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長見識!1977年的大學報到須知原件!

南非世界盃足球賽,讓成了聚光燈下的明星。而提到,不得不說博士,他是英利集團的首席技術官,就是這位帶著淳樸、和善微笑的河北漢子,研製出了英利熊貓高效率電池,讓中國成為擁有光伏電池核心技術的國家。河北綜合廣播特別策劃:四十年,四十人之高考人物誌,今天帶您認識——宋登元。

长见识!1977年的大学报到须知原件!

宋登元:報效國家、青春無悔來自河北綜合廣播00:0007:07我是河北臺記者孫蘭,我現在是在保定市高新區朝陽北大街上,在我身後是一座灰黑色玻璃式建築,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格外的顯著,這就是我國首個光伏領域的國家級研發平臺——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主任的就是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博士。他就是我今天要採訪的主人公,是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屆考生,同時也是我河北大學的校友。

长见识!1977年的大学报到须知原件!

河北臺記者孫蘭採訪宋登元博士

1957年,宋登元出生於張家口市,高中畢業後來到張北縣黑山溝子村下鄉鍛鍊。1977年10月的一天早上,當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他二話沒說就報了名:“那時候說實在的,光知道考大學特別好,沒想到突然高考就恢復了,當時沒有意識到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當時,宋登元已經下鄉2年了。在他下鄉第二年,因為勞動積極、樂於助人被選派當上了村裡的小學老師。1977年高考恢復時,宋登元每天還要教三個年級,白天根本沒有時間複習:“小孩放學之後,很快天就會黑了,拿著煤油燈,裡面放著柴油,第二天臉和鼻子都是黑的,非得困的沒有辦法了才(睡)。實際上就有一個信念,要麼我就不做,要麼我就爭取最大努力考上大學。”

宋登元這一輩子都忘不了1977年12月14號這一天,因為那是他趕考的日子。

那年張北的冬天格外冷,就在那個寒冷的早晨,宋登元冒著大雪奔向幾十公里外的考場,那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奔向的也是命運的轉折點:“正好張北縣下大雪,冰天雪地的,我那個房東特別好,人家裡有個自行車,說小宋沒事我借給你,騎自行車去,沒想到走半路鏈子還掉了,下著大雪,推著個車子,馱著行李,就到那個地方了,半天走了,那會也覺得真苦啊,如果考不上就太冤枉了。”

长见识!1977年的大学报到须知原件!

1977年河北大學報到須知

在那個滴水成冰的冬天,宋登元並不感覺寒冷,反倒是接踵而至的1978年早春在忐忑焦急的等待中顯得格外漫長:“考完了就回去了,接著當老師唄,心裡想著能考上最好唄。(我)那個教室吧,它坡比較高,上課窗戶正對著從大隊過來的那條小路,就看著一個小孩跑過來了,我 就想是不是通知書,第七感覺吧,小孩就跑過來說宋老師宋老師,我們校長讓我給你送封信,一看就是河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河北大學是我的第一志願。”

那時,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被國家寄予厚望,宋登元也深知這一點。大學四年,宋登元學的是微電子專業,買書、看書、做題,同學們之間都比著學:“想的很簡單,能夠多學點東西吧,那會我記得書也便宜,一本就幾毛錢吧,拼命的在那買,我記得第一年基本上把能買到的高等數學和普通物理的書都買了,20、30本吧,你想看,你一晚上不睡覺就能看進去。”

1982,宋登元從河北大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10年後,以訪問學者身份出國進修,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師從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這便是他與光伏結緣的開始:“那會我到澳大利亞學習光伏,也覺得這個是應用非常窄,你比如說在航天器上,衛星,空間站,這東西太貴了,你想想衛星上小翅膀上,那都是不計代價的,每瓦可能就得幾百塊錢。”

长见识!1977年的大学报到须知原件!

大學合影(上排左數第四)

進入新世紀,新能源光伏產業呈現井噴發展之勢。2009年,受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力邀,50歲的宋登元毅然放棄澳大利亞大學教授身份,回到國內,加入英利集團。作為國內光伏技術的領軍人物,他用了不到1年時間,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英利“熊貓”國產高效晶體硅電池,讓中國躋身世界三大高效能電池之列:“當時的(轉化)效率是18.5%,整整提高了一個百分點,太陽能電池就是這樣,越到後面越非常難,因為他有一個成本因素在這。”

核心技術在手,英利集團光伏產品迅速佔領國際市場,這讓宋登元很欣慰。從講臺到產業的跨界,讓他更直接地實現了報效國家的夢想:“2009年我到的時候我們的光伏組件賣到歐洲是4塊多歐元一瓦,摺合人民幣30多塊錢,(經過)10年的努力,現在我們出口的組件是30歐分左右,降低了90%還要多,我們的產品在全球的佔到了71%的市場份額。”

长见识!1977年的大学报到须知原件!

宋登元博士的工作照

到去年年底,我國的光伏產業產值達到7000億元,從業人員近600萬。回望過去40年,宋登元感慨的說,高考改變了他的命運,而他用奮鬥的青春見證了一個新興產業的興起:“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不斷變化著自己的角色,在尋找適合自己的一個位置,出國深造也好,到產業也好,實際上就是在尋找我的一個人生價值,到底你能為社會做什麼,我就覺得現在這個位置非常適合,能夠通過產學研的創新,協同創新,推動我們產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