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大咖談|貿易戰是幌子,美國的真實意圖更險惡

貿易戰的疑雲剛剛散去,美國白宮29日突然又發表聲明稱,美方將於6月15日前公佈總額約5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重大工業技術產品清單,並將對其徵收25%關稅。

29日晚,我商務部發表聲明稱:我們對白宮發佈的策略性聲明既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這顯然有悖於不久前中美雙方在華盛頓達成的共識。無論美方出臺什麼舉措,中方都有信心、有能力、有經驗捍衛中國人民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中國敦促美方按照聯合聲明精神相向而行。

30日,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表示:在國際關係中,每一次變臉和出爾反爾都是對自己國家信譽的又一次損耗和揮霍。美方有關聲明顯然有悖於不久前中美雙方在華盛頓達成的共識。我們敦促美方言而有信,按照聯合聲明精神與中方相向而行。

對此,觀察者網風聞社區專訪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原副代表周小明,解讀中美貿易戰最新進展。

大咖談|貿易戰是幌子,美國的真實意圖更險惡

對於美國此次出爾反爾的行為,你的看法是什麼?

周小明:白宮的聲明有兩個方面,一個要是對5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25%的懲罰性關稅; 二是要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包括對“中國製造2025”等關鍵領域的盯防。後面這個東西,目前國內關注比較少。但是, 在看來,它更重要,更值得我們的重視。

其實,中美間的經貿摩擦並不是什麼貿易戰,而是經濟戰。貿易戰的主要手段是關稅和進口配額, 目的在於打擊對方的出口。目前中美經貿摩擦的範疇已經大大超越貿易戰。白宮的聲明提出,進一步限制中國公司對美國科技企業的投資,加強對華技術出口的管制,還要嚴格審查中國有關公司

研發和 管理人員訪美。這裡有些措施戰為中國改革開發以來聞所未聞。美國重又祭出冷戰時期的工具,再次認證了美國對中國技術進步的強烈的戒備和敵意。

白宮的聲明意味著對華“技術封鎖”戰全面打響,也標誌著美國對華經濟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美國的經濟戰的工具從以原來以關稅戰為主演變成關稅+技術封鎖。

國內比較關心貿易戰。一聽說貿易休戰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過不了幾天,貿易戰的魅影重現,大夥兒又感到心情沉重,一驚一乍。貿易戰,或者說關稅戰,並不是中美經貿摩擦的全部,只是經濟戰的一個組成部分。對美國來說,減少貿易赤字,也不是它挑戰中國經貿的核心目標。減少赤字,對特朗普,是必要的。但他心裡明白,目前宣佈的的附加關稅,對高達3000億的中美貿易赤字來說, 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大問題。

第二點,打貿易戰,地球人都反對。美國在世界上成了眾矢之的,嚴重孤立,成了孤家寡人。 在美國,打貿易戰的支持率也很低。美國工商界和政界普遍認為打貿易戰,路數不對。

第三條,貿易戰是把雙刃劍,打起來,必然兩敗俱傷。經過前一段時間的較量,特朗普對這個問題也應該有了一定認識。

所以, 我認為,在中美談判中,如果美國不得不做出讓步的話,放棄徵收關稅,可能是它的第一選擇。

有一些分析認為,特朗普已經非常習慣於使用這種訛詐的方式來進行談判,這個你怎麼看?

周小明:虛張聲勢,的確是特朗普引之為豪的“談判藝術”。

特朗普再次打關稅牌,但他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們為什麼要死死抱住這個酒罐呢?避免貿易戰,不應該成為我們談判的終級目標。我們不能見木不見林,讓貿易戰迷住了自己的眼睛,把太多的精力都集中在避免貿易戰上。 我們需要看到貿易戰的本質。

貿易戰不打了,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勝利,而要看我們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談崩了,也不一定是我們的失敗。談判成功的衡量標準,是我們是否守住了陣地。如果美國放棄對中國創新能力提升的仇視,那倒是值得慶賀的。

