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

"翻看中国电视剧发展这60年,传诵不衰的是那些揭开社会面具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以及真实纪录当下发展形态的纪实类影片。最伟大的编剧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是翻腾汹涌的历史演变,而这样的剧本,需要长期的思索,更需要岁月的打磨。”第24届上海电视节已经开始倒计时,对此《影视Mirror》独家策划“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系列。本文为系列第二篇——《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主题系列

系列一: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溯”

系列二: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系列三: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拓”

影视Mirror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一个半月后,作为中国电视剧鼻祖的《一口菜饼子》问世。但真正开启电视剧时代的是1982年的《蹉跎岁月》,这是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题材的吸引力以及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

从1958年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至今,中国电视剧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从“万人空巷”到供过于求,从集体观影到小屏时代。国产电视剧在生产量、播出量、收视人群等多个指标上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

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更是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鼻祖。我国电视剧在60年的发展中有峰谷也有低潮,但就现实题材而言,这条路更显得蜿蜒绵长。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从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再到新世纪的《中国式离婚》《小别离》《人民的名义》等等,这些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紧扣时代背景,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路上留下身影。

然而短暂的轰动并没有荧幕长存,仔细研究这些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终究还只是停留在对浅层现实生活委婉的旁敲侧击。大获成功的是那些在仍没有被“开疆辟土”的题材领域,一边是经费和市场的挤压,一边想蹭热气却又想更深一度。现实题材电视剧也逃不出想要抓住年轻人胃口的黑胡同,更逃不出“谁先占领山头谁获胜”的死循环。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仅仅要求在题材上的写实,还要有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以及在真实背景下的艺术升华与精神引领。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不断变换的当代环境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需要更加从容,也更加严峻。

现实题材就是现实主义?

学术上从现实时间和现实精神两方面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做了界定——“以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并赋有深刻现实精神的电视剧艺术形态。”

在“现实时间”上,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现实时间”主要是指“当代”,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这段时间;在“现实精神”上,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是最能令观众感受到时代脉搏、最具时代气息的电视剧艺术形态;是创作者自身具有的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契合社会生活中感时激奋的时代精神。

对于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创作的相互关系,学界的界定是,“现实主义创作观是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主流创作观”,凡是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都是在现实主义关照下创作的,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方法原则严重缺失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就称不上是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根据这一定义并结合当下行业内的普遍认知,我们将现实题材一现实主义的概念做了一定的纠分梳理。

现实题材是置身于当下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冷静的观察、深度的分析,艺术的表达,将所感知到的社会生活原貌真实准确地呈现在荧幕之上。

而对于现实主义,它的选材更广泛,但要求却更高,它有别于现实题材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对时代进程的把握,对社会现实的凝练,对典型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将现实生活通过艺术的表达,引发共鸣,启人深思。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现实题材的创作必须要深入的观察生活,认识现实,感悟人生。现实主义要如实的描绘现实生活,要具有十分强烈的客观真实感,人物和事物的细节都必须要真实而可信,创作者需要冷静的观察生活的原貌,并且按照生活原本的样子细腻而准确的呈现。

现实主义还要反映时代,将人物和事件融入到时代的大环境中,人物的性格与事件的发展,都不能让人有一种创作者着力附加的感觉,而要让人感到是时代、是历史、是环境使然,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除此之外,现实主义还要具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要能敏感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并且勇敢的揭示它。

是回归 还是仍在探索?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6年中国生产的电视剧总共有210多部,这一数量,可能还不及当下一个季度的产量,但是在当时中国电视剧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时,偌大一个中国只有从苏联进口的200台黑白电视机。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也只有17000台电视机。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电视究竟为何物。对于某些幸运的大城市的居民来说,观看电视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

硬件的发展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到1980年,除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艺术团电视剧团,还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视台和3个省辖市台,共31个单位生产电视剧。到1981年3月止,总共播出131部的电视剧,播出量是1979年的6倍多。从此,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起来。

1978年到1984年,全国各电视台总共播出电视剧945集。1984年到1989年,全国总共生产了5932集。1990年中国电视剧剧产量首次突破一万集,达11156集。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公布的官方数字,20世纪的最后9年里,总计产出7978部。

2010年剧产量436部、2011年469部、2012年506部。2012年电视剧行业注重“量”的发展趋势到达顶峰。“产量”的急速膨胀带来诸多问题,随后在各种政策和行业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有所回落,但因基数较大,2013年仍近441部。从2013年开始,电视剧产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电视剧共有313部获准颁发发行许可证,创下2010年以来电视剧产量新低。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尽管2017年电视剧数量有所下降,但当代题材电视剧占比达到59%,近三年立项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均超过总数一半,而近代和古代题材电视剧比例则双双下降。

在2018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也出现了一大批现实题材的作品,《最美的青春》《你迟到了许多年》《归去来》等等。

成功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举办的“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成为8部入选优秀电视剧之一的《鸡毛飞上天》更是将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深刻感悟,以小人物道出大背景下的社会情感展现在当下观众眼前。

