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在常遇春死後令宮廷畫師繪製他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宋安之


常遇春是元末紅巾軍的優秀的將領,也是明朝的開國名將,常遇春一生為將,從未戰敗,他曾經說過可以以10萬大軍橫行天下,所以有“常十萬”之稱,他因為一生不敗,也被稱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雖然出生在貧苦家庭,面目奇偉,力大無比,勇猛過人。在公元1355年,曹玉春就跟隨朱元璋,轉戰南方各地,建立戰功。公元1360年,曹玉春與徐達在池州六泉口大敗陳友諒。陳友諒倉皇敗逃,不敢再犯,朱元璋誇讚常遇春“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公元1364年,朱元璋被恢復元氣的陳友諒圍困潘陽湖。常遇春奮勇當先,臨危不懼,不僅救出了朱元璋,而且全殲60萬陳友諒大軍。公元1368年,常遇春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共25萬人,功勳卓著,被封為鄂國公。公元1369年,常遇春,率軍北征,攻克元朝大都,但是常遇春,卻在此次回師途中暴病而亡。

朱元璋看到常遇春,一生戎馬,建功無數最後倒下的身軀,不盡感慨萬千,將自己的龍袍披在了常遇春身上,悼念常遇春,並命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作畫。朱元璋除了紀念常遇春以外當然有自己的帝王之心,一方面是為了籠絡人心,另一方面是剛剛建國,為了激勵將士,穩固統治,進一步一統全國。




紅雨說歷史


主要是常遇春有大功於明朝,而且別看常遇春是位猛將,其實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還救過老朱的命,關於常遇春的功績不細說了。

(常遇春畫像)

說說這件“龍袍”吧,“龍袍”是緋底,明朝的高級文武官員,都是緋色官服。所以,也不能算是“天子龍袍”。

明朝開始有賞賜有功之臣的“蟒袍”,可能就是因為朱元璋對常遇春的特別恩賜而發展來的,之前的朝代卻無此先例。到了清朝,叫“吉服”。

“蟒袍”上其實和龍袍上的龍一樣,但是為了區別龍袍的“五爪金龍”,“蟒袍”上的“龍”少一爪,為四爪,所以稱之為“蟒”。

(蟒袍)

但是,常遇春畫像確實是“五爪金龍”,應該是朱元璋確實對常遇春去世十分悲痛所至。於是,他和禮官商量用宋太祖對韓王的禮儀來祭奠常遇春,並用龍袍覆蓋遺體。到了畫師畫像,自然不可能真畫黃色,五爪金龍的“天子龍袍”,於是衣服底色自然是一品武官該有的緋色。

(飛魚服)

既然朱元璋開了先河,估計後世皇帝也想繼承關於賞賜有功的大臣這一方式,又覺得“真龍天子”放在大臣服飾裡,有欠妥之處。於是就有了“蟒衣”,“飛魚服”,“鬥牛服”這樣有“龍”的服飾。


(鬥牛服)


當然,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有不當處,請海涵。歡迎大家的補充,點贊,關注,評論。。。


大飛熊騎士


常遇春死後倍享尊崇,這和他的戰功是分不開的,至於太祖皇帝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繪製常遇春身穿龍袍的全身像,這有一定的原因。

常遇春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名將,在冷兵器時代,常遇春的精兵突擊和長途奔襲能力算是最強的。他從一個山賊到大明的開國大將,短短40年時間,為大明的開國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對元朝的打擊上,整個元朝軍事力量的滅亡基本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三人消滅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剛在南京登基稱帝,徐達,常遇春就北上討伐元順帝的殘餘勢力,事實上此時的中國有相當部分的領地還是在元朝手中的,徐達、常遇春一直向北追討元順帝,打擊元軍主力王保保,順利的平定山西,奪取了元大都,建立了北平府。

洪武二年,徐達,常遇春班師回京期間,常遇春暴斃於柳河川(今河北境內),時年40歲,朱元璋大為悲痛,甚至從龍椅上跌倒下來,後把常遇春厚葬於南京鐘山,並封為“開平王”。封其子常茂為“鄭國公”。

