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學畢業生就業以前進行職業規劃與職場培訓有必要嗎?

98年的老學姐


我認為非常必要。

職業規劃和學習計劃是一樣的

職業規劃內容會涉及到專業分析、興趣能力分析、技能特長分析、個性風格取向等等的數據 ,通過一些有效的報告和專業引導,讓學生客觀看待自己的優劣勢。有效避免自己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盲目選擇職業和崗位。

事實上,這是學習計劃是一樣的,想要達到什麼成績目標,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差距,然後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去努力,有的放矢,事倍功半。


不做職業規劃,會看到很多畢業生非常茫然,大多數人抱著“先就業後擇業”的心態,雖然從行動上講沒有問題,但往往這種缺乏規劃意識的狀態,讓很多大學生在頭幾年裡都處於混沌狀態,更不要提職業方向了,幾年過去要麼賴在崗位上懶得動,要麼一有不滿意就跳槽,都不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規劃。

職場培訓會讓畢業生快速適應新角色

職場培訓內容會涉及到人際關係、心態疏導、職場規則等方面,這讓學生初步瞭解職業化的工作狀態應該如何,作為職場新人要如何才能快速適應社會。有的職業技術院校,就很看重職場培訓和技能的培訓,這些應用型的知識越早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越能儘快調整好角色。

我們單位從面試開始就會考察畢業生的狀態,有的學生完全沒有轉換角色心態,面試帶著爸媽來,路程遙遠就放棄,甚至連招呼也不打。這些隨意散漫的狀態都給用人單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職業規劃和培訓兩者不可少,一個目標和步驟,一個具體的落地方法,兩者結合能幫助學生走入社會的時候提高職業意識,做號比較全面的心態調整,同時,對企業也能更好的接納畢業生的到來。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說,非常有必要。因為在高校工作的緣故,祥哥每年都會給一些學生推薦就業機會。但說句實在話,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是亟待提高的。再回想當年自己大學畢業時求職的經歷,總感覺在職業規劃和職場培訓方面做得還是很不夠。

說個很簡單的理由。我推薦了一名同學去求職面試,極少有同學主動向我反饋去面試之後的情況。不管是因為我的推薦而順利入職的,還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去我推薦的單位工作的。也就是說,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普遍缺乏主動反饋的習慣。而主動反饋是職場的必要素養。

再說,職場的人際關係和在學校時的同學師生關係是有很大不同的。職場特別強調結果和效率。大學畢業如果不接受這方面的培訓,可能會適應不了職場的壓力。

當年,我讀大學時,因為讀的是師範專業。於是就把自己的職業定向為回老家當老師。現在覆盤的話,就覺得這種職業規劃非常的狹隘。其實每個人大學畢業時往往面臨著多種選擇。當時,我就面臨著去報社、去小學、去中學、去大學、去企業等多種可能性。當然,我最後選擇去了高校當學報編輯。說這個的意思是,加強職業規劃至少可以讓自己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做一些思考。

當然,職業規劃與職場培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關鍵看實效。不一定非要坐在課堂學習知識,主要還是落實到行動中去。

聲明:本文為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直播與網紅研究中心主任、祥哥教研室頭條號主李新祥博士創作並擁有全部版權,獨家發表於今日頭條-悟空問答,其他媒體如無本人授權擅自發布,均屬抄襲。

祥哥教研室


答案肯定是有必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執行!就像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一樣,重要的是去執行!那如何去執行呢?


一、盡力去探索和自己專業相關的並且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崗位。

比如你是會計專業,跟會計相關的有事務所審計,有企業會計,有企業審計,有政府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也有政府審計,因此,去了解,去做職業訪談或實習,儘量去了解這個工作崗位的全貌,看自己是否起碼不討厭。


金算珠深有體會,你討厭的工作崗位,你是不可能堅持3年以上的。


二、如果很幸運,你找到了大體相關的工作崗位,那就針對這個崗位去做相關培訓提高。

不同的崗位對於除了專業知識以外的工作通用技能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如果你感興趣的商城銷售類的職業,那麼,對於陌生人的銷售技巧的培訓或自我學習就是非常必要的。有了這方面的培訓,你到就業崗位上就會很快適應,儘快融入社會職場環境。


假設,同是一個專業性格差不多的兩個應聘者,如果一個人針對性的對相關工作技能有了一定的培訓和自我訓練,相信在面試中的自信和臨場表現也是不一樣的。


三、最後再次強調,規劃重要,但執行更重要。

一月做一個職業規劃,換一個努力的方向,最終會迷失的,失去的時間成本無法估量!那些說不上討厭的崗位,如果我們能做得得心應手,也許慢慢就會喜歡上的。


如果有生涯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金算珠


以一個HR兼過來人的身份來說:非常有必要!


