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宋安之


常遇春是元末红巾军的优秀的将领,也是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一生为将,从未战败,他曾经说过可以以10万大军横行天下,所以有“常十万”之称,他因为一生不败,也被称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虽然出生在贫苦家庭,面目奇伟,力大无比,勇猛过人。在公元1355年,曹玉春就跟随朱元璋,转战南方各地,建立战功。公元1360年,曹玉春与徐达在池州六泉口大败陈友谅。陈友谅仓皇败逃,不敢再犯,朱元璋夸赞常遇春“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公元1364年,朱元璋被恢复元气的陈友谅围困潘阳湖。常遇春奋勇当先,临危不惧,不仅救出了朱元璋,而且全歼60万陈友谅大军。公元1368年,常遇春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共25万人,功勋卓著,被封为鄂国公。公元1369年,常遇春,率军北征,攻克元朝大都,但是常遇春,却在此次回师途中暴病而亡。

朱元璋看到常遇春,一生戎马,建功无数最后倒下的身躯,不尽感慨万千,将自己的龙袍披在了常遇春身上,悼念常遇春,并命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作画。朱元璋除了纪念常遇春以外当然有自己的帝王之心,一方面是为了笼络人心,另一方面是刚刚建国,为了激励将士,稳固统治,进一步一统全国。




红雨说历史


主要是常遇春有大功于明朝,而且别看常遇春是位猛将,其实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还救过老朱的命,关于常遇春的功绩不细说了。

(常遇春画像)

说说这件“龙袍”吧,“龙袍”是绯底,明朝的高级文武官员,都是绯色官服。所以,也不能算是“天子龙袍”。

明朝开始有赏赐有功之臣的“蟒袍”,可能就是因为朱元璋对常遇春的特别恩赐而发展来的,之前的朝代却无此先例。到了清朝,叫“吉服”。

“蟒袍”上其实和龙袍上的龙一样,但是为了区别龙袍的“五爪金龙”,“蟒袍”上的“龙”少一爪,为四爪,所以称之为“蟒”。

(蟒袍)

但是,常遇春画像确实是“五爪金龙”,应该是朱元璋确实对常遇春去世十分悲痛所至。于是,他和礼官商量用宋太祖对韩王的礼仪来祭奠常遇春,并用龙袍覆盖遗体。到了画师画像,自然不可能真画黄色,五爪金龙的“天子龙袍”,于是衣服底色自然是一品武官该有的绯色。

(飞鱼服)

既然朱元璋开了先河,估计后世皇帝也想继承关于赏赐有功的大臣这一方式,又觉得“真龙天子”放在大臣服饰里,有欠妥之处。于是就有了“蟒衣”,“飞鱼服”,“斗牛服”这样有“龙”的服饰。


(斗牛服)


当然,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有不当处,请海涵。欢迎大家的补充,点赞,关注,评论。。。


大飞熊骑士


常遇春死后倍享尊崇,这和他的战功是分不开的,至于太祖皇帝朱元璋令宫廷画师绘制常遇春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这有一定的原因。

常遇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名将,在冷兵器时代,常遇春的精兵突击和长途奔袭能力算是最强的。他从一个山贼到大明的开国大将,短短40年时间,为大明的开国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对元朝的打击上,整个元朝军事力量的灭亡基本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三人消灭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在南京登基称帝,徐达,常遇春就北上讨伐元顺帝的残余势力,事实上此时的中国有相当部分的领地还是在元朝手中的,徐达、常遇春一直向北追讨元顺帝,打击元军主力王保保,顺利的平定山西,夺取了元大都,建立了北平府。

洪武二年,徐达,常遇春班师回京期间,常遇春暴毙于柳河川(今河北境内),时年40岁,朱元璋大为悲痛,甚至从龙椅上跌倒下来,后把常遇春厚葬于南京钟山,并封为“开平王”。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回到题目,为什么朱元璋要如此规格的对待常遇春呢,比常遇春建功更大的徐达都没有得到如此的待遇,这和朱元璋的性格和当时的时局有关系的。当时对大明来说,虽然开朝建国了,但还没有达到统一全国的局面,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依然在元顺帝手上,元朝的实力还没有被绝对的消灭完,而此时最强悍的将军常遇春暴毙,对朱元璋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常遇春是个非常单纯的人,是一个纯粹的将领,对朱元璋是绝对的忠诚,从不涉及朝政,按照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而已,这样能打不结党,能冲不理政治的将军是非常难得的,再者,朱元璋在开国初期需要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来鼓舞和稳定士气。

