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太重是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

太重是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

太重是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

軌道交通,歷來是關乎國民福祉、牽動工業經濟的一件大事。1964年,正是太重研製了我國第一條車輪生產線的大型鍛造設備,為中國鐵路前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對於那時的太重人來說,直接研製生產鐵路輪和軸,還比較遙遠:因為太重自建廠時起的生產模式就是單件小批,這幾乎成了太重的標籤。而鐵路輪軸產品是批量化生產的,這是一種嶄新的模式和領域。

可太重人偏偏最不懼挑戰新領域。為了適應批量化模式,為了培育軌道交通產品板塊,這裡飽嘗了迷茫與沉浮、質疑和淚水,但也承載了希望與收穫、榮譽和喜悅,最終成為了享譽全國、用戶遍佈世界的“太重名片”。太重軌道交通人,用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堅持和努力,為企業批量化生產的創新轉型,寫下了美麗註腳。

帶來希望之光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經營自主權也越來越大。太重人的思想為之一新,邁開了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1989年,太重引進了奧地利生產的精鍛機,建成年產8萬根火車軸的連續生產線,這就是太重歷史上第一個批量化產品。此後車軸產品一直收益水平較好,一度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90年代中期開始,太重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陷入低迷,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此前,車軸產品的成功,已經讓太重人對更多品種、更大規模的批量化生產充滿希望,與車軸相近的車輪產品,很快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太重領導班子開始醞釀討論上馬年產10萬噸鐵路車輛車輪生產線項目。

1994年4月,一家加拿大公司,因停產準備出售二手輾鋼車輪生產線。到底要不要引進這套設備?太重人面臨抉擇。一方面,這套設備始建於50年代末,已經服役30多年,故障率很高,也許會帶來風險。但另一方面,當時的鐵道部正提出要擴大投資規模,加快國家鐵路建設,作為批量產品的鋼輪,也許就會給太重發展帶來轉機。

1995年5月,身在加拿大的鋼輪項目組,焦急等待著太原本部的最終決定。14日晚,越洋電話告訴他們:“全廠團組長會議通過了!籤合同!”於是在15日,太重與加拿大方面簽定了購買二手設備的合同。從此啟動了太重鋼輪項目,總投資達到了1.45億元。

這是當時太重建廠以來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在當時企業非常困難的時期,人們將它看作是“希望之光、勝利之火、生命線工程”,希望它能帶來規模和效益。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企業從單件小批延伸到批量化生產的里程碑式創新,對於拓寬企業經營發展的思路和途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996年春節,來自大洋彼岸的設備運抵天津港,4月陸續運回太重,共裝了150節車皮,總共達4000餘噸。由於資金緊張,太重人就自己動手建設鋼輪,全部設備清洗、安裝及土建等方方面面工作,都靠自力更生——軋鍛廠負責熱線主要設備,修理公司負責冷加工主線機床,工具模具公司負責除塵設備,挖掘機廠負責折斷機和熱處理設備,安裝公司承擔基建工作,熱處理、減速機、起煤、木模等單位提供工作場地,設計研究院、工藝處、一焊、二焊、動力廠……全廠20個多單位,全部參與到了鋼輪設備“修配改”的“大會戰”中。

1997年3月,生產線正式進入大規模的設備安裝階段,各設備承修單位立即將工作的重點放到了鋼輪現場,來自20多個單位的職工,一起在現場加班連點,都在為這條鋼輪線奉獻著,一派熱火朝天的大戰景象。6月30日,香港迴歸祖國和黨的76歲生日前夜,太重人戰勝了無數困難,終於成功軋製了第一片合格的鋼輪。

太重是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

                   1996年軋製第一個火車輪生產現場

走過艱困之路

正當人們沉浸在喜悅中時,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車輪生產線反覆出現不正常狀況,生產不能連續,更無法形成規模,最少時一年只能生產幾千個。這條生產線來到太重後,大家對它是修了壞、壞了修,根本無法保證生產。

軌道交通公司現任黨委書記、太重車輪產品的“元老”沈志遠回憶說,“1997年那陣,全國的企業形勢總體上雖說不好,但鋼輪市場還是很不錯的,之所以遭遇挫折,直接原因是設備老舊,但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對批量化連續生產缺乏理解”。

無論是起重機還是挖掘機,無論是軋鋼設備還是鍛壓產品,生產時都是單臺設備、單臺運行,就像電路並聯,一條支路中的用電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電器仍能工作。而車輪產品是多臺連線、統一運行,就像電路串聯,各用電器相互影響,電路中一個用電器不工作,其餘的用電器就無法工作,嚴重影響生產節拍。

