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中世紀歐洲人,生病了找誰看?理髮師比醫生還厲害!

理髮師兼職理髮,主業是外科手術

中世紀歐洲人,生病了找誰看?理髮師比醫生還厲害!

在中世紀的歐洲(約11到13世紀左右),當時的手術有很多是由理髮師完成的。所以,你能看到第一張圖中的理髮師右手拿著剪刀,代表平常幫人們整理頭髮,而左手拿著的刀子可不只是替人刮鬍子的剃刀,而是幫顧客割除身上的痔、皮膚腫瘤……等等贅生物的手術刀。

這聽起來或許很可笑,甚至是很可怕,但是在那個時代,醫師間有個普遍的想法,就是手上沾染到鮮血有損自己的尊嚴。另外,當時的國家制度都是宗教凌駕政治之上,教會並不認為外科學是門重要的醫學,只把它當作是一種附屬的醫療行為,或是不到最後關頭不得不使用的手段。這樣的氛圍讓一些江湖術士得以乘隙而入,手術質量自然良莠不齊,歷史書裡有時用“巡遊的庸醫”來稱呼這一群人。相比之下,遇到有經驗的理髮師還算是比較好的。

中世紀歐洲人,生病了找誰看?理髮師比醫生還厲害!

第二張油畫是尼德蘭畫家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畫作“愚笨的治療”(The Cure of Folly),描述了荒唐的醫療行為——“取出瘋狂之石”(Extraction of the Stone of Madness)。

中世紀的時候,病理生理學薄弱得可憐,當時的人不僅認為祈禱可以治病,甚至認為智商低的人是因為腦裡有石子造成的,所以教士和江湖郎中有時會合演一出鬧劇,由頭上戴著一頂所謂“智慧的漏斗”的理髮師,切開病人的頭皮,然後以預藏的石子欺騙病人,告訴病人已取出愚笨之石,然後將石子丟入河流中,就算完成了此一治療行為。

博斯的畫作向來使用大量象徵與符號,以艱澀難懂聞名,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的啟發者之一。但上述的作品卻是簡單而直接,以近乎戲謔的手法,嘲諷那個時代可說是“騙術”的外科治療。或許,從事此手術的“理髮師兼外科醫師”才需要取出腦中的“愚笨之石”吧!

另外一個讓正統醫師不願從事外科治療的原因更容易理解,因為不好的治療結果會讓醫師人身安全受到危害。

在中世紀之前,統治過意大利的東哥德王國(The Ostrogothic Kingdom)有條嚴苛的法律,依據國王的規定,醫師從事外科矯治的行為要百分百成功,如果醫師手術失敗,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的話,那醫師就要被交給患者的親戚朋友處置。

這樣的法律規定造成正規醫師不願輕易替病人動外科手術,即使不得不選擇開刀治療時,醫師在手術前也要和病患及其家屬訂定契約,言明醫師在手術失敗後不會因其結果受到人身迫害。這應該是當代手術同意書的濫觴,只是在當時這是醫師的保命符,而現行的手術同意書並無此功能,最多隻是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治療前告知文書而已。

中世紀的這些狀況,逼得醫師寧願從事非侵入性的治療,他們大多從事內科或藥理學的研究。這麼一來,外科學的發展停滯不前也就可以理解了。取代外科醫師功能的理髮師,地位自然不高,在當時的很多油畫中,描繪出理髮師從事的是放血、割割小疣,或者是取出愚笨之石的工作,讓人看起來心裡真不是滋味。

中世紀歐洲人,生病了找誰看?理髮師比醫生還厲害!

第三張油畫比較驚悚,這張十五世紀的畫描繪的是一名貪官接受活生生剝皮的刑罰,這種刑罰雖不像中國古代的“磔刑(凌遲)”要受千刀萬剮,但受刑的人遭受的痛苦也不相上下了。畫中手腳利落的行刑人不是劊子手,而是經驗豐富的“理髮師兼外科醫師”!

身為當今的外科醫師,讀完了這些歷史,覺得有不幸,也有幸運。不幸的是,民智已開,任何醫療的手術不管難易度,都被寄予厚望,只要有所閃失,醫師雖不至於像東哥德王國的醫師一樣被交予病患家屬發落,但要面對家屬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訴諸媒體,對簿公堂,甚至活生生在大眾面前被說長道短,即使一生救人無數,只要一次失手,便會被打入沒有“醫德”的阿鼻地獄。

但幸運的是,醫療與科學的發展,讓現在的手術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下施行,不僅醫師能利用非侵入性的方法獲得更好的結果,病人的恢復也能更快,不需要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來接受治療,醫師與病人都能互蒙其利。

不過我覺得最幸運的是外科醫師沒有被理髮師取代,不然如果開刀技術不好,可能只會被分派去理頭髮,或是當劊子手做“人皮燈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