我们结合朱元璋后期大肆残杀开国功臣来看,如果常遇春不那么早死,估计未来的下场和李文忠,付友德,李善长差不多的,君不见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不也剥皮实草了吗?常遇春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的厚待,那是因为他死得早。


沉墨I方之城


常遇春雄姿

常遇春有三忠:忠勇、忠心、忠厚。

朱元璋自小当和尚化缘,流浪江湖,见过人生百态,各种人性奸诈,最在乎人性的忠厚和忠心。

建立大明天下后,火烧庆功楼,杀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功臣,就说明他本身就是一个多疑、机诈之人。

常遇春一生为他南征北战,特别是他在鄱阳湖大战他一生的劲敌陈友谅时,自己的船搁浅遇险,常遇春不顾危险以自己的船撞击他的船助他脱险很是让他感动。常遇春死在军中的时候,大明初立,百废待兴,他还需要常遇春为他的江山稳固扫荡残敌,常遇春却英年早逝,意外身亡,不由朱元璋不惋惜。

火烧庆功楼

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初登大宝,还没有开始清理功臣,也还没有那么多疑忌之心,他对常遇春的兄弟感情应该是真实的。常遇春逝世后他还为常遇春写了一首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足见他对常遇春的哀思之切。

后来还专门叫画师给常遇春画了穿龙袍的像,那么假如常遇春不死,朱元璋真的舍得与常遇春共富贵?

朱元璋把常遇春老婆大卸八块,请常遇春吃悍妇肉

那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死人给他多高的殊荣都不为过,他既不会骄傲、更不会有非分之想,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做给活人看:你们看我老朱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的人?都给我拼死的干,像常遇春同志一样,忠心耿耿、奋不顾身、指哪打哪,我连龙袍都给他分享。你们要干好了,跟他一样。

不得不说,老朱不但是厚黑高手,更是画饼大师,现代成功学不请他当教练,真是可惜了。


谢金澎


当年朱元璋打天下凭借的可不是一己之力,而是手底下有几个能干的人才,这才让朱元璋最后统一了江山,奠定了明朝,在朱元璋最为勇猛的应该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外号又叫常十万,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猛将,朱元璋对常遇春非常赏识,也非常信任,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后,甚至还让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一张常遇春穿着龙袍的全身像,龙袍对于历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对自己的皇位可以说是保护的非常好,只要有人觊觎皇位,立马就将这股势力掐死在萌芽之中,朱元璋能特意为常遇春画这么一张画也足以证明两个人的关系有多么密切。其实常遇春能有如此的战功收获,是因为他本人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朱元璋起家之前,常遇春还只是一个大山里的山贼,当时朱元璋遇到他以后,发现此人非常擅长领兵作战,在当时的朱元璋手下绝对是一名难得的将才,尤其是精兵突击战役,常遇春就非常擅长。

当时有许多的胜仗都全仰仗在常遇春的精兵突击上。在跟随朱元璋将近40年的时间里,常遇春为大明朝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尤其是当时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打击元朝方面,常遇春、徐达和李文忠三个人联起手来为朱元璋打下了大好河山,甚至可以直接说当时元朝之所以失败,绝对与这三个人的英勇神武脱不开关系。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称帝,但其实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天下实权,元朝在中国土地范围内还占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地盘,军事实力也非常强悍,于是朱元璋就派出了常遇春,当时常遇春就和徐达一起将所有残余势力都给消灭了,可以说是为朱元璋解决了心腹大患,当时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时候,内心真的是无比激动,如果元顺帝的这股残余势力不消灭朱元璋即使坐在皇位上都不得安稳,从此以后朱元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立了明朝,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但是到了洪武二年的时候,常遇春就英勇牺牲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可以说是失去了左膀右臂,当时常遇春在凯旋回巢的路上,突然之间就暴毙而亡,事情发生的非常突然,当时虽然有人说常玉春可能是患病才暴毙而亡,但是不过年仅40岁,而且常年在战场上驰骋,所以很多人都对于这个说法并不是很信服。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异常闷热,常遇春在行军途中突然感觉到十分酷热,于是就将盔甲给脱了下来,然后迎着风骑马回城,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感觉身体不是全身疼痛,当时太医急忙诊治,可是也发现不了问题,当夜常遇春安排完后事之后就去世了,朱元璋心痛不已不仅好好厚葬了,他还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儿子也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对于朱元璋绝对是一片赤诚之心,非常忠心,他对于朱元璋来说也只是一个很纯粹的将领,毫无反叛之心,对权力也没有任何渴望,一心一意的只为朱元璋.所以即使给常遇春全天下的兵权朱元璋都不会担心他会背叛自己。

陈友谅是朱元璋一生之敌,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当时翻阳湖之战中常遇春大败陈友谅,陈友谅的势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了一大部分兵力,陈友谅也死于此战,光因为这一战,常遇春对于朱元璋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经过群臣商议以后,朱元璋采用了宋太宗厚葬赵普的规模厚葬了常遇春,以常遇春身穿龙袍的全身像随葬,甚至还为常遇春写了一首诗,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非常高的殊荣!