《鸡毛飞上天》围绕义务改革发展历程展开,没有回避历史问题和矛盾,在现实题材的基调上增加艺术审美的高度,朴实的表达,在“现实主义”电视剧中,算是凤毛麟角。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在政策的鼓舞下,现实题材作品在2017年确呈回暖趋势。细看近两年的电视荧幕,“现实题材”的剧作尤为受宠,编剧们挖空心思,从以前无人“下手”的领域出发,尝鲜与猎奇一起,终于收获了一批好评。

然而真正做到稳住荧幕,能够“滚屏”播出的,少之又少。过了热劲儿,再难“复身”。

与其说国产电视剧在题材上逐渐回归现实主义精神,不如说是在曾经探索遗留的路上再次被触及。毕竟诸如《北平无战事》《白鹿原》这样的剧作,常常作为“个案”孤独的存在,营收不佳以及制作时间的漫长,吃力不讨“好”,并不足以改变整个电视行业的生态。

观众还是那些 只是口味在变

2018年,整个电视剧市场风向被拉向“现实主义”。

到底是商业催生的爆款“现实题材”电视剧,还是制作方对整个社会苦苦深挖的良心之作,看看眼下的阵容便知。

如果在电视剧中,观众只看到与他们生活高度一致的现实,那么整个电视剧在剧情上将陷入枯燥不堪的局面。因此编剧们绞尽脑汁,从生活中发掘具有生活“故事性”的典例,提炼故事精髓,然后将这样一个经过编剧亦或是整个制作团队精心编制的剧情,通过精美的画面呈现到观众面前。

不可否认,这样的制作过程已经是商业剧中的良心之作了,编剧下了力,但要说它真实或者在艺术高度上反映现实?不是不可能,它的确可以算是现实题材的一种类型,但要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仅凭与此,未免有些太理想化了。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市场经济下,我们在呼吁电视剧也要往前冲的同时,还要求电视剧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不得不将电视的媒体属性以及受众的属性根植其中。电视媒体本就带有艺术特性,而观看电视的观众更是将这一媒介定位在“娱乐”之上。

电视剧每日的载播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电视台自开办之日起就肩负着“新闻立台”的使命,留给电视剧的播放时间也就那么两三个小时。剧情播放时间短,接受媒介的不易携带性,种种看来,难免艰深。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电视台及制作方深知电视剧的观众秉性。所以近几年爆火的剧作都在向“剧风委婉”的趋势转变。观众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一部电视剧在承载娱乐受众之外想要将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抛给观众去思考,未免有些期望过高,也太过大胆,毕竟高昂的制作费用以及星酬飙升的行情也不允许。

受众的口味就像荧幕上随风刮去的浪潮,不喜欢剩菜剩饭,也不能天天就着馒头下咽,在市场阔足的时下更是如此。编剧要靠受众过日,受众需要下饭剧。面对这种相互交织的利益双方,是编剧引路还是受众先行,值得我们深思。当然,以目前行业的现状来看,不好的编剧引不了路,好的编剧奈何也引不了路,正所谓“谁能改本子谁引路”。

电视剧:要求反映真实有些苛刻

电视剧很难真实,所有人都明白的大道理。就像电影,发展这么多年,经久不衰的终究还是哪些历经千辛的发掘艺术的真实性,并尝试不断靠近真实而作出的努力,它是将整个社会问题抛向观众眼前的经典创作。

“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既包括生活真实,也包括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而不是表面的现象,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具有客观的依据可循。

艺术真实是要求在我们塑造人物和叙述事件的时候,无论它们是有据可依的,还是虚构出来的,都必须要合乎思维的逻辑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在刻画细节的时候必须要符合对象的特性。

现实主义创作观的首要原则就是真实可信。艺术作品要反映现实,不是画面与现实生活的一对一吻合,那是皮于表面的把戏,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

现实主义创作观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生活现有的样子,还要看到现实生活本真的样子,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现实主义作品应有的高度和深度。

真正的“真实”来自精神的升华,将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紧紧扣在一起,再加上艺术的形式手法,直触社会,在精神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故事的讲述中,挖掘人们的真实想法,发人深省。

电视可以寓教于乐,努力接近现实,但在当下这样的形势时,对于急于出片,急于“求成”的编剧们,要他们在愉悦受众的同时还不忘反映社会现实,引人深思,未免有些太苛刻。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要想写好现实主义剧本,无疑,我们需要走进现实,体验民生百态,众生疾苦。然而时下的矛盾在于,当我们真正埋进现实去探究去发现去感知时,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短短的数月考察,就敢站出来摆谈人生,“栩栩如生”,这是当代电视导演独有的勇气。

当下这样一个流变的时代,事件迭代的快速性,受众口味保留度的衰竭,“考察”现实的时间久了,再经过数月乃至上年的拍摄,热气儿过了,观众的注意力很难抓回来。这是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死结,打不开也没有人有性子去解。

现实主义巨制《白鹿原》经历了16年筹备、10年立项、227天的拍摄过程,漫长的时间足以淘汰投机取巧者,但这样的剧作又有多少?

电视剧60周年系列之国产电视剧的现实主义之“殇”

电视剧本就无法代表真实,如果能,那就是高看了它的本质属性。所以当我们一边吵着要高收视高屏击的同时,我们仍要追逐现实主义,未免有些太过苛刻。

乐观一点,我们可以从整个影视行业出发,横纵对比之下,全面的把握时代的发展,这样更客观,也更真实。

—The End—

主编 | 韩英楠

校对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