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趙孟頫:筆法千古“已”易!

無論是在元代還是在中國書法史乃至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趙孟頫都是一座巍然聳立的高峰。僅指用筆的基本原理與其規定性要求,或僅指用筆的審美準則與標準,還不足以將用筆提升到“千古不易”的高度,那麼是在一種什麼樣的理論支點上,趙孟顆提出這一令後人難以詮釋的著名論點呢?我們不能不從更為隱蔽的思想深處去尋覓其根基所在。

趙孟頫本為宋太祖之子秦王趙德芳的後代,因先祖賜第於湖州,故後世一般稱趙孟頫為湖州人。自幼聰明慧穎,讀書過目成頌,為文操筆立就。

趙孟頫:筆法千古“已”易!

趙孟頫行楷《杜甫秋興八首》

由於歷史的侷限性與批評視角的不同,以往對趙孟頫書法的批評多有理論上的偏頗與失誤,尤其是將政治批評與藝術批評混淆在一起,將人品評判與書法評判纏繞在一起。

趙孟頫:筆法千古“已”易!

趙孟頫行書《赤壁賦》

趙孟頫在元初執畫壇牛耳,為元代山水畫變革的先驅,他託古改制,追逐古意,啟迪著元代畫風的改變。詩文為一代雄才,“瀏亮雅適”。(錢鍾書《談藝錄》)在篆刻實踐與篆刻理論上多有建樹,尤其是印學著作《印史序》可謂開篆刻理論之濫觴。在書學理論上,趙孟頫主張取法晉韻,避俗趨雅,勿使書品與人品相混淆。

趙孟頫書論中最為著名的命題則是“用筆千古不易”,驚世駭俗,振聾發聵,影響之大,以至今日仍聚訟紛紜,爭論不休。

趙孟頫:筆法千古“已”易!

趙孟頫楷書《三門記》

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趙孟頫應召赴京,途中將獨孤僧(天台人淳明)所贈《定武本蘭亭》反覆賞玩,先後寫了十三條跋文,即流傳後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其中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有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趙孟頫從悠久的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本體規律中,剝開繁複龐雜的層層解說,抽繹出了“用筆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題,是基於對書法技法的人文思考,是基於對書法藝術形式特徵的審美思考。書法的用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漸積澱為具有民族審美心理與豐富文化內涵的獨特的藝術技巧式樣,其間由技巧到審美因時因人不同,但其技巧的基本原則要求與審美的內在規定性並未有根本性變易,在一定原則與標準下的毛筆書寫,是漢字書法區別於其他藝術最為重要的界定。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學書有二:一日筆法,二日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己。

趙孟頫:筆法千古“已”易!

趙孟頫行草《心經》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提出,是沿著用筆——書品——人品的理性思維對書法藝術作出的理論思考與價值判斷。而後人的一些分析,大多膠著於用筆的技巧如執筆用鋒方面,或管中窺豹,或盲人摸象,終難揭舉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