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廣西在歷史上有哪些名將?

天津上空的鷹


作為邊疆省份,廣西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環境惡劣,自古就以軍事著稱,廣西狼兵更是聞名天下。廣西出生的名將更是比比皆是,例如北宋名將狄青,清末馮子材、劉永福,民國時期的李宗仁、白崇禧等。



尤其是波及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在廣西起家,主要領導人和大將大多都是廣西人。如石達開、蕭朝貴、李秀成、陳玉成等等。而我要說的,則是廣西籍的新中國開國將領:李天佑上將、韋國清上將、莫文驊中將等人。


李天佑,漢族人,1914年生於廣西臨桂。1929年,在桂軍中當兵的李天佑參加了鄧小平等人領導的百色起義,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的李天佑年僅15歲,就已經成為了軍部特務連副連長。在此後的紅軍生涯中,李天佑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成為了紅軍師長,並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天佑擔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團長,後擔任了副旅長和代旅長。抗日戰爭剛爆發,李天佑就率全團參加了著名的的平型關大捷。隨後率部轉戰呂梁山區,參與了開闢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解放戰爭中,李天佑擔任了第四野戰軍38軍軍長等職,屢立戰功,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新中國成立後,李天佑先後擔任了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和廣州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韋國清,壯族人,1913年生於廣西東蘭。同樣是參加了百色起義加入紅軍,韋國清開始了他的傳奇經歷。紅軍時代,隨部隊進入中央蘇區後,韋國清先後擔任過連長,軍事教員,中共紅軍大學總支書記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韋國清開赴抗日前線,先後擔任了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大隊大隊長、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九旅政治委員、旅長等職。在解放戰爭中,作為縱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屢立戰功。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

莫文驊,1910年生於廣西邕寧,與李天佑上將等人一樣,莫文驊也是在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加入紅軍。土地革命期間,莫文驊先後擔任了紅七軍參謀、連長連政治委員、中央蘇區軍委會總司令部直屬政治處主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莫文驊先後擔任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戰爭中曾擔任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政委。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中將軍銜。


鳶飛九天2018


廣西曆史上的名將還真很多,太平天國時期,廣西籍最著名的將領有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蒙得恩、譚紹光、林鳳祥、李開芳等。

中法戰爭時期,廣西抗法名將有劉永福,廣西防城人。

年齡最大的抗法名將——馮子材,廣西欽州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雙方的名將有:

中國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李明瑞 ,廣西玉林人。

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李宗仁,廣西桂林人。

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廣西桂林人。

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黃旭初,廣西玉林人。下面重點介紹廣西籍的開國將軍。

開國上將韋國清

韋國清(1913——1989),廣西東蘭縣人。黨的傑出政治工作領導者,著名軍事家。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34年參加長征;抗戰時期,為皖東北和津浦路東地區抗日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參加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作戰;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開國上將李天佑

李天佑((1914——1970),廣西臨桂縣人, 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曾任紅七軍副團長、紅三軍團第5師師長。長征時參加過攻佔婁山關、襲取遵義城、四渡赤水、飛越大渡河等戰鬥。到達陝北後任紅1軍團第2師副師長,第4師師長。抗戰時期參加過平型關等多次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攻打四平、渡江戰役、解放湖北戰役;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開國中將韋傑

韋傑(1914——1987),廣西東蘭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四師師長。抗戰時期,曾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新編第一旅旅長,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北軍區第十四旅隊司令員,第十八兵團六十一軍軍長。新中國成立後,任第十八兵團軍長兼川北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開國中將莫文驊

莫文驊(1910——2000),廣西南寧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曾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政委等職。199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開國中將覃健

覃健(1911——1959),廣西東蘭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戰時期曾任淮海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十旅副旅長、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副司令員,蘇北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開國中將冼恆漢

冼恆漢(1911——1991),廣西田陽縣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你知道廣西的開國將軍(包括少將)還有誰,請來補充吧。


