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徐州這件“金縷玉衣”堪稱玉衣之王,發現時其實早已變成一地碎玉


在今年上海博物館的“鴻古餘音”特展中,可以看到一件來自徐州博物館的珍貴展品——出土于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的西漢“金縷玉衣”。

作為徐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件“金縷玉衣”具有無可替代的考古價值,它是目前國內出土的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一件,堪稱玉衣之王。

截止目前,我國出土過玉衣的漢代墓葬共有十八座,出自其中並修復完整的玉衣僅有七套,分別為: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和王后竇綰金縷玉衣、河北定縣金縷玉衣、徐州獅子山金縷玉衣和南越王趙昧絲縷玉衣。

如果說出自獅子山楚王墓的這件金縷玉衣有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們並不知道它的主人到底是誰?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也有人考證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獅子山楚王墓發掘於1995年,當考古人員的發掘工作推進到墓門時,發現的只是遍地的碎片。墓早已被盜,所有金絲均被盜墓者抽走,剩下散碎一地的玉片,並且已經被拖離原位。可惜!可嘆!

幸運的是,由於不識貨的盜墓賊只對黃金感興趣,所以儘管玉片散碎一地,數量上卻是完整的。經過長達22個月的精心修復,我們今天已經可以穿越兩千年時光,在博物館中近距離欣賞到這件絕世國寶。

這件金縷玉衣由頭罩、前胸、後背、袖筒、褲管等十餘部分組成,共有玉片4248片,面積從1平方釐米到9平方釐米不等,形狀包括正方形、長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每片玉片的表面均經過拋光,並在周邊鑽孔,以金絲穿綴,修復所用金絲重量達1576克。

玉片四角的小孔用於穿綴金屬絲。在這件玉衣上,大部分小孔並未遵循傳統的管鑽工藝,而是採用工序更復雜的雙面杆鑽,其孔徑僅有管鑽的一半,約0.48~0.46毫米。即使放到今天,達到這種鑽孔精度也非易事。

金絲的粗細與玉片的大小厚薄有關,共有0.44至0.70毫米不等的四種規格,打結的方法是以一根金絲四孔連綴並在正面盤繞為螺結。由於玉衣發現時金絲已經完全失竊,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這樣的金絲細節,真的要感謝考古學家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