当然常遇春的龙袍可不是常见的龙袍,而是以红色打底,上面画有龙的图案,红色是一品武官的朝服颜色,追究到底也不是逾越。朱元璋这么做除了祭奠其实还有别的含义,当时朱元璋刚刚坐上了皇位,天下势力还不稳,所以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第一要务就是拉拢人心,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青睐的忠臣,朝中皆知,为了激励将士和文武百官,稳固明朝统治,所以厚待常遇春,为了能够进一步一统全国,对常遇春这等上次也是在昭告天下,他朱元璋是仁义之君,重情重义!


无笔


于左非常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原因如下: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战将,在朱元璋的开国勋臣中,战功仅次于徐达。

《明史》记载,洪武二年,常遇春死于军中。同年十月,朱元璋亲自出面参加常遇春葬礼,其中的仪式,参照宋太宗祭葬赵普的仪式。

常遇春被安葬到钟山,朱元璋赐给九十件明器,随之下葬。同时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为忠武。《皇明异典述》中说,朱元璋追赠常遇春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为上柱国等,并加谥号。这种待遇历史上极为罕见,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重视。

此外,常遇春配享太庙,并在功臣庙中绘制他的画像。注意,《明史》中所说的绘制画像,是放在功臣庙中。明朝原本没有武庙,直到嘉靖年间才增设武庙。

明朝建立之初,各种制度并不完备,朱元璋刚刚登基,天下未定,还需要将士们尽忠效力,所以他对于曾经并肩作战、一起出生入死的旧将深怀感情。

在这种情况下,常遇春猝死军中,朱元璋痛惜之余,有一些出格的表现,既是真情实意,又可以激励将士,这些都可以理解。

常遇春的画像摆进功臣庙中,不管朱元璋对他的感情有多深,都不可能给他画一张身穿龙袍的画像。那样会造成很大的混乱,也会给后代的皇帝、大臣造成很大的困扰,朱元璋不会犯这种错误。

此外,朱元璋晚年时,频兴大狱,大力整肃勋旧,就算当初有过这种画像,这一阶段也会毁掉,别人更不敢保留或者妄造。


于左


问题所说的就是如下这幅常遇春全身画像:

常遇春的后裔、著名考古学家与艺术史专家常任侠教授曾经如是说:

常任侠教授把这幅画像中常遇春所穿的服饰称为“金绣蟠龙红袍”,就目力所及,这件红袍上也确实有龙,民间因而有朱元璋亲自脱下龙袍让常遇春穿着下葬,并做此画的传说。

龙袍一般特指皇帝的朝服,明朝皇帝龙袍绣有十二条五爪金龙,俗称“十二团龙”。而郡王以上爵位者也能身着绣有龙的袍服,不过他们袍服上龙的图案与皇帝龙袍严格区分,龙只有四爪,所以被称为蟒袍。

常遇春的这幅画像上的袍服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是五爪金龙,所以应该不是蟒袍,据猜测,这是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因此特令宫廷画师为其绘制身穿龙袍的,这是朱元璋情绪激动之下的决定,当然应该也有笼络功臣战将的理性考量。

至于宫廷画家没敢使用黄色而是使用规定属于一至四品官员的绯色(大红)的这个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明朝的龙袍本身就有红色的。


谈古论金


朱元璋如此厚待常遇春,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常遇春功劳太大。朱元璋的大半江山都是常遇春,徐达打下来的,这种功劳赏无可赏,只能在死后多加哀荣。而给常遇春以天子龙袍加上代表一品武官的绯色,再配享太庙,功臣庙,自己被封王,长子封国公,可以说此等殊荣是臣子的顶级待遇了。

常遇春是真正习武出身的人,,在明史中说他“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在投奔朱元璋后,常称自己能将十万众,可横行天下。常遇春虽然兵书读的少,但是用兵方略可以说是得了兵法的精髓。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而常遇春带兵打仗,奇谋迭出,各种奇思妙想,攻城器械层出不穷,甚至还用上了地道战,而在对付陈友谅的水军时,还无师自通的使用小船能够快攻快打,快闪腾挪的优势,一边袭扰陈友谅的大船,一边组织火攻。可以说有点游击战的味道了。