鄭國柱


廣西的歷史上,還是有一些名將的,只是相比中原地區,顯得有些人才凋零。

廣西原稱百越,秦始皇發五十萬大軍征伐,克之,百越從原始社會一躍進入封建社會,嶺南文明開始興盛。

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一度揚威邊陲,可謂有名,不過他是河北人,廣西名將榜,他自然就不能上了。

後來長時間的王朝更迭,廣西也出現過狼兵這樣悍勇的力量,不過他們更多是作為主力部隊的補充,其將領發揮的作用有限,也就不太為人所知了。

廣西將領璀璨一時的時代,是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盛極之時,勢力擴張至十九省,已經是佔據大半個中國。

在這個時代,廣西將領石達開、蕭朝貴、李秀成、陳玉成、楊秀清等人,個個名聲鼎鼎,徹聞中外。

可惜,太平天國內部矛盾爆發,這些人都帶著遺憾,歸於塵土之中。

隨後就是清末的馮子材了,馮子材是廣西欽州人,他是清末有名的將領,取得過鎮南關大捷,重創法軍,70歲仍馳騁疆場,報效國家,其風骨稱道一時。

有意思的是,這個馮子材,參與過對太平軍的鎮壓。

然後到了民國,又湧現出一批傑出的將領,比如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抗日戰爭時期,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率部取得臺兒莊大捷,全國軍民大為振奮。巔峰時期的李宗仁,一度成為國民政府的副總統和代總統,煊赫一時。

當然,白崇禧作為名將,也是身經百戰,在國民黨內,他有著“小諸葛”之稱,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就是林彪這樣的人物,也曾敗於其手。



至於後來建國之後,廣西將領也有五大開國之將,如韋國清上將、覃健中將等,只是跟上面這些人比較,名聲有所不如。

廣西的優秀將領其實還是很多的,只是提起名將二字,和論起政治軍事成就,可說的就寥寥了。


浮沉於史


廣西近代史上名將輩出,列舉幾個比較名氣大的:

1.馮子材,抗法英雄,1884年,已經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被重新啟用,任廣西軍務幫辦,率部抗法,取得了鎮南關大捷,這是近代抵抗列強侵略少有的勝利,後來官至提督。

2.劉永福,抗法抗日英雄。曾建立反清的黑旗軍,後來1883年參加中法戰爭,多次擊敗法國軍隊。甲午戰爭時期,授命赴臺灣抗日,但是最終失敗。1917年在廣西欽州病逝。

3.陸榮廷,壯族,舊桂系軍閥首腦,民國時期“耀武上將軍”。因為是廣西武鳴人,被稱為“陸武鳴。原為土匪,後來接受清廷招安,靠鎮壓會黨起家,辛亥革命後任廣西都督府副都督,後來任都督,袁世凱死後又桂系勢力進入廣東,他又任廣東都督,兩廣巡閱使。幾年後被驅除出廣東。1923年被各方勢力尤其是李宗仁等少壯派軍官逼迫下野,1928年病逝。

4.李宗仁,新桂系首腦,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伐期間曾任第七軍軍長,第七軍被稱為“鋼軍”。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了臺兒莊戰役。1948年5月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翌年元月蔣介石下野,他任代總統。1949年後去美國,1965年回到祖國大陸,1969年病逝。

5.白崇禧,新桂系首腦,回族,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軍事家,人稱“小諸葛”,曾任北伐軍參謀長,國民政府國防部長、華中“剿總”司令等職務。1949年後去臺灣,1960年代病逝。

6.韋拔群,壯族,人稱“拔哥”,農民運動大王,1929年12月參與領導了百色起義,主力部隊紅七軍離開後,堅持領導當地的鬥爭,被叛徒殺害。

7.韋國清,壯族,共和國開國上將。

8.李天佑,共和國開國上將,原為四野虎將。

下圖從左至右:劉永福、陸榮廷、白崇禧





磨史作鏡


遠的不說,就近代而言,桂軍的兩大名將,被合稱為“李白”的李宗仁,白崇禧不都是廣西的嗎?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李宗仁自幼入軍校學習,後加入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征戰四方,分別參加過護髮運動,護國戰爭等多個重大戰役 ,最後於1925年統一廣西,成為了國民黨桂系軍閥的領袖人物。