回到題目,為什麼朱元璋要如此規格的對待常遇春呢,比常遇春建功更大的徐達都沒有得到如此的待遇,這和朱元璋的性格和當時的時局有關係的。當時對大明來說,雖然開朝建國了,但還沒有達到統一全國的局面,北方的大部分領土依然在元順帝手上,元朝的實力還沒有被絕對的消滅完,而此時最強悍的將軍常遇春暴斃,對朱元璋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更重要的是常遇春是個非常單純的人,是一個純粹的將領,對朱元璋是絕對的忠誠,從不涉及朝政,按照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而已,這樣能打不結黨,能衝不理政治的將軍是非常難得的,再者,朱元璋在開國初期需要有這樣的英雄人物形象來鼓舞和穩定士氣。

我們結合朱元璋後期大肆殘殺開國功臣來看,如果常遇春不那麼早死,估計未來的下場和李文忠,付友德,李善長差不多的,君不見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不也剝皮實草了嗎?常遇春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的厚待,那是因為他死得早。


沉墨I方之城


常遇春雄姿

常遇春有三忠:忠勇、忠心、忠厚。

朱元璋自小當和尚化緣,流浪江湖,見過人生百態,各種人性奸詐,最在乎人性的忠厚和忠心。

建立大明天下後,火燒慶功樓,殺李善長、藍玉、胡惟庸等功臣,就說明他本身就是一個多疑、機詐之人。

常遇春一生為他南征北戰,特別是他在鄱陽湖大戰他一生的勁敵陳友諒時,自己的船擱淺遇險,常遇春不顧危險以自己的船撞擊他的船助他脫險很是讓他感動。常遇春死在軍中的時候,大明初立,百廢待興,他還需要常遇春為他的江山穩固掃蕩殘敵,常遇春卻英年早逝,意外身亡,不由朱元璋不惋惜。

火燒慶功樓

那個時候的朱元璋初登大寶,還沒有開始清理功臣,也還沒有那麼多疑忌之心,他對常遇春的兄弟感情應該是真實的。常遇春逝世後他還為常遇春寫了一首詩:“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足見他對常遇春的哀思之切。

後來還專門叫畫師給常遇春畫了穿龍袍的像,那麼假如常遇春不死,朱元璋真的捨得與常遇春共富貴?

朱元璋把常遇春老婆大卸八塊,請常遇春吃悍婦肉

那是不可能的,對於一個死人給他多高的殊榮都不為過,他既不會驕傲、更不會有非分之想,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做給活人看:你們看我老朱是一個多麼重情重義的人?都給我拼死的幹,像常遇春同志一樣,忠心耿耿、奮不顧身、指哪打哪,我連龍袍都給他分享。你們要幹好了,跟他一樣。

不得不說,老朱不但是厚黑高手,更是畫餅大師,現代成功學不請他當教練,真是可惜了。


謝金澎


當年朱元璋打天下憑藉的可不是一己之力,而是手底下有幾個能幹的人才,這才讓朱元璋最後統一了江山,奠定了明朝,在朱元璋最為勇猛的應該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外號又叫常十萬,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猛將,朱元璋對常遇春非常賞識,也非常信任,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甚至還讓畫師為常遇春繪製了一張常遇春穿著龍袍的全身像,龍袍對於歷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對自己的皇位可以說是保護的非常好,只要有人覬覦皇位,立馬就將這股勢力掐死在萌芽之中,朱元璋能特意為常遇春畫這麼一張畫也足以證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麼密切。其實常遇春能有如此的戰功收穫,是因為他本人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朱元璋起家之前,常遇春還只是一個大山裡的山賊,當時朱元璋遇到他以後,發現此人非常擅長領兵作戰,在當時的朱元璋手下絕對是一名難得的將才,尤其是精兵突擊戰役,常遇春就非常擅長。