常遇春在多次战争中,无一战败,和徐达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可以说确实是朱元璋所倚重的关键人物。明史中说“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为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可见,常遇春当时已经名扬天下了。常遇春一生所有大小战争中,影响最大,对朱元璋的明朝建立至关重要的则是三场大战:即消灭张士诚,大败陈友谅,灭元大都北平,上都开平(这也是常遇春被封为开平王的原因)。

常遇春立下如此泼天大功,所以在其暴病死于军中时,朱元璋“闻之,大震悼,亲出奠”,还将其以亲王礼厚葬。这也无愧于常遇春一生为朱明冲锋陷阵了。




我知道有人肯定觉得,还是因为朱元璋看在常遇春死的早的情况下,才不吝赏赐。虽然老朱确实很腹黑,在后期的时候大杀功臣,残酷到极点。但是我相信在洪武早期,老朱还不是一个那样的人,彼时天下不稳,太子朱标也尚在,老朱应该没有理由排斥这样一位常胜将军。所以主要原因我还是认为因为常遇春的功劳。


夜月下鸣蝉


问题分析: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两大方面介绍一下:

  • 一、常遇春是谁?

  • 二、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做?

回答:

常遇春是谁?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在元末群雄争乱中,朱元璋能够胜出,除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客观上加速自己的灭亡之外,还因为其手下有一帮有能力有见识有眼光的文臣武将对他的辅佐,其中最知名的文臣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武将有徐达、常遇春,也是强有力的文武相合,才让朱元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在这五个人中,其他人都是遭了朱元璋的毒手,只有常遇春的命最好,他死后甚至还获得了一项殊荣,那就是朱元璋命令宫廷画师为他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在封建统治等级如此森严的的情况下,生性猜疑的朱元璋这么做实属难得。

解析: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做?

常遇春能获得此项殊荣,这无异于是朱元璋对常遇春的高度肯定。根据我的理解,给大家分析一下我的五点看法:

一、常遇春的赫赫战功。根《明史常遇春传》记载:“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常遇春一生遭遇大小战争无数,特别是在明王朝关键性的大战中都亲身经历,身先士卒,逢战必胜,未尝败北,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这样的功臣、朱元璋自然是情怀很深。

二、常遇春对朱元璋绝对忠诚。常遇春人品超赞,在长期的征战中,对朱元璋绝对忠诚,可谓是重臣遇到明君的典范。朱元璋指哪打哪,绝对服从,忠心耿耿。据说朱元璋听到常遇春暴毙的消息,“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根据朱元璋对大臣的礼节,这样的行为实属超常对待。

三、常遇春的低调做人。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常遇春一向是低调做人,从不争功,即使和徐达一起作战,也能够认真听从徐达的调遣,从不争权、恋权。这一点古比卫青、郭子仪,当时比汤和,很得猜忌多疑的朱元璋欣赏。

四、去世的时机微妙。常遇春是在攻占元大都后回京的路上去世的,本来攻占元大都就是一件居功至伟的事情,又恰逢大功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去世。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时此刻去世,恰恰是最值得别人怜悯的。

五、常遇春去世早,没有对朱元璋产生实质性威胁。朱元璋即位后,为了巩固大明的统治,不惜一切弑杀功臣,特别是对他威胁大的名臣将相,几乎没有躲得过的。常遇春死的早,没有对朱元璋产生任何威胁。朱元璋给常遇春这么大的礼遇,也是对其他大臣的一种言外警告。

结论: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在常遇春死后令宫廷画师绘制他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从我分析出的上面五点,我们清晰的可以看出,这不是朱元璋的慈悲大发,只是多种原因综合交织的结果,如果常遇春能够长寿一些,也逃不出朱元璋的厄运的。


你喜欢的那些事


根本原因是感念常遇春的功劳。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府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县龙关镇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40岁。朱元璋闻讯惊倒于龙椅上,对于遇春之死极为悲恸,并怕遇春之妻蓝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马皇后就赶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蓝氏好言安慰。同时,朱元璋赐遇玉春葬钟山之下,亲自去致礼,并且命令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

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

要知道,古至明代,谥忠武的,只有唐朝的尉迟恭、宋朝的岳飞。常遇春是第三个。朱元璋还赋诗一首,表露其对常遇春逝世的极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此后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遇春公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自此开平王常遇春便永远长眠于钟山之下,永远的休息了。

后世将常遇春评为“冷兵器时代十大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