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民国最“中国风”学校,对比举步维艰的国立大学,该学校却很有钱

文|刘瀛璐

南京老城区十分适合步行,山、水、林、城随行交汇,梧桐亭亭如盖,江南微风细雨,不疾不徐,不吵不闹,很是惬意。一众兼容南北、中外风格的民国建筑,掩身葱郁,俯拾皆是。从鼓楼区汉口路22号到玄武区四牌楼2号,听起来不近,其实只隔了一条中山路,自西向东不到2公里,现如今坐落着两所百年高校——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

汉口路将南京大学校区一分南北,22号是正校门所在地,金陵大学旧址就位于北园东部。青砖圆石,斗拱飞檐的四周,已经触目可见高楼广厦直插云霄;循迹深入,尽是一片古意盎然。

民国最“中国风”学校,对比举步维艰的国立大学,该学校却很有钱

20 世纪20 年代,南京鼓楼,新落成的金陵大学校园,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19世纪末,在华西方传教士理清思路,认为发展高等教育,才是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传播与根植的终极手段。“欲吾道通行中国,必须各教会多设书院”,一批外国人兴办的教会大学应运而生。成立于1910年的南京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源头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更名金陵大学堂。也是在这一年,金大的学术刊物《金陵光》创刊,陶行知任主笔。当时全国教会大学风潮正盛,“北有燕京,南有金陵”流传甚广。1928年,金陵大学在教会大学中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随着国民政府发起收回教育主权运动,要求外国在华大学须由国人管理。1927年,陈裕光出任金大校长,任期直到1951年。

金大重视英文,初期新生入学考试只需考英文一科。随着对中文的愈发重视,1934 至 1935 年前后, 金大开办国学研究班,专门培养国学研究人才和大学国学师资,此举成为中国教会大学之首创。20世纪 30 年代,在一年一度的华东地区教会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屡夺冠的金大学生,全部长袍马褂登场 ,与西装革履的其他大学生对比鲜明。不仅在学风上追求“中国化”,在校园建设上,金大也偏爱“中国风”。

民国最“中国风”学校,对比举步维艰的国立大学,该学校却很有钱

陈裕光

“讲舍巍巍,钟楼高耸,林荫勃郁,操场轩敞”,一一印证在了金大的校园建筑上。虽出自西方建筑师之手,走的却是中国路线。汇文书院创办人福开森和金陵大学首任校长包文明确要求“建筑式样必须以中国传统为主”。在制定了宏大的建校计划后,包文购得了位于鼓楼西南坡的2000余亩土地,从美国聘请测绘师、建筑师等筹建新校舍。1931年,纽约建筑师克尔考里完成了校园规划。规划中的金大南北布局,一条300余米长的中轴线贯穿整座校园,“花木扶疏绿荫深,楼宇环抱碧草坪”。典型美国“大学社区”式园区,组成建筑却使用了中国北方宫殿式屋顶、青砖墙面,凸显着金大建筑“新中式”的整体气质。

规划之后,校长包文请来芝加哥帕金斯事务所负责建设金大新校园。帕金斯事务所建筑师司斐罗在金大工作10年,大到整体布局,细到园间小路,莫不亲力亲为。与同期众多国立大学举步维艰的状况相比,外国资金捐助建设下的金大生在福中。“建筑材料除屋顶的琉璃瓦和基建土木外,都从国外进口。连大楼前的草皮也是从美国运来的。”1926年,初具规模的金陵大学校园,与鼓楼巍然并峙,成为当时南京最大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