當時有許多的勝仗都全仰仗在常遇春的精兵突擊上。在跟隨朱元璋將近40年的時間裡,常遇春為大明朝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尤其是當時為了維護明朝的統治,打擊元朝方面,常遇春、徐達和李文忠三個人聯起手來為朱元璋打下了大好河山,甚至可以直接說當時元朝之所以失敗,絕對與這三個人的英勇神武脫不開關係。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稱帝,但其實當時朱元璋並沒有掌握真正的天下實權,元朝在中國土地範圍內還佔有著相當一部分的地盤,軍事實力也非常強悍,於是朱元璋就派出了常遇春,當時常遇春就和徐達一起將所有殘餘勢力都給消滅了,可以說是為朱元璋解決了心腹大患,當時朱元璋得知這個消息時候,內心真的是無比激動,如果元順帝的這股殘餘勢力不消滅朱元璋即使坐在皇位上都不得安穩,從此以後朱元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成立了明朝,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但是到了洪武二年的時候,常遇春就英勇犧牲了,這對於朱元璋來說,可以說是失去了左膀右臂,當時常遇春在凱旋迴巢的路上,突然之間就暴斃而亡,事情發生的非常突然,當時雖然有人說常玉春可能是患病才暴斃而亡,但是不過年僅40歲,而且常年在戰場上馳騁,所以很多人都對於這個說法並不是很信服。

當時正值夏天,天氣異常悶熱,常遇春在行軍途中突然感覺到十分酷熱,於是就將盔甲給脫了下來,然後迎著風騎馬回城,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感覺身體不是全身疼痛,當時太醫急忙診治,可是也發現不了問題,當夜常遇春安排完後事之後就去世了,朱元璋心痛不已不僅好好厚葬了,他還追封為開平王,常遇春的兒子也追封為開平王,常遇春對於朱元璋絕對是一片赤誠之心,非常忠心,他對於朱元璋來說也只是一個很純粹的將領,毫無反叛之心,對權力也沒有任何渴望,一心一意的只為朱元璋.所以即使給常遇春全天下的兵權朱元璋都不會擔心他會背叛自己。

陳友諒是朱元璋一生之敵,這是人盡皆知的事,當時翻陽湖之戰中常遇春大敗陳友諒,陳友諒的勢力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了一大部分兵力,陳友諒也死於此戰,光因為這一戰,常遇春對於朱元璋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經過群臣商議以後,朱元璋採用了宋太宗厚葬趙普的規模厚葬了常遇春,以常遇春身穿龍袍的全身像隨葬,甚至還為常遇春寫了一首詩,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非常高的殊榮!

當然常遇春的龍袍可不是常見的龍袍,而是以紅色打底,上面畫有龍的圖案,紅色是一品武官的朝服顏色,追究到底也不是逾越。朱元璋這麼做除了祭奠其實還有別的含義,當時朱元璋剛剛坐上了皇位,天下勢力還不穩,所以對於當時的朱元璋來說第一要務就是拉攏人心,常遇春是朱元璋最為青睞的忠臣,朝中皆知,為了激勵將士和文武百官,穩固明朝統治,所以厚待常遇春,為了能夠進一步一統全國,對常遇春這等上次也是在昭告天下,他朱元璋是仁義之君,重情重義!


無筆


於左非常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原因如下: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戰將,在朱元璋的開國勳臣中,戰功僅次於徐達。

《明史》記載,洪武二年,常遇春死於軍中。同年十月,朱元璋親自出面參加常遇春葬禮,其中的儀式,參照宋太宗祭葬趙普的儀式。

常遇春被安葬到鐘山,朱元璋賜給九十件明器,隨之下葬。同時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號為忠武。《皇明異典述》中說,朱元璋追贈常遇春的曾祖、祖父和父親三代為上柱國等,並加諡號。這種待遇歷史上極為罕見,可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重視。