而他軍事生涯的巔峰,末過於臺兒莊戰役。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將軍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守徐州。1938年在臺兒莊戰役中,李將軍智慧得當,取得了消滅日軍兩萬人的戰績,傳出了抗日戰爭一來最大的一次捷報,大大振奮了國人的抗戰意志。

而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李將軍迎來了政治生涯的巔峰。他先是在競選中擊敗了孫中山公子孫科,成功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後在1949年擔任代總統。但後來由於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而李宗仁和蔣介石不合,所以他乘飛機前往美國,而1950年,蔣介石在臺灣宣佈重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一職,標誌著李宗仁與國民政府的聯繫徹底消失。

在流亡美國十六年間,李宗仁多次躲過國民黨特務的暗殺。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之際,他想落葉歸根,回到祖國。1965年7月20日,克服重重困難之後,74歲的李宗仁將軍時隔16年,終於再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周恩來總理親自接機,此時,李宗仁已兩鬢斑白,不復當年英姿。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將軍在北京病逝。

白崇禧

白崇禧作為和李宗仁齊名的人物,其能量自然不可小覷。白崇禧,字健生,回族,廣西桂林人。白崇禧也是少年從軍,曾經在1911年加入廣西學生北伐敢死隊,參與辛亥革命。


而在其後,白崇禧在軍隊中東征西討,在國民大革命時期的北伐戰爭中作戰英勇,指揮得當,屢立戰功。而在抗日戰爭時期,白崇禧和李宗仁一同指揮台兒莊戰役,大破日寇。之後,他又多次在戰場上取得輝煌戰果,由此,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由於他的智謀,在國民黨中被稱為“小諸葛”。而他與李宗仁親密無間的兄弟關係,他們被合稱為“李白”

解放戰爭時期 ,他曾擊敗過林彪,但後期桂系部隊不斷被人民解放軍擊敗,最終主力喪盡。在老蔣退到臺灣後,李宗仁被剝奪實權,而擔任虛職。

1966年12月2日,副官發現白崇禧死在臥室,屍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七十四歲。蔣介石宣佈,白崇禧死於心臟病,但真正死因,到現在還是一個謎。一代名將,晚年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當然,廣西還出過不少名將,歡迎諸位在評論區補充。


庭州行者


廣西在歷史中一直處於邊緣地區,所以相比於中原地區的風雲人物輩出,廣西所出現的名將數量是要差上一些的。

不過在進入了近代史、民國之後,廣西的影響力卻隨著軍閥混戰的爆發而開始逐漸增大了起來,因為近代史中的廣西是歷史所有時期中出名將數量最多的時期,因此我們接下來就著重介紹近代史中的廣西名將。

不過在說到這些名將之前,我覺得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些如今籍貫屬於廣西、但是當年卻歸屬廣東統轄的名將。

陳銘樞

陳銘樞是現如今的廣西北海合浦人氏,是一個客家人,不過在民國時期,因為合浦當時是受到廣東管轄的原因,所以在他生活的時期,他是一個廣東人。

不過不管他的籍貫如何變化,我覺得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陳銘樞將軍此人的。

陳銘樞是廣東鐵四軍的元老之一,鐵四軍原本有兩位重要級人物,一位是李濟深、一位是張發奎。

陳銘樞是李濟深的手下,在鐵四軍的內部爆發爭端的時候,陳銘樞堅定地站在了李濟深的身旁,幫李濟深擊潰了張發奎這個對手,至此使得李濟深成為了當時國民政府主導廣東大權的人物。



