川大後方。而日本鬼子對中華文化內心還是敬畏的。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違,損壞故宮的古建築。所以北京光復後,能仍然完好無損地回到人民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