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城市建設」向東挺進 拆與建中新城崛起——堅決打好徵地搬遷硬仗系列報道(中)

「城市建設」向東挺進 拆與建中新城崛起——堅決打好徵地搬遷硬仗系列報道(中)

「城市建设」向东挺进 拆与建中新城崛起——坚决打好征地搬迁硬仗系列报道(中)

餘朝仲,雨城區姚橋新區管委會徵地搬遷工作組成員。6月2日,星期六。上午10點,69歲的他與同事匯合後,按與搬遷群眾約定時間,前往孝廉社區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所在地,再次入戶商議搬遷事宜。

這是一項啟動於去年底的搬遷項目,涉及姚橋新區群眾560餘戶。至今數月,在該項目所有搬遷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下,他們已與94%的搬遷群眾達成並簽訂搬遷協議。

“待項目建成後,這裡又將成為姚橋新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對如何理解搬遷工作,已從事相關工作十餘年的餘朝仲認為,城鎮搬遷的展開雖會帶來短期陣痛,但卻意味著城鎮建設速度和水平的提升,是一項實惠最終為更多群眾所享的好事。

有關搬遷和發展的話題就此展開。

「城市建设」向东挺进 拆与建中新城崛起——坚决打好征地搬迁硬仗系列报道(中)

姚橋新聞面貌 郝立藝 攝

回望過去 曾今的城鄉結合部

一說到城鄉結合部,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環境“髒亂差”、房屋破舊散亂、配套基礎設施滯後等場景。

若時光倒流至21世紀初,曾今的雨城區姚橋鎮(現姚橋新區),正是這樣一番景象。

在餘朝仲記憶中,那時的姚橋鎮除了場鎮中心道路實現硬化外,背街小巷的路多是土路,若逢趕集,主路擁堵不堪。

變化始於2001年。根據雅安中心城區城市建設規劃,這一年,從水中壩漢白玉大橋橋頭至姚橋鎮的濱江大道破土動工。

也正從那時起,當時只有32歲的周亨邦,首次加入徵地搬遷工作組,參與到這條道路的徵地、搬遷中。至今,他仍清晰記得這條路未建成前,道路兩側呈現出的景象。

道路規劃紅線兩側,到處是散亂分佈、低矮老舊的民居和棚屋,以及片片地勢或高或矮,種植著低附加值農作物的田地,毫無美感可言;大多數村民收入多靠種地、務工,沒有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那就是姚橋鎮十多年前的縮影!”周亨邦說。

更多變化由此展開。

2003年,青江干道(現雅州大道)“十里長街”建設項目啟動;2011年,原姚橋鎮人民政府正式撤銷,成立姚橋新區管委會。“由此,姚橋進入發展快車道。”對於這一進程,周亨邦將其中涉及的徵地搬遷,劃分為互為融合的三個層次。

首先啟動的,是路網建設完善。包括和平中路、正和路、先鋒路、青年路等諸多街道,初步勾勒了今日姚橋新區的模樣和功能佈局。

緊隨其後的,是各種住房小區建設。包括領地、正黃、第一江岸、恆信上海城等在內的商品房小區拔地而起。更有個個高端大氣的安置房小區,成為無數搬遷群眾安住的新居。

同步展開的,還有各項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商業配套的建設完善。

從最初的漢文化廣場、體育中心,再到北緯30度廣場、市文化中心、萬達廣場,以及國盛商貿城、金鳳山公園、桃花島公園,一處處綠地點綴其中,城市商圈逐漸成型。

“商業主體和市民入住數量的不斷增多,也為姚橋搬遷群眾改變舊有生活模式、拓寬生產路子,實現生活質量節節高,掃除了後顧之憂。”餘朝仲補充說。

「城市建设」向东挺进 拆与建中新城崛起——坚决打好征地搬迁硬仗系列报道(中)

再看今朝 如今的美麗幸福城

從2001年時毫不起眼的城鄉結合部,到2011年確定為雅安未來城市新中心、城市東擴首個重點區域,再到今日煥發新顏,姚橋展現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氣概。

17年轉瞬即逝,在與無數姚橋搬遷群眾打交道的6000多個日夜裡,周亨邦也從而立之年走近年逾半百。

這是將搬遷、建設、發展相融的17年。包括周亨邦在內的每位搬遷工作者,幾乎沒有週末和節假日,一切以工作為重心、一切以搬遷群眾方便為前提,無分日夜、換位思考,與搬遷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

還記得那些曾今的不理解。面對固執己見的搬遷群眾,他們中曾有人79次前往同一戶群眾家走訪,最終換來群眾心心相印;更曾有人一連四個月持之以恆,換來搬遷工作快速高效推進。

“但無論哪一次,無論面對誰,政策底線始終是我們堅守的紅線!”

也許正是這種堅守,不少搬遷工作組成員與群眾成了好朋友。

家住土橋社區,曾先後兩次經歷搬遷的姜文華,與周亨邦成為朋友多年。如今,他不但通過公益性崗位實現就業,更用2套返遷房開起家庭式賓館,收入有了穩定保障。

有著相似感受的,還有家住石馬社區的胥世忠。搬遷前,家人生活全靠他在磚廠務工支撐。如今,除了工作不變,已出租的兩套返遷房,每年能增收2萬餘元,收入來源更寬、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臨近中午,土橋社區黨委書記盧德芬來到姚橋新區管委會,言談舉止中透著幹練。“她是有故事的人!”一位工作人員悄悄說。

土橋村村改社區前,盧德芬已是土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更是某保險公司雅安分公司營業部經理,年薪達30餘萬元。面對村改社區後是走是留的選擇和家人反對,從土橋村走出去成功創業,並又回到土橋的她,也曾糾結和徘徊過。

“我是土橋人,在這裡工作了十多年,見證了發展變遷和群眾對更幸福生活的嚮往,這份感情難以割捨!”由此,從2016年起選擇留在土橋社區的盧德芬,被保險公司降成了主管,年收入由此減少20餘萬。

“作為搬遷戶和社區幹部,我知道群眾在想什麼,也知道城市建設發展是為了群眾好。”盧德芬說,與她有著相似想法的社區幹部還有很多,如今姚橋新區的搬遷和城市建設還在繼續,他們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人明白這個道理。

▌來源:雅安日報/北緯網 記者 孫振宇

喜歡靜妹兒就把朋友叫上一起掃一掃唄,不定期有驚喜!

【靜美雨城】2018第1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