一、明確的職業規劃可以避免碌碌無為的人生

首先,職場規劃涉及到一個“定位”的問題。你在這個公司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什麼是你的份內工作?哪怕是在人才濟濟的世界500強扮演一個螺絲釘的角色,也要清楚自己這顆螺絲釘將來會促使公司這部“機器”的哪部分運作起來。其次,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職場規劃,那就擁有了一個“主要矛盾”,在你放眼這個“主要矛盾”時,眼前的一切都變成不重要的“次要矛盾”了。比如說職場的一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當你有一個“先賺一個億”的“小”目標,併為此持續不斷付諸努力並逐漸有回報時,怎麼還會有時間精力在意眼前的蠅頭小利?最後,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職業規劃,可以有效避免碌碌無為的人生。現在的90後普遍不喜歡朝九晚五坐辦公室喝喝茶看看報甚至可以遲到早退的“養老”工作,說到底,還是會害怕這種一眼就看到頭的無趣生活。如果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職業規劃,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忙或為什麼不忙,就不會每天都活得如此渾渾噩噩。比如:看看書寫寫稿,種種花養養草,如果工作清閒,正好有大把時間可以“浪費”,何樂而不為?如果不滿足於現在的生活,同樣,有大把時間給你,有什麼是不能做的?又有什麼是做不成的呢?《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個片段是這樣的:愛麗絲為不知道走哪條路而苦惱,貓告訴她想想自己要去哪就好,然而愛麗絲也並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貓說了一句:“那走哪條路都無所謂了。”的確,沒有規劃,沒有目標,再怎麼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都是碌碌無為。


二、職場培訓能夠為職業技能提供方式方法

具備清晰的職業規劃之後,接下來就要磨練自己的專業技能了,這時候,就需要公司來提供職場培訓。一般公司入職前都會有相應的崗前培訓,新員工具備了基本職業技能後,才會得到幹活的機會。這屬於崗前培訓一類。除此之外,一般有要求的公司,都會定期開展員工職業技能提升的相關主題培訓,比如: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正如學習是有方法可循的,工作也一樣。為什麼有的大神忙得風生水起卻依然能夠遊刃有餘,有的小白明明沒多大點事硬是把自己整得崩潰,說到底還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上還待提高。我有個挺“可愛”的同事,有一次老闆佈置一項挺緊急的任務給他,他忙著忙著,結果被一個快遞電話給叫走了,叫……走……了……可想而知老闆後來動了多麼大的雷霆之怒= =當然,這位同事作為老闆的助理,自然要操心老闆的一系列事情,包括緊急重要的事以及雞毛蒜皮的事,偶爾出現疏漏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同一種情況出現數次,這就不太應該了。像這種情況,完全可以準備一個小本本,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後按照事情的優先級排序,不做完優先事務絕不跳到另一項事物上去。這也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的核心之一。《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的作者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目前人類的智力水平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同時專注做多項事務的地步,注意,這裡說的是“同時專注”做,而不是邊聽歌邊做家務的那種“同時”做。這就要求了我們在一個時間段內,做好一件最重要最緊急的優先事務就足夠了,做好了這一項優先事務,哪怕其它諸如取快遞的事沒有做,也不會影響大局,畢竟機會錯失了就永遠錯失了,快遞它能自己私奔麼?


三、這些書目能夠為你提供“方法論”

首先推薦的就是加里·凱勒和傑伊·帕帕森合著的這本《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這本書蟬聯了亞馬遜總榜第一,被評為2015年最佳讀物。就像書名說的那樣,兩位作者認為: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找準最重要的那件事,就足夠了。書中提到了一個家喻戶曉的玩具——多米諾骨牌,對沒錯,就是那個推一塊牌倒一片牌的多米諾骨牌。作者們認為,其餘的事情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那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找到它,並推倒它,如此引發的連鎖反應,會幫你推到最後那塊牌,即:取得成功。

