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曹操死前說:此人不死,日後必反!曹丕不信,23年後真的應驗!

(說歷史的女人——第202期)

我們翻看古代史冊,常常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歷史的關鍵轉折點,總是由那麼一兩個人物或者說是一兩個失誤所造成了歷史的鉅變,簡單點的是改朝換代,嚴重的甚至是遺禍多少代數百年才能結束某種亂局。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五胡亂華。五胡亂華對於華夏漢文明的衝擊還是極其嚴重的,甚至差點造成了漢文明的覆滅。那麼造成這一歷史局面的原因究竟何在?或者源頭是誰呢?恐怕要追溯到曹操時期了。

曹操死前說:此人不死,日後必反!曹丕不信,23年後真的應驗!

曹操在中國古代正史上,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對於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來說,曹操是以一人之力舉起東漢那腐朽的大廈,使其苟延殘喘延續了幾十年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從這一方面來看,曹操是東漢的大功臣。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不是曹操的存在,不是曹操把漢獻帝接回許昌,讓其繼續冠冕堂皇地做皇帝,那麼別說東漢王朝了,在當時那樣不可收拾的亂世,漢獻帝能否活命都是一個疑問,我們都知道漢獻帝從長安逃到洛陽的時候,身邊倒是跟了一群忠臣,可是結果怎樣呢,漢獻帝不是照樣餓得頭暈眼花都快死了。當時就是隨便一夥土匪小毛賊就能把漢獻帝殺掉。

但正是曹操的出現,不僅救活了漢獻帝的小命,還給他錦衣玉食和帝王待遇。而曹操自己本人,也一直遵守君臣之道,終究沒有做出僭越之事。到死,曹操也不過是做了一個魏王。

但是曹操一直遭受非議的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南征北戰統一北方,成為三國最大的一方勢力,其功勞太大,自然會遭受其他勢力的輿論攻擊;

第二個原因是他生前籠絡的人才太多,因此很多傑出人才都忠於曹操超過了終於東漢朝廷,甚至一些牛人以做曹操的屬下為榮,反而瞧不起東漢朝廷的封賞,比如大名鼎鼎的夏侯惇。這樣以來,導致曹操的影響無形就大大壓過了漢獻帝,以至於人們對漢獻帝首先產生了同情之心,因此,不管是歷史上,還是今天,出現了很多人為漢獻帝正名的事來。不過這也正常,刀劍鋒利,都有兩面性,何況曹操一代梟雄人物呢!這種事,以前都有舊事可做比對,比如項羽和劉邦,項羽明明兵敗了,但人們卻對項羽產生了同情心,反而更加紀念他的勇武蓋世。再比如扶蘇,明明是沒有帝王之心自殺了,但卻引發了人們的無限同情,因為扶蘇遵守秦始皇遺命,是忠孝的最好表現。等等如此之例子非常多,我們還是繼續看曹操。

曹操最受非議的第三個原因,來自於他的兒子曹丕,因為曹丕在曹操死後逼迫漢獻帝把帝位禪讓給自己,他就做了皇帝。按說曹丕做皇帝也沒什麼錯,倘若曹丕能把三國統一,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然後傳個上百年也行。可是,曹丕沒有做到,他倒是稱帝了,但他以後的皇權卻逐漸被權臣奪取,曹家的天下卻沒有延續更久。

各位可能都知道,曹魏的政權正是被權臣司馬懿篡奪。那麼司馬懿這個老小子是何方神聖?他竟有如此大的能耐?這個倒是還得從曹操時期說起,曹操在世的時候,就早已聽說司馬懿的才名。司馬懿才能過人,但卻寧做“潛龍”,不肯出山。我們都曉得三國時期最著名的龍是諸葛亮,他是臥龍。不過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區別在於,諸葛亮是一個時刻等著出山的臥龍,所謂臥龍就是準備起來的架勢。但司馬懿則不同,他可不是什麼臥龍,他是“潛龍”,他是有機會出山,卻故意沉潛下去隱居起來。

其實一“潛”一“臥”,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特點和區別也就立即分明。所以一向愛惜人才的曹操就多次來挖司馬懿這隻“潛龍”,可是司馬懿這小子為了逃避出山,眼看沒法再做“潛龍”,於是就開始幹什麼呢?裝病!因此,他就成了“病龍”。意思很明顯,我病傻了,沒法出山!

可是早期能騙過曹操,或者說能騙曹操一時,卻不能騙曹操一世,畢竟曹操人家也是練過“火眼金睛”的,眼裡豈能揉沙子呢?所以後來曹操看破了司馬懿的伎倆,說:“那好,你不來我這裡做官,好辦,就地殺掉算了。”

司馬懿這老小子一看生命有危險,得,也不做“潛龍”,更別裝“病龍”了,趕緊收拾東西跟著曹操的使者前來見曹操,曹操一開始還是非常高興的,因為司馬懿這個牛氣哄哄的人才終於被他挖來了,以後就是他曹家的得力大才。

曹操死前說:此人不死,日後必反!曹丕不信,23年後真的應驗!

但時後來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出在司馬懿的長相上。在古代,人們善於相面。曹操學富五車,又見多識廣,雖不是相士,但其也略知一二。另外,曹操本身疑心就重,其實身居高位的帝王將相基本上都疑心很重,不光是曹操。有人私下對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鷹視之相後,曹操就私下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確實如此。不過司馬懿畢竟是個傑出之才,曹操也不想冤枉他,就檢驗了一次。司馬懿彙報完工作準備離開時,曹操忽然叫司馬懿,司馬懿一緊張就露出了“狼顧”之姿。

在古代,人們認為有“狼顧鷹視”之相的人都比較陰險、狡詐、能幹,而且最可怕的是有謀反之心。因此,曹操一看司馬懿果然有“狼顧鷹視”之相,頓時就對司馬懿開始設防了。在曹操時期,因為曹操本人太能幹,能文能武,所以司馬懿根本就沒有摸兵權的機會。而司馬懿也深知曹操對自己的猜忌,所以行事格外小心謹慎。

但曹操對司馬懿還是不放心,因此在死前,特地把自己的繼承人曹丕叫到床前做了一番交代,核心內容就是說一個人,即司馬懿。曹操對曹丕說:

“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意思很明顯,就是此人不死,日後必反。接著曹操又進一步對曹丕說,最好將其誅殺。但曹丕不信,心想:“仲達做事勤懇,行事謹慎,不曾有半點疏漏,怎麼會造反呢?”

結果,曹操死後,一開始曹丕還對司馬懿有警惕之心,但是時日一久,他就被司馬懿的“三好學生”的表現給矇蔽了,甚至認為司馬懿是家國重臣,不但不聽曹操的遺言殺掉,還委以重任。

曹操死前說:此人不死,日後必反!曹丕不信,23年後真的應驗!

​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令人意外的,曹丕在公元226年去世,到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中間僅僅只有23年。也就是在曹丕去世23年後,曹操遺言全部應驗:司馬懿發動政變,曹家的天下已經名存實亡,改姓司馬懿了。當然這一前後過程,首先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深謀遠慮,其次司馬懿的篡權為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可怕的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