此外,常遇春配享太廟,並在功臣廟中繪製他的畫像。注意,《明史》中所說的繪製畫像,是放在功臣廟中。明朝原本沒有武廟,直到嘉靖年間才增設武廟。

明朝建立之初,各種制度並不完備,朱元璋剛剛登基,天下未定,還需要將士們盡忠效力,所以他對於曾經並肩作戰、一起出生入死的舊將深懷感情。

在這種情況下,常遇春猝死軍中,朱元璋痛惜之餘,有一些出格的表現,既是真情實意,又可以激勵將士,這些都可以理解。

常遇春的畫像擺進功臣廟中,不管朱元璋對他的感情有多深,都不可能給他畫一張身穿龍袍的畫像。那樣會造成很大的混亂,也會給後代的皇帝、大臣造成很大的困擾,朱元璋不會犯這種錯誤。

此外,朱元璋晚年時,頻興大獄,大力整肅勳舊,就算當初有過這種畫像,這一階段也會毀掉,別人更不敢保留或者妄造。


於左


問題所說的就是如下這幅常遇春全身畫像:

常遇春的後裔、著名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專家常任俠教授曾經如是說:

常任俠教授把這幅畫像中常遇春所穿的服飾稱為“金繡蟠龍紅袍”,就目力所及,這件紅袍上也確實有龍,民間因而有朱元璋親自脫下龍袍讓常遇春穿著下葬,並做此畫的傳說。

龍袍一般特指皇帝的朝服,明朝皇帝龍袍繡有十二條五爪金龍,俗稱“十二團龍”。而郡王以上爵位者也能身著繡有龍的袍服,不過他們袍服上龍的圖案與皇帝龍袍嚴格區分,龍只有四爪,所以被稱為蟒袍。

常遇春的這幅畫像上的袍服能夠很明顯地看到是五爪金龍,所以應該不是蟒袍,據猜測,這是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因此特令宮廷畫師為其繪製身穿龍袍的,這是朱元璋情緒激動之下的決定,當然應該也有籠絡功臣戰將的理性考量。

至於宮廷畫家沒敢使用黃色而是使用規定屬於一至四品官員的緋色(大紅)的這個說法也是不成立的,因為明朝的龍袍本身就有紅色的。


談古論金


朱元璋如此厚待常遇春,總的來說還是因為常遇春功勞太大。朱元璋的大半江山都是常遇春,徐達打下來的,這種功勞賞無可賞,只能在死後多加哀榮。而給常遇春以天子龍袍加上代表一品武官的緋色,再配享太廟,功臣廟,自己被封王,長子封國公,可以說此等殊榮是臣子的頂級待遇了。

常遇春是真正習武出身的人,,在明史中說他“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在投奔朱元璋後,常稱自己能將十萬眾,可橫行天下。常遇春雖然兵書讀的少,但是用兵方略可以說是得了兵法的精髓。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而常遇春帶兵打仗,奇謀迭出,各種奇思妙想,攻城器械層出不窮,甚至還用上了地道戰,而在對付陳友諒的水軍時,還無師自通的使用小船能夠快攻快打,快閃騰挪的優勢,一邊襲擾陳友諒的大船,一邊組織火攻。可以說有點游擊戰的味道了。



常遇春在多次戰爭中,無一戰敗,和徐達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可以說確實是朱元璋所倚重的關鍵人物。明史中說“是時稱名將,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為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可見,常遇春當時已經名揚天下了。常遇春一生所有大小戰爭中,影響最大,對朱元璋的明朝建立至關重要的則是三場大戰:即消滅張士誠,大敗陳友諒,滅元大都北平,上都開平(這也是常遇春被封為開平王的原因)。

常遇春立下如此潑天大功,所以在其暴病死於軍中時,朱元璋“聞之,大震悼,親出奠”,還將其以親王禮厚葬。這也無愧於常遇春一生為朱明衝鋒陷陣了。




我知道有人肯定覺得,還是因為朱元璋看在常遇春死的早的情況下,才不吝賞賜。雖然老朱確實很腹黑,在後期的時候大殺功臣,殘酷到極點。但是我相信在洪武早期,老朱還不是一個那樣的人,彼時天下不穩,太子朱標也尚在,老朱應該沒有理由排斥這樣一位常勝將軍。所以主要原因我還是認為因為常遇春的功勞。


夜月下鳴蟬


問題分析: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在常遇春死後令宮廷畫師繪製他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兩大方面介紹一下:

  • 一、常遇春是誰?