接下來就是懶人老貓所著的《好好工作:在職場中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

這本書對不管是職業規劃還是職場培訓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可謂是懶人老貓這位高級軟技能培訓師、高級諮詢顧問的肺腑之言。這本書不像市面上一些“毒雞湯”一樣,掰扯著自己如何奮鬥獲得成功,懶人老貓是通過解剖自己的失敗,通過自己的失敗教訓讓讀者們少走彎路。比如:意氣用事、急功近利、高不成低不就等等這些毛病,年輕人有過的心理作者都有。站在現在的角度,作者認為,年輕人心浮氣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被心浮氣躁這種情緒操縱,那就太可悲、太得不償失了。與其顧影自憐,不如把功夫花在提升自身的 職業技能上,比如:以結果而不是以“快樂”為導向,建立起自己高效的工作習慣,有效呈現出忙活了一天的工作結果等等。基本上職場小白們遇到的職場問題,在這本書中,都能夠找到答案。

書籍貴精不貴多,最後給大家推薦的是這本《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這本書是去年大火的一本書,作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力薦的暢銷書,出版沒多久,就引發了一場針對“深度”工作的討論。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再忙一件事的時候,總會被各種微信信息、郵件或是不請自來的同事所打斷?你力爭在第一時間內回覆這些信息,到最後終於忙完,卻下班了,所以,你不得不自覺加班,完成白天裡沒有完成的事情。其實,很多在我們眼中是“小事”的事情,才是最可怕的事,它們堆積在一起,卻利用打游擊戰的方式,一點點地瓦解你的工作時間。所以,《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認為:十封郵件中,有九封其實是完全可以晚點回復甚至是不用回覆的,不妨就嘗試著“消失”一天,看看你的世界有沒有土崩瓦解?很多時候,通訊工具越是便利,就越容易產生垃圾信息,這也是我為什麼在工作事情上不想聽微信語音的原因。事情已經很多了,你還要讓我去一條條地聽你長達一分鐘的語音,你的心不會覺得痛麼?反正我的心是覺得累啊。言歸正傳,這種膚淺工作無意間便增加了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一切信息,在發送前力圖將所有涉及到的問題都包含在內,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這也是深度工作的表現之一。畢竟能夠一句話就解決的事情,就不要浪費60秒的口水了。


以上都是本人工作以來的一些心得感受,實話說,要不是書籍,真的還得走好些彎路才能悟得其中道理。如果說職業規劃是一個目標,那麼職場培訓就是讓新人們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達到目標的一項重要活動啊。畢竟自己一個人去撞南牆,第一效率低,第二頭還疼,所以有這麼一本《避免撞南牆》或者《南牆後面是什麼》的秘笈,你覺得重不重要?


愛吃李子的蝸牛晴


職業規劃和職場培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抽象的,而另一個顯得更加的實用具體。

職業規劃是指根據一系列的測試從而得到適合你的職位和發展的方向。



這是一個大方向的答案,可以為了在應聘崗位時提供一些幫助同時也可以為你以後的發展勾畫一個簡單的藍圖。但是作為一個已經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我認為職業規劃對我的影響不太大。因為現在的大學生畢業生壓力太大。大學畢業生踏入社會的人數在激增,能夠找到與自己合拍的工作是非常難。當然不排除你非常的優秀可以找到與自己所匹配的工作,那職業規劃可以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讓你更快的適應你自己的工作。同時也能激發你的工作興趣和能力。當然這並不是說職業規劃沒有作用,只是說在現在這個社會大背景下,職業規劃給我們帶來的幫助比較小而已。

職場培訓也就是教授你一些基本的職場禮儀和職場溝通的小技巧。



在我看來是相當有用的,雖然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是相比於社會這個大染缸。社會與職場的複雜遠遠不是大學能比的。而職場培訓就教給了我們一些必須的明白的知識。雖然大多數知識是在真實的職場遇不到的,但是能夠明白職場的基本禮儀也是能讓我們受益匪淺。因為在職場懂禮貌知分曉對於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非常重要。它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融入到職場中去,當然這些知識肯定不能應對複雜的職場。但是能給別人留下一個懂禮貌的第一印象也可以為了之後的工作很大的幫助。


騎著豬豬去上街


當然有必要。

參加培訓和學習是一生中永恆的事情。


有些事情自己可以琢磨弄通,有些事情還是得需要高人指點。

大學生畢業時的求職,有的人可以自己琢磨好,有些人還是需要外人指導。

參加相關的職業規劃與職場培訓則是很好的選擇。


大學生畢業時往往會面臨一些疑惑和迷茫,比如:第一份工作該如何選擇?如何平衡自己的選擇和父母的建議?如何讓企業青睞自己?如何更好地適應職場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等等?