後來在李濟深被蔣介石控制住之後,陳銘樞和陳濟棠選擇了向蔣介石效忠,由此他們被蔣介石委以了重任。

其中陳濟棠被蔣介石委以了廣東的軍事重任,而陳銘樞則被蔣介石委以了廣東的政治重任,二人自此開始分別掌握起了廣東的軍政大權。

陳銘樞和陳濟棠都是鐵四軍的元老,陳濟棠在成為廣東的軍界大佬後,他以往的部隊被擴編成了早先的八路軍,而陳銘樞原先的部隊則擴編成了後來我們所熟知的19路軍。

陳銘樞的19路軍和陳濟棠駐守在廣東的軍隊不一樣,他的軍隊一直是在廣東省外參與各種戰爭的,所以這就導致了陳銘樞後來的失敗。

在陳銘樞和陳濟棠爆發衝突後,軍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陳銘樞被迫辭掉了自己的一切職務。

在他離開廣東後,陳濟棠開始獨攬起了廣東的大權,自此成為了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廣東大軍閥。

(陳濟棠)

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的時候,陳銘樞是上海地區的長官,同時他也是一個有著很強烈愛國之心的人。

正因此在日本上海派遣軍進攻到上海的時候,他才不顧蔣介石等人的命令,命令自己手下的蔣光鼐和蔡廷鍇率領19路軍對日本人進行了抗擊。

在一二八事變結束後,雖然抗擊日本人有功的蔣光鼐和蔡廷鍇都獲得了晉升,但是陳銘樞這個不顧蔣介石命令的人卻受到了蔣介石的排斥,於是這就使得他對蔣介石產生了強烈的不滿。

終於在一二八事變的第二年後,陳銘樞和李濟深、蔣光鼐等人在福建發動了著名的福建事變,開始了他們的反蔣、反汪行動。


(李濟深)

不過他們的這次事變卻沒有持續多久,在蔣介石的鎮壓下,他們很快就敗下了陣來。

福建事變失敗之後,在很後來的很多年時間裡,陳銘樞和李濟深、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一樣,都開始徹底地失去了他們的權力,過上了平平淡淡的生活。

這就是民國時期屬於廣東但現在屬於廣西的名將,而除了陳銘樞之外,陳濟棠的情況和他是差不多的,陳濟棠的籍貫是如今的廣西防城港,但是在民國時期卻也同樣屬於廣東。

接下來我們瞭解幾位籍貫自始至終都是廣西的名將,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我們上面所講到李濟深將軍也是近代史中廣西的名將,是廣西梧州人。

廖磊

廖磊是廣西玉林陸川人,他在從保定軍校畢業後,很快就投靠到了他老學長唐生智的部下。

因為各方面的指揮能力確實非常出色的原因,所以廖磊和另一名廣西出身的戰將李品仙一同升為了唐生智手下的軍長,在湖南開始打下了他們的根基。



不過他們的這份根基卻沒有持續多久,在唐生智的勢力被摧枯拉朽一般地擊敗之後,廖磊為了尋求重新發展的機會,於是他就和李品仙一同回到了廣西,開始化整為零重新在新桂系軍閥中發展了起來。

抗戰爆發後,廖磊被授予了集團軍總司令的職位,他手下所掌握的軍隊也被擴編成了集團軍的編制,由此他率領著自己的軍隊來到了安徽,在這裡和大別山的新四軍聯手一起展開了對日本人的游擊戰活動。