  • 二、朱元璋為什麼會這麼做?

回答:

常遇春是誰?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在元末群雄爭亂中,朱元璋能夠勝出,除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客觀上加速自己的滅亡之外,還因為其手下有一幫有能力有見識有眼光的文臣武將對他的輔佐,其中最知名的文臣有李善長、劉伯溫、朱升,武將有徐達、常遇春,也是強有力的文武相合,才讓朱元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在這五個人中,其他人都是遭了朱元璋的毒手,只有常遇春的命最好,他死後甚至還獲得了一項殊榮,那就是朱元璋命令宮廷畫師為他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在封建統治等級如此森嚴的的情況下,生性猜疑的朱元璋這麼做實屬難得。

解析:朱元璋為什麼會這麼做?

常遇春能獲得此項殊榮,這無異於是朱元璋對常遇春的高度肯定。根據我的理解,給大家分析一下我的五點看法:

一、常遇春的赫赫戰功。根《明史常遇春傳》記載:“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常遇春一生遭遇大小戰爭無數,特別是在明王朝關鍵性的大戰中都親身經歷,身先士卒,逢戰必勝,未嘗敗北,為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這樣的功臣、朱元璋自然是情懷很深。

二、常遇春對朱元璋絕對忠誠。常遇春人品超讚,在長期的征戰中,對朱元璋絕對忠誠,可謂是重臣遇到明君的典範。朱元璋指哪打哪,絕對服從,忠心耿耿。據說朱元璋聽到常遇春暴斃的消息,“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根據朱元璋對大臣的禮節,這樣的行為實屬超常對待。

三、常遇春的低調做人。雖然戰功赫赫,但是常遇春一向是低調做人,從不爭功,即使和徐達一起作戰,也能夠認真聽從徐達的調遣,從不爭權、戀權。這一點古比衛青、郭子儀,當時比湯和,很得猜忌多疑的朱元璋欣賞。

四、去世的時機微妙。常遇春是在攻佔元大都後回京的路上去世的,本來攻佔元大都就是一件居功至偉的事情,又恰逢大功臣在班師回朝的路上去世。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此時此刻去世,恰恰是最值得別人憐憫的。

五、常遇春去世早,沒有對朱元璋產生實質性威脅。朱元璋即位後,為了鞏固大明的統治,不惜一切弒殺功臣,特別是對他威脅大的名臣將相,幾乎沒有躲得過的。常遇春死的早,沒有對朱元璋產生任何威脅。朱元璋給常遇春這麼大的禮遇,也是對其他大臣的一種言外警告。

結論: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在常遇春死後令宮廷畫師繪製他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從我分析出的上面五點,我們清晰的可以看出,這不是朱元璋的慈悲大發,只是多種原因綜合交織的結果,如果常遇春能夠長壽一些,也逃不出朱元璋的厄運的。


你喜歡的那些事


根本原因是感念常遇春的功勞。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自開平府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縣龍關鎮西),得暴病卒于軍中,年僅40歲。朱元璋聞訊驚倒於龍椅上,對於遇春之死極為悲慟,並怕遇春之妻藍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馬皇后就趕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藍氏好言安慰。同時,朱元璋賜遇玉春葬鐘山之下,親自去致禮,並且命令大將軍徐達回京參加會葬。

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朱元璋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

要知道,古至明代,諡忠武的,只有唐朝的尉遲恭、宋朝的岳飛。常遇春是第三個。朱元璋還賦詩一首,表露其對常遇春逝世的極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

此後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為遇春公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自此開平王常遇春便永遠長眠於鐘山之下,永遠的休息了。

後世將常遇春評為“冷兵器時代十大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