這種根本的區別,就決定了單件小批和批量化生產,在生產組織模式、考核方法、管理思維等等方面,天然就要求有巨大的不同。

“車輪產品是太重從來沒幹過的新產品,所有管理方法、工藝流程都是從加拿大公司照搬來的。”沈志遠說,當時鋼輪廠的人員都是從太重各單位抽調而來的,大家對於單件小批熟悉,但是對於批量化連續生產基本上沒有概念。

由於對流水線的集中管理缺乏經驗,導致了產量低下,廢品率高。再加上當時鐵道部對鋼輪產品定價偏低,太重對於產品領域不熟悉,使鋼輪廠年年虧損,累計虧損額高達五六千萬元之巨。

當初的“生命線工程”,反而“拖了企業發展的後腿”,批量化探索的出路究竟在哪裡?這條自動化生產線的引進難道是錯的?許多人開始質疑鋼輪,一些人主張,將這條生產線拍賣出去,不要再繼續賠錢。當時,鋼輪產品十分熱銷的馬鞍山鋼鐵公司也派專人來考察,有意向收購這條線,但就連他們也認為,這條生產線實在過於老舊,沒必要再投入使用。

堅守創新之魂

關鍵時刻,集團公司領導班子是清醒的,鋼輪的職工也是堅定的。批量化轉型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走一條新路,必須付出代價,但更值得堅守。

1999年,新一屆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就果斷拍板:一次下撥3000餘萬元巨資用於技改,對鋼輪廠不適應生產的全部熱線和冷線實施徹底的改造。這以後的4年當中,集團公司每年都下撥一定數量的技改資金,以確保鋼輪廠的正常運作。與此同時,集團公司繼續抽調精兵強將,對生產線進行“完善化改造”。

現任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創民當時就是對鋼輪批量化探索最堅定的推動者之一,始終堅持不能將這條生產線拱手讓人。在擔任太原重工總經理時,他三天兩頭就來鋼輪廠調研,與輪軸分公司的班子共同分析市場、共同研究技改方略,鼓勵大家扭轉思維、用新思路去適應這條生產線,進行一系列管理革新。

太重是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

                      太重職工檢驗車輪

新的管理方法開始在這裡廣泛應用。比如說沿用至今的“操檢合一”——在單件小批的模式裡,操作和檢修是分開的,檢修的時間,並不耽誤其他工序的正常進行。可是在流水線裡,一個設備檢修,整條線都要停下,整個生產效率就會大受影響。而“操檢合一”是一個典型的適用於批量化生產的模式:它讓一個工部既有操作職能又有檢修職能,統一考核生產效率和車輪產量,設備壞的越少、車輪產量越高,職工收入就越高,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操作和檢修扯皮的問題,極大的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另一方面,他們在市場開拓中也大膽創新,終於擺脫了過去以鐵路車輪為主的固有思維,由單一產品向多樣化發展,工業用輪、鐵路用輪全面出擊,用新思維打開了新市場。2004年前半年,鋼輪仍在虧損,而後半年各項指標就開始上升,到年底一平均,居然第一次止虧了。

那時的鋼輪,終於形成了一整套現代化大型生產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能源、材料利用率等關鍵因素取得突破,設備運轉趨於順暢。2005年,鋼輪廠第一次出現盈利,月鍛軋鋼輪量第一次突破了7000個。2006年月鍛軋車輪量就突破了1萬片。2010年,鋼輪鍛軋月產突破了2.5萬片,成為了集團效益最好的產品板塊之一。

2007年,太原重工輪軸分公司成立,2009年新建的輪對廠投產。此時,太重已經成為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也成為了歐洲地區以外第一家獲得歐洲鐵路產品EC認證的公司。此時,馬鋼人甚至開始後悔,當初沒有收購太重鋼輪,反而為自己留下了一個後來最強大的競爭對手。

站上行業之巔

“十一五”末,隨著國內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對動車組列車、城軌車輛以及快速重載貨車的需求。雖然太重已經對批量化輪軸產品有了技術和管理儲備,但生產線仍然十分老舊,勢必無法滿足國家需要和企業發展。

憑藉著對批量生產輪軸的充足信心,太重投資20多億元,於太原經濟開發區建設高速列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項目(太重鐵路工業園),在國家和世界軌道交通事業的更大發展中衝在前面。

