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黃山區全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黃山區地處皖南腹地、黃山北麓,森林覆蓋率近80%、林木綠化率82%,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2萬個/cm3,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區、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

擁有這樣的“好成績”,不僅靠的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最主要的是“人為”的努力——廣大市民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黨委政府部門的強力監管,治汙減排措施的嚴格落實,三次產業發展的及時轉型,才是保持成績、提高成效的關鍵所在。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黃山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團結帶領全區人民在推進綠色轉型、綠色崛起的道路上,越幹越有勁,愈行愈自信。

堅持生態優先,減存量、遏增量、提質量,千方百計護好青山綠水

青山蘊含美麗,藍天映襯幸福。區委、區政府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著力將城鄉營造成自我循環、自然健康的生命共同體。

堅決抓好存量消化,認真落實《太平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要求,對標對錶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紮實推進太平湖違規建設項目整改,拆除違規項目2.9萬平方米,取消建築面積7.97萬平方米,減少建設用地222.62畝,規劃調整用地630畝。大力開展網箱退湖、湖面汙染控制工程,清理拆除湖面網箱2.6萬餘隻、非法水上浮動設施910餘座、打撈湖面垃圾840噸。結合全域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六城聯創”,關停非法採砂場31處、規範整治預製廠79家、清理陳年垃圾3910噸。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關停搬遷畜禽養殖場23家。全力抓好城區飲用水源管護,遷建原一水廠,預計8月底新水廠正式供水。

堅決抓好源頭預防,加快推進《太平湖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立法,從源頭上更好地保護風景名勝資源。嚴格執行河(湖)長制,設立公示牌102塊、編制“一河一策”7個。出臺河道採砂五年規劃,推動砂石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林長制,嚴厲打擊毀林種茶、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為,紮實做好松材線蟲病防控和森林防火,大力保護生態資源安全。堅決抓好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集中配送農藥使用率、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均達70%以上。嚴格執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提高招商環保準入門檻,杜絕源頭汙染,先後將協議資金近50億元的20個項目拒之門外。

堅決抓好提質增效,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累計爭取中央資金6.44億元,實施湖保項目72個,有效改善了太平湖區域及周邊環境。持續實施造林綠化行動,積極推進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完成造林25852畝,全區生態底色不斷提升。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組建林發公司,推進“林業+”森林旅遊、林下經濟,激發內生髮展活力。踐行“城市即景區”理念,深入推進城區道路、廣場等“增綠添彩”工程,提升城市景觀視覺美感。繼續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運維試點,健全農村垃圾清理、汙水處理、河道管理長效機制,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實在長久。

堅持綠色發展,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矢志不渝抓好永續發展

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積極適應“三個轉向”,使優美的生態環境產生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注重綠色農業的打造,圍繞“五個一”農業特色產業,積極探索小產區生產模式,打造品牌、綠色、健康農業。推進農村“三權”分置、“三變”改革,強化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成果運用,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31.3%,百畝以上經營戶139戶。“五個一”產業總產值8.64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4%。深化校地產學研合作,依託安農大皖南綜合試驗站、環保部南京環科所農村環境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人才、技術優勢,組建茶葉、蔬菜等八大產業聯盟,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保障體系,建成農產品快檢室19個,實現農產品安全監測監管全覆蓋。

注重綠色工業的集聚,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優化園區產業結構,推動綠色食品、裝備製造、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在綠色食品上,重點發展茶產業、飲品和特色農產品加工等。1-5月份,聯合利華立頓茶葉、華綠園生物等19家企業實現產值3.2億元,增長22%。預計2020年產值達30億元。在新材料產業上,重點發展印刷版材、光電材料等。1-5月份,金瑞泰科技、盛美格新材料等19家企業實現產值7.5億元,增長25%。預計2020年產值達40億元。在裝備製造上,重點發展智能控制裝備、智能變壓器等。1-5月份,鼎瑞新實業、海安機械等7家企業實現產值2.2億元,增長17%。預計2020年產值達15億元。

注重綠色旅遊的培育,推進旅遊全域化,圍繞生態、旅遊、文化等特色優勢,推出了體育、休閒、養生等一批特色旅遊項目以及農事體驗、古道徒步等鄉村旅遊線路,推動旅遊由觀光經濟向複合經濟轉變。策應黃山東部開發,穩步推進東黃山國際小鎮建設,完善軟硬件設施,著力打造“一生之城、國際慢城、多彩之城”。加快推進太平湖運動休閒小鎮建設,藉助太平湖鐵人三項賽等賽事,持續提升運動休閒品牌。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紮實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整區推進和國家級標準化試點,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加速形成美麗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堅持守土盡責,明紀律、強措施、聚合力,竭盡全力打造生態之城

生態環境保護既非一日之功,又非一己之力,需全社會、全領域共同作為,只有用宣傳引路、制度護航、效果檢驗,方能提高治理水平、盡顯治理水準、打造宜居之城。

擰緊責任鏈條,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成立以區委書記、區長為雙主任的環保委員會,統籌推進環保工作。按照“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建立廣覆蓋、多層級的監管網絡。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保制度和執法檢查,將生態職責落實納入綜合目標考核,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嚴肅問責了相關黨員領導幹部。

落細保護任務,嚴守“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紅線,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將原先零散分佈的生態環保職責歸併集中,提升生態環保系統性、整體性。嚴格落實“水十條”“土十條”“氣十條”,推進全域環境整治,大力開展農村“三大革命”,持續加大對建築揚塵、餐飲油煙等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強化城區煙花爆竹禁限放力度,全區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倡導綠色風尚,強化輿論導向,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自媒體,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綠色理念,傳播環保節能正能量,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著力營造共建共享綠色社會風尚。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等評選,著力加強“四德”教育,突出抓好文明旅遊、文明交通等系列行動,教育引導市民摒棄生活陋習、養成良好習慣。

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發揚“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踐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堅持一抓到底、久久為功,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