廖磊將軍是一位名將,同時也是一名能力很出色的能吏,在他於安徽展開游擊戰期間,他對安徽的行政治理也頗有讓人稱讚的地方。

不過在1939年的時候,廖磊在他還沒有建立下一番抗日大業的時候,就因病離開了人間。

李品仙

李品仙是廣西梧州蒼梧縣人氏,他是唐生智的同班同學,同時也是廖磊的學長,在唐生智成為湖南的軍閥後,他同樣在自己這位同學的手下混到了一個軍長的職位。

在唐生智徹底倒臺後,李品仙攜手廖磊回到了廣西,重新發展了起來。

李品仙的發展軌跡和廖磊實際上是差不多的,他們後來都成長為了桂系軍閥中的重要將領。


在抗戰剛爆發的時候,廣西軍隊僅被授予了兩個集團軍的編制,其中一個編制被廖磊的軍隊拿到了,另一個軍隊則被李品仙拿到了手中。

在廖磊去世後,李品仙被調到安徽主掌起了安徽的抗戰大權,不過身居安徽的李品仙和廖磊不同,他在安徽的時間裡並沒有留下太多讓人稱道的事蹟,反而留下了一地的罵名。

所以說這就是廣西近代史中的幾位著名名將,近代史中的廣西名將除了他們之外,李宗仁、白崇禧、劉永福、馮子才、李秀成、石達開等人都是非常著名的,不過因為篇幅有限,所以我們就不一一詳細介紹了,如果大家有其餘的瞭解,也可以分享一下。


孤客生


廣西狼兵很有名,但是廣西由於地處祖國的邊陲,人們對那裡的名將卻知之甚少。其實,廣西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區。

取得鎮南關大捷的馮子材將軍

滿清後期腐敗無能,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很少有敢於和對方正面硬鋼的將領。馮子材將軍卻鶴立雞群,不僅敢於和侵略者作戰,還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馮子材,廣西欽州人,中法戰爭爆發後臨危受命前往鎮南關抵抗法軍。在前線,馮子材積極主動,率先攻擊了法軍在諒山的陣地,於是引發了著名的鎮南關戰役。

當時法軍憑藉先進的武器一度取得優勢,甚至攻上了清軍主陣地,在這危機關頭馮子材手持長矛跳出戰壕與法軍近身肉搏。要知道,當時法軍作為歐洲陸軍強國,肉搏能力堪稱世界一流,與英國龍蝦兵不相上下,在此前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軍就曾經依靠肉搏擊敗過優勢俄國兵的攻擊。

當馮子材跳出戰壕衝向法軍的時候,士兵們深受鼓舞,紛紛拿起武器殺向法軍。經過激烈的戰鬥,法軍被迫撤到山下。馮子材乘勝追擊,一直殺到諒山,兵鋒直指河內。

雖然清政府見好就收,放棄了越南,但這場戰爭讓法國人認識到了清軍的戰力,此後清朝使節前往越南辦事的時候,頗受法國人禮遇,這是在其他地區所罕見的。

可以說,老將馮子材在這裡維護了大清最後的尊嚴。

天平天國名將石達開

太平天國運動始於廣西,所以太平軍內部有很多廣西名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翼王石達開。

石達開廣西貴縣人,當時有石敢當之稱,足以見他的勇猛。金田起義後,石達開率領軍隊從廣西一直打到長江流域,曾經一度是曾國藩最大的對手。取得湖口之戰、江南大營之戰等戰役的勝利。

可惜,不久太平天國發生內亂,石達開被迫出走,在清軍的圍追堵截之下,於貴州被俘,並在這裡英勇就義。

民國名將李宗仁

李宗仁是廣西桂林人,桂系軍閥的領袖人物,1925年統治廣西之後,積極編練新軍,使廣西軍隊成為那個時代最能打的軍隊之一。

抗戰全面爆發後,李宗仁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五戰區總司令。當時中國軍隊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總是敗多勝少,全國氣氛極為悲觀,急需一次大的勝利振奮人心。

1938年,李宗仁指揮軍隊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殲滅2萬日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上將韋國清

韋國清將軍為廣西東蘭縣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早在1928年,15歲的韋國清將軍就參加了農民自衛軍,第二年加入共青團,並在同年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年僅22歲的韋國清已經是紅軍大學特科團代理團長,22歲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大學還沒畢業,還很青澀。

抗戰全面爆發後,韋國清被派往大後方建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指揮軍隊取得了白塔埠戰役的勝利,殲滅了國民黨第42軍團的主力部隊。淮海戰役中率軍堵住杜垏明兵團退路,為戰役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率領軍事顧問團幫助越南人抗擊法國侵略者。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歷史風暴


李明瑞也是廣西名將吧


新疆野狼77843727


平型關戰役打響後,訓練有素的日軍慌而不亂,部分人馬在指揮官的率領下迅速佔領了老爺廟高地負隅頑抗,敵機也來助戰,林彪第一時間喊來了686團團長李天佑,命令簡單明確:“全團衝上公路與敵近戰,派一個營搶佔老爺廟,居高臨下消滅敵人!”



