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2018年即將過半,近日包括上汽、廣汽、東風等著名集團在內的國內22家A股整車企業披露了其2017年度的財務數據。從這份“成績單”來看,可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首先,疆哥帶大家看看賺得盆滿缽滿的幾家企業: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狀元:上汽集團

無論是從整體營收還是年度淨利潤來看,上汽集團都儼然是最大贏家,遠超第二名。上汽的亮眼表現得益於其旗下的合資和自主業務同時發力:集團2017年整車銷量達693萬輛,其中,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的銷量全部超過200萬輛,自主品牌榮威和名爵的銷量也突破了50萬輛,增幅超過62%。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上汽集團旗下擁有大眾朗逸、途觀L,別克英朗,榮威RX5和寶駿730等眾多爆款車,實力強大。今年上汽集團將銷量目標定在了725.5萬輛,營業總收入預計將達到9115億元,朝著萬億級目標繼續前進……這就是傳說中一天賺一個億的企業了。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榜眼:廣汽集團

2017年,廣汽集團汽車銷量首次突破2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21.27%,全年營業收入達715.75億元,淨利潤暴漲71.53%,廣汽傳祺更是豪發12個月工資年終獎,這等紅火之勢在一眾車企中也算脫穎而出。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縱觀其旗下的合資和自主品牌,2017年全年銷量均呈上升之態。其中,廣汽三菱以11.74萬輛的銷售成績同比增長110.04%,而廣汽豐田、本田的銷量均在40萬輛以上。 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傳祺憑藉旗下GS4、GS8等車型的熱銷,年銷量也高達50萬輛。在增速趨緩的國內市場取得如此佳績,也給了廣汽集團莫大的信心,因此,其將在2018年挑戰230萬輛的銷量目標。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三、探花:吉利汽車

2017年可謂是吉利汽車大展身手的一年,全年汽車總銷量達124.7萬輛,同比增長63%,在乘用車市場佔有率達到5.06%,首次躋身“百萬俱樂部”。吉利汽車年度淨利的增加除了銷量增加帶來的銷售額大幅增長外,還得益於產品組合的改善,高價位車型佔比提升。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在124.7萬的總銷量中,吉利博越、帝豪分別成為SUV和轎車中的頂樑柱,而吉利與沃爾沃合資品牌“領克”佔了6012輛,逐步發力,也體現了吉利與沃爾沃之間緊密的合作。可以說,吉利的喜人業績與其全球併購戰略帶來的技術及品牌形象的提升是分不開的。2018年是吉利的產品大年,但出於對市場預期的謹慎,其較保守地制定了同比增長27%至158萬輛的年銷量目標。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當然,從表格中可見,除了這“前三甲”,榜單上的後兩位雖然淨利潤也為正,但其利潤率卻是呈下降趨勢。以老牌龍頭車企長城汽車為例,其利潤滑坡了50%不止,在2017年,其旗下各業務中除了皮卡,銷量均有滑坡,最終整車產品累計銷售106.1萬輛,同比下降了0.8%,看來轉型期間的陣痛還是必不可少啊。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看完去年過得不錯的幾家車企,疆哥再帶大家看看國內的汽車企業都有誰要在今年勒緊褲帶過日子了。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在這一串數據中,一汽夏利的表現最為“搶眼”,2017年營收下滑近30%,淨利潤虧損嚴重,同比下滑1110.64%!官方稱原因主要是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尚未完成,產銷規模持續低迷,新推出的駿派D60改型和駿派A70等車型市場表現也不如人意。不知道,今年切入旅行車市場的CX65能否給天津一汽帶來點曙光呢?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海馬汽車在2017年遭遇了2000年以來的首次虧損,只是近10億元的虧損額幾乎一下子將海馬汽車過去5年利潤的總和“吞噬”了,實力演繹什麼叫“一落千丈”。在全國汽車產銷同比增長的大背景下,海馬汽車的轎車、MPV和SUV三大產品線的產銷量卻均連續大幅下滑,甚至到了2018年1、2月份,其下滑幅度還在拉大。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在這份“倒數榜單”中,一汽轎車利潤“逆流而上”。一汽轎車在連續虧損3年後,終於在2017年扭虧為盈,利潤率同比增長達129.47%!徐留平調任一汽董事長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成立了一汽奔騰事業部,奔騰X40帶來了6.64萬輛的銷量。此外,合資品牌一汽馬自達CX-4以及阿特茲的改款,也成為了一汽轎車業績增長的關鍵點。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從這些數據對比中也可看出,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是愈演愈烈,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高歌崛起,而另外一些知名度本就欠缺的品牌日益被擠到邊緣,兩極分化下“後等生”想要打個翻身仗可真是道阻且長,兩極在資本實力上分化也越來越嚴重。不過比起國外車企,中國車企即便是上汽也顯得太年輕。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2017年豐田汽車在銷量、營收和利潤上都創了歷史新高,營業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2766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增長36%至227億美元;其老對手大眾集團更蟬聯全球銷量冠軍,產量同比增長4.5%至1087.5萬輛,淨利潤破百億歐元。這兩大車企之所以賺得盆滿缽滿,既與其削減成本的戰略有關,也得益於其多年來積累的品牌名聲。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然而,在風雲變幻的車市,並不是名氣越大,就能賺得越多。在SpaceX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的熱潮還未散去之時,特斯拉低調發布的2017年財報卻顯示虧損再達新高至19.6億美元,約為126億人民幣!與特斯拉相比,一汽夏利頓時是“小巫見大巫”,前者可算是問鼎全球汽車界“虧損王”的寶座了。

貧富差距懸殊,國內賺得最多和虧得最多的的車企究竟是誰?

不過,雖然部分車企在2017年遭遇了滑鐵盧,卻依然對2018年懷抱著不小的信心。比如,特斯拉就預計公司季度運營利潤有望大幅提升,在2018年轉負為正;一汽夏利也計劃在年內投放駿派CX65跨界車及A-SUV產品,期望成功擴大產銷規模……究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是“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就有待這些車企2018年的表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