有些東西大學裡有教,有些還真沒有。如何讓大學和職場有個很好的對接,還真得需要學習,需要研究。


職業規劃需要釐清:


很多大學生的迷茫還是在於不知道找怎樣的工作,不知道如何選擇,不知道發展方向如何定位。職業規劃是一種工具,可以幫忙一個人更好地認清自己,認知社會和職場,然後做出理性選擇。參加職業規劃類的培訓,的確可以更好地開闊自己的眼界,可以認知職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從而有助於自我掌控職業生涯發展,找到職業幸福感。


求職策略需要釐清:


有些人雖然明確了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但找工作並非是把好手,缺乏思考和技巧。為何存在簡歷海投,石沉大海?為何存在麵霸現象?為何信心十足的面試,往往被拒?無非還是缺乏合理的分析和自我的策略。這些確實需要別人指點和糾正。


職場工作方式需要釐清:


進入職場,大學生就開始變成了社會人,工作講究效率和結果,發展需要業績和認可。而很多大學生進入職場就開始變得慌張,無非是:工作總是幹不好,人際關係處理不當有些緊張等等。更早地明白職場的要求,明白職場人際的真相,對大學生步入職場的正規發展有好處。


總之,任何的學習和培訓都是有必要的。

選擇質量好的,針對性強的,然後自己要努力領悟和思考。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噹噹網首發。上線十天就進入噹噹新書熱賣榜前10。

上了大學如何才能擺脫平庸?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優秀?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結合了大學生典型的問題和疑惑,為任何專業的大學生指明瞭讀大學的方向——打好基礎,挖掘天賦。為什麼要讀大學?從大學裡帶走什麼?如何帶走?書中一一為你揭曉


鮑金勇


很有必要!

實話說,中國的學生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是做得太早,而太遲太遲、太少太少了!

究其原因還是中國的大部分父母,從小開始便為孩子包辦了一切,從學習到興趣愛好。雖然報了許多的課外興趣班,但幾乎不會問孩子一句:你喜歡什麼?只是隨著潮流而走,如果鋼琴考級對升學有幫助,那麼便學鋼琴,如果奧數得獎可以加分,那麼便學奧數。看看這十幾二十年來,課外培訓一波波不同學科興起的潮流,便可以瞭解到每個階段最時興的學科是什麼。在這過程中,幾乎每個孩子都沒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選擇便意味著沒有個人意志,沒有個人愛好,在這樣的背景下去談職業規劃其實是很可笑的。孩子連自己喜歡什麼及能做什麼都不知道,去做職業規劃又有何意義?這就造成了另一方面數據的形成——大學畢業後能從事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的人,只有八成。這裡面的原因難道不是從接受教育開始便逐漸形成的嗎?

現在,終於開始涉及職業規劃這一塊了,然而從大學開始已經太遲了,因為專業已經基本定型,能夠換專業的畢竟是少數,更何況有些專業講求積累、長期培訓,臨時的為了未來的就業而轉換專業,各方面都得不償失。

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嘗試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意識培訓,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但是規劃好了後,到底是否真能和學生以後的自主選擇專業以及擇業相結合起來,則是需要放在一段時間來考察了,否則又只能淪為為學而學,或者是畫了個餅而已。


知留學


211大學畢業五年的學長,經歷校招、跳槽、社招等一系列找工作的困惑與迷茫。由衷感慨:凡事都需要早做準備啊!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大四上學期,大學高校就進入了畢業季找工作的時光,那時候校招的公司很多,每天有很多宣講會,真是看的人眼花繚亂。

有的學生思想單純,看到一個公司投一份簡歷,收到筆試面試通知後才想起來準備下一輪的答辯材料,基本上屬於走一步看一步的人,廣撒網的那種。

而另一種人,根據往年來高校招人的公司,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幾個,並提前研究清楚公司的發展進程,就業地址,以及就業的大致方向,詢問學長以往招人的形式,筆試面試環節HR主要關注點。這樣幾個循環下來,做到了心中有數,大致摸清了套路,這樣就胸有成竹了。

我想這可能就是最早期的職業規劃,因為你選擇一個公司,基本上註定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是跟這個行業打交道,正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這種決定個人一輩子的事業上面,多花點心思,早做打算絕對不會錯。



有心人總是受到老天的眷顧,凡事謀定而後動,做到胸有成竹,這樣在後面的就業中佔據很大的優勢!