從紅軍改編成八路軍開始,再到解放戰爭的東北戰場,李天佑逐漸成為林彪手下最得力最信任的戰將之一,歷任第115師343旅(紅1軍團改編而來)686團團長、副旅長、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第38軍首任軍長、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兼廣西軍區司令員。

第38軍在朝鮮戰場上獲譽“萬歲軍”,回國後一直駐防京畿重地,李天佑則是妥妥的四野精銳主力部隊長。



李天佑,廣西桂林地區的臨桂縣人,1928年6月僅有十四歲時,開始給桂系北伐名將、後來的紅七軍軍長李明瑞擔任勤務兵。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十五歲成為紅七軍軍部特務連副連長,次年再升連長,並在黃紹竑圍剿右江根據地的“蓮花戰鬥”中身先士卒,一戰成名,被譽為“小老虎連長”。

1931年紅七軍經過長途跋涉和一路征戰到達江西蘇區,李天佑因作戰勇敢職務不斷晉升,歷任紅七軍副團長、紅三軍團第5師師長。1934年長征開始後率領紅5師擔任軍團前衛,曾經血戰湘江,而這一年,1914年出生的李天佑剛剛年滿20歲,當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林彪被晉綏軍誤傷後,1938年轉往蘇聯治療,李天佑一同前往,在伏龍芝軍事學院進行系統的軍事學習,直到1944年春才返回延安。

李天佑在東北戰場最知名的戰鬥是“三戰四平”,這也是有同名電影的戰史。第一次是1946年4月的四平保衛戰,血戰月餘後東北民主聯軍撤退;第二次是1947年6月,李天佑以1縱司令員的身份,統一指揮兩個縱隊另一個師、五個炮兵營進攻四平,奪取城區五分之三,陳明仁第71軍已被消滅16000餘人,終因援敵接近而撤出戰鬥。



1948年3月,李天佑再戰四平,指揮東野三個縱隊和四個炮團,僅用23個小時戰鬥,即全殲第71軍及新一軍部分留守人員20000餘,終於徹底解放四平。

《大決戰遼瀋戰役》的錦州戰役中,李天佑第1縱隊為“總預備隊”,置於塔山防線和錦州城區之間,隨時準備增援兩個戰場,足見林彪對第1縱隊和李天佑這員虎將的重視。



平津戰役中,李天佑擔任解放天津西線指揮員,統一指揮第38、39兩軍作戰。後升任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跟隨四野大軍攻河南、克湖北,戰湖南,追殲白崇禧殘部直入八桂,廣西戰役勝利後擔任家鄉的軍區司令員。1950年秋,李天佑親自指揮14個團的兵力,開始了著名的“瑤山大剿匪”,一舉消除了大小瑤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的匪患。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最高軍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度度狼gg


我是桂林人,我來說兩個桂林的名將。

在說這兩個名將之前,我們先猜一個燈謎:“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

對於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應該聽說過這個燈謎,對謎底恐怕也是瞭然於心了。

謎底是“李白”,李白是古人,是詩人,是一個人;近代史上的“李白”是將軍,是今人,是兩個人。

這兩個人又會是誰呢?是李宗仁與白崇禧,作為桂系的兩位首領,他們並稱“李白”。

李宗仁:匹夫一身,系天下安危。

李宗仁生於1891年8月13日,字德鄰,廣西桂林市臨桂縣兩江鎮人。1908年李宗仁考入蔡鍔創辦的廣西陸軍小學堂,當時他考的第三期正式錄取的只有130名,備取10人,李宗仁是備取10人中的魁首。