2012年10月,太重高速列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項目基地,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車輪生產線鍛軋線熱負荷試運行,成功鍛軋出第一批參數合格的車輪。這條生產線,成為了世界上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程度最高,單線生產能力最大的車輪生產線。來自德國西馬克公司的現場總負責魯道夫先生就曾說過:“這裡每個區域的設備都代表了當今世界行業內最尖端的水平。”

太重是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

                   太重鐵路工業園嶄新的車輪生產線

此後,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全自動快速鍛造車軸生產線、兼具多品種輪對組裝和檢修能力的輪對總裝生產線也很快投產,2016年,軌道交通設備實驗中心落成,太重鐵路工業園全面建成,一流的園區、一流的設備,為軌道交通裝備行業乃至全國裝備製造業樹立了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新基地所有的工藝流程、管理方法都是太重自己設計制定的,太重人對於流水線生產的理解,經歷了十多年的沉澱,與手中的新設備一起,達到了業界的頂尖水平。他們不斷解決了技術、工藝、設備、管理等一系列新問題,以業內罕見的速度推進人與設備的熟悉與磨合,讓生產節拍以分鐘計算,“十二五”末已經創造了車輪最高月產5萬餘件、車軸月產1.8萬件的歷史記錄。

數十年前只熟悉單件小批的太重人不會想到,標準化、批量化的輪軸產品,已經成為太原重工的核心業務,成立了專業化從事軌道交通業務的子公司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年產值達到20億元。太重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國內外唯一一家覆蓋軌道交通全譜系車輪、車軸、齒輪箱及輪對集成產品的專業化研發、製造、檢修和服務的大型骨幹企業。

再擔轉型之責

今天,隨著中國高速鐵路建設跨入新紀元,為高鐵儘快穿上“國產鞋”是太重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天,隨著中國軌道交通“走出去”的新戰略,太重軌道交通要守護的,不僅是“裝備中國”的責任,更是“裝備世界”的榮譽。所以今天,軌道交通人仍走在創新轉型的路上。

2016年7月,自主化中國標準動車組“金鳳凰”和“藍海豚”成功完成世界最高速的動車組交會試驗,在這兩列試驗動車上,就安裝有太重集團研發生產的車輪和車軸。太重已經初步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動車組輪軸製造技術,未來隨著高鐵上路考核全部試驗的完成,太重生產的動車輪對,就可以進行批量供貨,在實現動車輪對國產化的同時,形成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在市場競爭慘烈的形勢下,太重軌道交通的國際貿易取得重大突破,機車輪、精加工車軸、輪對等高端產品比例增加;尤其是產品在北美、土耳其、印度、韓國、巴西等市場取得了優異成績,2015年出口訂貨14億元,佔到了總訂貨的一半以上。曾在鋼輪廠擔任廠長、現在的軌道交通公司經理閆耀洲是這樣展望“十三五”的:要建設國際一流的軌道交通移動裝備關鍵零部件設計、製造+服務、信息+應用企業。而在集團公司“十三五”規劃的七大產品板塊中,軌道交通也是其中分量很重的一個。

從一個年產車輪幾千片,每年虧損數百萬元的產品板塊,歷經20年,成為了企業轉型發展的龍頭。軌道交通產品走出的一條批量化發展新路,是太重人不懼試錯、創新思維的重要成果。太重軌道交通人在面對一條新路時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守精神,讓以前所經歷的崎嶇,都成為了今天攀登高峰的重要基石。而它所呈現的批量化、智能化發展思維,也讓企業一改單件小批的窠臼,為風電、高端液壓件等其他標準批量化產品開了一個好頭,為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

無疑,無論是它面對創新的勇氣和毅力,還是它批量化的轉型路徑,都是在今天“二次創業”的征程上,以及未來更長一段時期,太重發展所需要的。

軌道交通設備不僅是太重生產組織方式的主動變革,而且是太重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從單件小批型到批量規模化,從蹣跚學步到國內第一,從服務冶金礦山到服務老百姓衣食住行,太重轉型之路雖然漫長但卓有成效。太重軌道交通幾經重大歷史抉擇,從連年虧損到盈利大戶,從絕境般的谷底到無止境的高峰,從黑暗中的堅守到春天裡的曙光,濃墨重彩地書寫了一個大寫加粗的“卓越”,彪炳著太重人敢於打拼、敢於奮進的卓然氣質。

太重是國內唯一可以同時生產鐵路車輪、車軸及輪對產品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