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民國最“中國風”學校,對比舉步維艱的國立大學,該學校卻很有錢

文|劉瀛璐

南京老城區十分適合步行,山、水、林、城隨行交匯,梧桐亭亭如蓋,江南微風細雨,不疾不徐,不吵不鬧,很是愜意。一眾兼容南北、中外風格的民國建築,掩身蔥鬱,俯拾皆是。從鼓樓區漢口路22號到玄武區四牌樓2號,聽起來不近,其實只隔了一條中山路,自西向東不到2公里,現如今坐落著兩所百年高校——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

漢口路將南京大學校區一分南北,22號是正校門所在地,金陵大學舊址就位於北園東部。青磚圓石,斗拱飛簷的四周,已經觸目可見高樓廣廈直插雲霄;循跡深入,盡是一片古意盎然。

民國最“中國風”學校,對比舉步維艱的國立大學,該學校卻很有錢

20 世紀20 年代,南京鼓樓,新落成的金陵大學校園,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19世紀末,在華西方傳教士理清思路,認為發展高等教育,才是基督教在中國得到傳播與根植的終極手段。“欲吾道通行中國,必須各教會多設書院”,一批外國人興辦的教會大學應運而生。成立於1910年的南京金陵大學,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源頭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匯文書院,1910年宏育書院併入匯文,更名金陵大學堂。也是在這一年,金大的學術刊物《金陵光》創刊,陶行知任主筆。當時全國教會大學風潮正盛,“北有燕京,南有金陵”流傳甚廣。1928年,金陵大學在教會大學中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隨著國民政府發起收回教育主權運動,要求外國在華大學須由國人管理。1927年,陳裕光出任金大校長,任期直到1951年。

金大重視英文,初期新生入學考試只需考英文一科。隨著對中文的愈發重視,1934 至 1935 年前後, 金大開辦國學研究班,專門培養國學研究人才和大學國學師資,此舉成為中國教會大學之首創。20世紀 30 年代,在一年一度的華東地區教會大學英語演講比賽中屢屢奪冠的金大學生,全部長袍馬褂登場 ,與西裝革履的其他大學生對比鮮明。不僅在學風上追求“中國化”,在校園建設上,金大也偏愛“中國風”。

民國最“中國風”學校,對比舉步維艱的國立大學,該學校卻很有錢

陳裕光

“講舍巍巍,鐘樓高聳,林蔭勃鬱,操場軒敞”,一一印證在了金大的校園建築上。雖出自西方建築師之手,走的卻是中國路線。匯文書院創辦人福開森和金陵大學首任校長包文明確要求“建築式樣必須以中國傳統為主”。在制定了宏大的建校計劃後,包文購得了位於鼓樓西南坡的2000餘畝土地,從美國聘請測繪師、建築師等籌建新校舍。1931年,紐約建築師克爾考裡完成了校園規劃。規劃中的金大南北佈局,一條300餘米長的中軸線貫穿整座校園,“花木扶疏綠蔭深,樓宇環抱碧草坪”。典型美國“大學社區”式園區,組成建築卻使用了中國北方宮殿式屋頂、青磚牆面,凸顯著金大建築“新中式”的整體氣質。

規劃之後,校長包文請來芝加哥帕金斯事務所負責建設金大新校園。帕金斯事務所建築師司斐羅在金大工作10年,大到整體佈局,細到園間小路,莫不親力親為。與同期眾多國立大學舉步維艱的狀況相比,外國資金捐助建設下的金大生在福中。“建築材料除屋頂的琉璃瓦和基建土木外,都從國外進口。連大樓前的草皮也是從美國運來的。”1926年,初具規模的金陵大學校園,與鼓樓巍然並峙,成為當時南京最大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