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如何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前一段兒,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聞:《遂寧夫妻信“存錢不如存人”生11娃,丈夫因命案入獄》,裡面講到四川省遂寧市蓬南鎮三臺村,村民何洪和章勝子夫婦,1996年至2011年生了5男6女11個孩子。這中間涉及的一些違反生育政策方面的情節我們暫時不說,我們來關注一下家庭教育問題。文章中提到,由於孩子多加上家裡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在夫婦倆人照看下的孩子穿著邋遢被同伴瞧不起,而且因為父親認為其它人都對自己家有敵意,讓孩子們只能和自己家孩子玩耍,不能和其他人玩兒,造成了孩子們不合群。其中一個女兒已經因原生家庭問題的困擾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

如何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為人父母,除了為兒女提供必要的吃穿住行之外,可能更需要思考如何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那麼,父母在這中間需要做哪些自我修煉?下面五個方面或許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參考:

1. 認可自己的價值,信任自己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無助的,唯有父母可以讓他感到力量。父母對自己價值的認可和信任,也會帶給孩子一種信任感,藉由對父母的信任,他可以學會對自己和他人信任。

2.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自己構建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平衡,更是為下一代積攢的無形財富。這裡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擴展對社會和人際的認知。

3. 在孩子面前,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與錯誤

深層的錯誤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承認,因為這意味著承認我們無能無知,而自我保護機制是不允許我們這樣做的。而一旦我們可以這麼做,則代表我們走心了,那將給孩子帶來莫大的衝擊性成長。

4. 在與孩子的關係中——降低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強勢父母帶來的後果是塑造出弱小的孩子。因為這樣關係才是保持平衡的!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強大,前提就是弱化自己的力量。

5.允許生命成為一個變化的過程

父母的角色隨著家庭的生命週期的變化也會變得不同。比如在孩子0-5歲期間,父母主要關注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方面,但到了6歲孩子上小學了,通常關注到他的學習成績,再過幾年孩子十幾歲了,可能關注的是孩子是否能順利度過青春期成長。父母允許自己的生命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也就可以更好的和孩子在不同階段相處,並帶領他們成長。

如何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以上是我們在初為人父母之前就可以去參考學習的,但是,並不是只有做好了一切準備我們才能成為父母,實際上,我們也永遠無法準備充分!因為做父母的經驗是需要在成為父母中習得的。那如果我們不幸的在一個心理環境不太好的家庭長大,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類似家庭,我們如何自救?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們又如何對這樣的家庭進行工作呢?

“拯救”家庭,可以參考這樣幾個思路:

1. 重建信任

家庭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一旦感到在家庭中收到了傷害,首要的問題就是信任問題。重建對家庭成員以及對整個家庭的信任將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力量。

2. 承擔個人的生命責任,對自己負責

在所以的承擔當中,承擔自己的問題是最難的。我們常常習慣說都是因為別人如何如何,卻很少想過我們自己的問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習慣把自己的權利教給別人掌管,也是因為我們怕對自己負責。只要我們開始為自己負責,看到自己帶來的影響力,我們就會變得勇敢。

3. 家庭成員間,守護好個人邊界

在我們國家的家庭中間往往是很難的,親戚挺多,由於相處習慣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甚至有時故意去打破邊界尋求親密和安全,這本身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有當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爆發相應的困擾。而只要已經感到困擾了,那麼我們可以說或許你正被家庭所傷害著,這時守護好個人邊界,讓家庭從混亂中變得有序則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對家庭成員的保護。

4. 接受當前的現狀,不批判家庭

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父母,所以不會存在一個完美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問題,既然自己已經是這個家庭的一員,那麼理解家庭的歷史、接受家庭當前的狀況,是帶領自己積極跨過困難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對家庭的尊重。

5. 建立關係,學會與人相處與付出

俗話說:想要走得更快就獨自上路;想要走得更遠就結伴同行!在人生之路上,我們無法脫離他人而存在,建立良好而穩固的人際關係,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