1910年同盟會廣西支部成立,陸軍小學則成為了同盟會活動的中心,李宗仁也正是這一年加入了同盟會。實際上,不論是清政府派遣的留學生,或是清政府創辦的軍事學堂,最後都成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辛亥革命時期李宗仁曾報名廣西北伐軍敢死隊,後來因為報名時間太晚而被拒,後於1912年進入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曾到南寧將校講習所任職,在講習所停辦後曾打算回鄉務農,後來又在朋友的勸說下到桂林教書,再後來去了滇軍,最後又回了桂軍。在李宗仁軍事生涯的初期,可以說是很坎坷的,如果真回家種田了的話,也就沒有後來名震民國的“李白”了。

1924年,此時的李宗仁不管是在桂系還是在國民黨都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地位,這一年他聯合白崇禧、黃紹竑,將槍口對準了以陸榮廷、沈鴻英為首的舊桂系集團,只用了一年時間便掃平了陸榮廷和沈鴻英,然後創建了以李、白、黃三人為首的新桂系集團。在執掌桂系以後,李宗仁的野心也開始膨脹,不願屈居於蔣介石之下,所以也從此開始於蔣介石長達二十幾年的明爭暗鬥。雖然李宗仁輸了蔣桂戰爭,但是他在桂系中的地位卻始終堅如磐石,蔣介石靠著金錢攻勢、政治攻勢甚至是軍事手段也沒能打趴李宗仁。在民國政壇上,能夠始終和蔣介石相鬥卻沒有倒下的也只有李宗仁!

但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李宗仁也放下了對蔣介石的成見,開始服從國民政府的安排,積極抗戰,一場臺兒莊戰役讓他馳名中外。為了抗戰,李宗仁將自己的家底全都用上了。

用唐德剛先生的話說,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的政治領袖和英雄人物。

白崇禧:讓蔣介石始終心存忌憚的“小諸葛”。

白崇禧生於1893年3月18日,字健生,廣西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山尾村人。說起來,李宗仁是西鄉人,白崇禧是南鄉人,“李白”兩人一西一南倒也絕配。白崇禧1907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第二期,是李宗仁的師哥,當時正式錄取120人,白名列第六,成績也遠超李宗仁。不過,後來白因病退學了。

李宗仁沒來得及參加的北伐學生敢死隊,白崇禧參加了。辛亥革命勝利後,白崇禧入讀保定軍校第三期,開始系統地學習軍事理論知識。1916年白崇禧在保定畢業後曾申請入疆見習,只可惜未能成行,遂於1917年回桂入陸榮廷部任職。在討伐舊桂系陸榮廷和沈鴻英的過程中,白崇禧開始展露自己的身手,從戰略部署到實際作戰,白崇禧的才能也都是有目共睹的,這也是後來李宗仁能夠始終容得下白的“小脾氣”的原因,有才之人總會有點小脾氣。如果將李宗仁換成蔣介石,蔣就未必能夠容得下白崇禧。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正是因為他善謀,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善於謀策,卻不善於謀身,這也導致了他後來在臺的遭遇。蔣介石的三次下野的背後都少不了桂系的推動,白崇禧作為桂系的“小諸葛”,對於逼迫蔣介石下野的過程,說到底還是白崇禧在指揮或者執行。即便是到了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一年,在白崇禧的策劃下,“李白”仍然能夠上演一出“逼宮”大戲,讓李宗仁坐上了“代總統”的寶座,終於了了李的一樁心願。

蔣介石忌憚白崇禧,也正是忌憚他的謀。所以,即使明明白崇禧到臺灣後已經是光棍一條,要權沒權,要兵沒兵,可還是放心不下他,要派人24小時盯著他,從來不敢鬆懈。蔣介石的監控,也是後來傳出蔣毒殺白這個說法的原因。

白崇禧到臺後,甚至充當了蔣的刀子,與李宗仁決裂,“刀戈相向”,但是仍然沒有讓蔣介石對他放心。

不管怎麼說,李宗仁與白崇禧都算得上是中近代史的兩個英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