美國也不認為它搞的那一套是貿易戰,而是反擊中國的“經濟侵略”。這次“停戰協議”墨水未乾,硝煙又起,根本原因是美國認為,僅靠關稅戰,達不到它的目的。美國尋求的是改變中國的“結構”,促使中國放棄所謂的“不公平的經濟行為和產業政策”, 進而達到打擊中國高科技產業、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

由於特朗普把遏制中國崛起看作是中美之間的你死我活的鬥爭,我們指望通過增加對美進口、放寬美國企業的准入,來換取美國取消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是不切實際的。

特朗普想的是什麼?左右逢源。他希望有更多美國企業和產品打入中國市場, 同時,他又想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捆住中國發展的手腳。

因此,我們不應就事論事,就貿易戰論貿易戰,僅僅從避免貿易戰這個角度出發,而應該更全面、站在更高的角度來應對美國的挑戰,以更好地維護我們的發展權益。為此,我們的反制措施有可能需要調整。

目前有一種觀點是,增加進口產品,可以提升中國的消費經濟,增加老百姓的福利。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周小明:我覺得, 適當增加進口,對增加消費者的選擇,倒逼國內產業,同時減緩外界的壓力,是有益的。但是,這裡也有一個量和度的問題。

近兩年,中國貿易順差連續下降。目前,我們有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兩年前,我國外匯跌到三萬億美元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急速“奔七”,出現了外匯大量外逃的嚴重問題。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把匯率穩定下來。這個用真金白銀換來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我們不要一味強調貿易順差,但在通常情況下,順差比逆差要主動得多。這是德國、日本不願意大幅銷減貿易順差的緣由,也是最近阿根廷經濟險情迭生的原因。

第二點,進口什麼東西?我認為,擴大進口的重點應該是原材料、先進設備和技術,以此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目前的人均生產率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現在過早同美國比消費,國家的發展前景就很難看好。

第三點,進口能源和農產品,合同期限和價格必須由市場決定,要貨比三家。有外媒報道,美國要求同中國商籤長期供貨合同。美國一方面抨擊中國政府幹預經濟,但是當有利於美國利益的時候,又要求中國無視市場規則,這是非常矛盾的,也是 行不通的。

有一種觀點是目前特朗普的行動是為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做準備,希望儘可能的影響選民,向選民顯示自己保護美國利益的堅定立場。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周小明:中期選舉對共和黨繼續在國會佔據大多數席位、對於他的連任, 都很重要。這很可能是特朗普發動中美經濟戰的重要考慮之一。但是,他目前國內的支持率不算低。把他挑戰中國的動機完全歸於競選政治, 可能有點牽強附會。

特朗普雖然有一隻眼睛看著中期選舉,但選舉大概不會他最唯一的考慮。

有一種觀點是目前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中國依舊還會是最大的贏家。所以如果美國需要,那麼中國應該補個票錢。從短期來看,的確是中國輸了,但是長期來看,中國還是勝利者。

周小明:中國的確不希望有貿易戰。但我們要警惕,我們的善意有可能被美國人理解為軟弱,造成他們向中國不斷加碼。

有些人有種慣性思維,以為中美貿易摩擦斷斷續續幾十年,貿易戰一直打不起來。現在中美關係依然是壞也壞不了哪去,還得一起過日子。他們對美國對中國顛覆性的認識視而不見,對美國對華的戰略意圖充耳不聞,以為同以往一樣,風暴會自然過去。事過境遷。老黃曆這回十分可能真的不管用了。

我們對美國不應該抱有任何幻想。美國的出價,同招降書沒有什麼區別。連英國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也把它比作19世紀40年代條約的翻版。目前形勢下,只有堅決鬥爭,才能換取長期和平。示弱,不會有前途的, 只會招致更多的敲詐勒索。

在談判中,我們要根據情況,更多地主動出牌,力圖掌握談判的主動權, 避免被牽著鼻子走。例如,應考慮打稀土這張牌。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稀土,相當部分被用在軍工上。我們完全可以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限制對美國的出口。

其次,我們有必要把擴大進口和市場準入同美國“301調查”掛鉤。不見兔子不撒鷹。在美國執意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的時候,任何增加美國產品進口的措施,都應該束之高閣;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舉施,也不適用於美國, 堅決不能讓美國人佔了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