笨鳥先飛

職場有別於校園,以前經常聽人說校園就是一個小社會,等我真正步入社會才發現,那真是大錯特錯,校園始終是校園,一個學生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你在學校裡面接觸的層面始終不可能跟社會相比,所以大學生很有必要提前做職場培訓,縮短進入職場的適應期,更早的迎接新的工作。同樣的校招入職,你比別人提前準備,那就是有心算無心,做到心裡有譜也不至於心中忐忑。

想起來我們剛入職時候心中的忐忑,別人隨意的一句話可能就讓我們這些菜鳥瞎擔心好幾天,別人給的忠告哪怕只是一句話也是讓我們如獲至寶,後來想想當初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真是可笑又辛酸。摸著石頭過河不易,有前輩或者師兄學姐能夠帶你一段時間,能夠提前做職場培訓,那真是一段寶貴的財富了。



奉勸各位學弟學妹,有機會提前準備職業規劃以及職場培訓,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任,也是給未來打下來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有心人,天不負。


流年伴浮生


我的觀點:當然有必要!

1、提供了多種視角、案例,有了基本的參考和比較;

2、對就業市場有了概括的認識,有助於克服恐懼、盲目、自傲等情緒,平靜面對;

3、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準備指南和建議,減少了摸索和試錯。

當然,這個也取決於進行職業規劃和職場培訓的人的視野、經驗、經歷和水平。

另一方面,對於就業前的職業規劃和職場培訓要抱著科學的態度:

1、相信,但不迷信

(1)職業市場和職場都是不斷變化的,而職業規劃還是職場培訓都是基於以前的總結,有參考價值,但指導意義取決於本人的情況;

(2)涉及很多的案例,都是個性化的東西,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可生搬硬套,視為真理。

既然是總結,必然有合理的成分,吸取即可,但不能迷信。

2、職業規劃和職場培訓的框架只有結合個人實際才有意義

(1)職業規劃和職場培訓都是乾貨。乾貨不能直接消化,需要個人的愛好興趣、專業方向、就業意向、地區偏好等來綜合判斷。

(2)前人的總結等待突破。也許你就是那個突破規劃和培訓內容的人,結合前面談到的不迷信,你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判斷規劃和培訓對個人的實際意義。

3、最重要的是適應變化

所有的規劃和培訓都不是長期不變的,而是動態調整的,調整既可能是宏觀方向的調整,也可能是個人目標的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如果依然固守教條就可能錯失機會、耽誤發展。


鏡頭iread我讀


其實大學生就業前進行職業規劃已經晚了,所謂職業規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涯規劃,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生涯規劃已經被提上日程,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一點,而在國外生涯規劃在幾十年前就開始推行,我們國家目前要從高中開始推行,而在美國等國家生涯規劃已經從幼兒園階段開始推行,經過幾十年的推行,證明生涯規劃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有很大的輔助作用的。

對於大學生找工作,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高考的時候所學專業不是孩子們喜歡的,之所以報考那個專業原因很多,有的是為了進入一所好大學,更多的也是在考慮將來的就業,在追求社會熱點領域和職業,有的是為了保證自己可以安全考入高校,考慮孩子喜好的因素會有,但是往往不會成為主導因素。

而當孩子大學畢業後,上的專業自己不喜歡的,就業了也很痛苦,還有大批為了工作專業不對口的,這些究其原因,很大的問題在於這些孩子們在上學的時候只是為了考大學而學習,自己的學習和自己將來的職業規劃有多大聯繫根本就不知道。

我有一個朋友去一所高中做職業規劃講座,有一千多名學生聽講座,他問誰有明確的職業期望,結果只有兩個孩子舉手,他覺得很不可思議,也覺得很悲哀!



很欣喜的是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孩子們的職業規劃問題,生涯規劃課程已經納入學校教學體系,未來的孩子們會受益。那麼對於現在已經上大學的孩子們來說,這樣的課程也非常的必要,學習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搞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於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更有幫助。

據我瞭解現在很多高校都有這樣的課程,但是還沒有引起學生重視,其實對於學生來說學會了解自己的喜好和發展優勢還是非常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