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呢?

鄺小希


太平軍是農民軍,八國聯軍是現代軍隊,之間有明顯的代際差別。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顛覆大家以往是印象的是,清朝打不過八國聯軍不是因為武器裝備的問題,其實較於兩次鴉片戰爭,這時清軍武器裝備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特別是三十多年洋務運動的發展,和對外引進和仿製,世界知名的武器毛瑟、克虜伯等先進武器都能在中國軍隊中找到。

大致來看,戰時的清軍武器裝備與聯軍相差不是很大,有的已經甚至超過了聯軍。

例如有一份軍事報告顯示,在天津繳獲的清軍武器中,曼裡徹式卡賓槍的類型比在華作戰的奧匈帝國的卡賓槍更為新式,克虜伯炮比德國軍隊在華裝備的都更為先進。

因此武器因素不是導致清軍戰敗的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我總結一下幾點:

晚清國家常備軍體系崩潰,儘管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整編新式陸軍,裁撤八旗綠營。

但效果極為有限,八旗和綠營,因為是滿清根本,所以儘管徒耗軍餉,成為政府的負擔,也不能大量裁撤。某些時候甚至人數還增加,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崛起的勇營,雖然戰鬥力強,但屬於國家編制體制之外。

所以清政府將由防軍改為國家的常備軍。在甲午戰爭陸上的較量中,湘淮軍紛紛敗北,國家常備軍體系遭受重大打擊。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政府大量招募新兵,但素質極為堪憂,軍紀不整,或遊手好閒,或煙癮極大,或素為盜賊,並不知道槍械如何使用,這些新兵根本無法與聯軍進行較量,即使裝備相當,又如何?

晚清軍官缺乏現代理論知識,清軍的軍官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武舉,主要考弓馬技勇以及策論武經等,一種是士人型軍官,這是由一批具有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儒家知識分子組成,例如曾國藩、李鴻章等。

但是他們畢竟所受的軍事知識教育有限,所獲取的近代化戰爭的經驗來源於自己閱讀兵書和實戰總結,對付農民軍還可以,對付聯軍就不足了。清政府缺乏抵抗到底的決心,企圖戰促和,兵勝於朝廷,戰爭的結果和政治的進程密切相關,對外宣戰。

清政府一開始就缺乏一戰到底的決心,面對義和團的發展,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塗炭,因而只能利用之,徐圖挽救。

朝廷企圖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當形式不利時,則出賣之,命令兩廣總督李鴻章趕赴北京,用其威望向聯軍乞和。

朝廷下罪己詔,降旨懲辦義和團,兩宮答應列強全部條件希望得到聯軍諒解,這可真是戰爭的奇觀。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有網友為問: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呢? 首先,八國聯軍不是一直都是2000人,八國聯軍是在不斷增兵的。
到了後期聯軍已經達到了5萬人,其中日軍的第5師團等2萬多人,俄軍1.2萬,英軍1.2萬,法軍3500人,美軍3500人,德軍900人……,而且,在八國聯軍在京津地區發動戰爭的同時,沙俄還有17萬軍隊進入東北。
也就是說當時實際上有22萬聯軍衝進戰場,而清軍當時的主力都雲集在京津和東北地區,兵力情況是,最精銳的武衛軍5萬人都在京津,只有袁世凱部分武衛軍7千人在山東。接受了洋槍訓練的八旗軍1萬包括虎神營,驍騎營等等也在北京。
清軍在京津的主力部隊是6萬人,清軍在東北的洋槍部隊,是大約3萬人。為此清軍調撥東北,克虜伯大炮60門,毛瑟後裝步槍1萬支,林明敦步槍1600支,美國馬槍1千支,六輪左輪手槍500支。另外還有3300支比較老式的前裝洋槍。
按照,清軍自己的實力,已經有10萬洋槍部隊,而且馬克沁重機槍,克虜伯大炮和毛瑟步槍,美國溫徹斯特步槍,也就是美國牛仔的專用步槍。論實力,當時國內任何地方發生起義,都會遭到清軍的碾壓性打擊。
但是要對抗22萬聯軍,清軍的這10萬洋槍部隊的實力,就差的太遠了。日本統計的八國聯軍的傷亡是3300多人,就擊敗了6萬清軍主力。
而在東北戰場,沙俄損失最大的戰鬥是7月26日,清軍慶祺,穆龍阿,富德率領的2000八旗軍襲擊沙俄在哈爾濱的護路軍司令部,殺傷300多俄軍,以及在琿春保衛戰殺傷俄軍200多人。
但是俄軍是17萬人的大軍團,進攻分佈在整個東北各個據點的3萬清軍,很快清軍戰敗,沙俄以2000人傷亡,佔領東北。總體計算,22萬聯軍,以5500多人傷亡,打敗了清軍的9萬主力部隊,如果把這個傷亡比放在抗戰,比如發生的京津的戰鬥。
第29軍極其附屬部隊10萬人對抗,當時日軍1個師團又2個旅團,3萬日軍,擁有三倍人數優勢。日軍被擊斃127人,被擊傷384人。隨後平津失守,武衛軍5萬人對抗5萬八國聯軍,兵力沒有優勢,還能殺死對手3300人。其實,如果看抗戰大部分戰役,很多部隊實際戰鬥力還不如清朝那些武衛軍。

烽火觀察


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點問題的。

首先來說天平天國當時雖然說清朝剿滅的,不過其實其實主要就是湘軍,當時湘軍是曾國藩練起來的,就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的,後來湘軍也是發展到數十萬,不過其實清王朝本身沒有多大的關係,而且太平天國剿滅以後,湘軍也就裁撤了。

再說八國聯軍,當時可不是兩千人啊,直接投入的兵力是接近兩萬人而不是兩千,還有當時在上海準備登錄的還有7000多德軍,當時在東北還有數萬人的沙俄部隊。

再說當時的清王朝為什麼打不贏,其實要說如果全面打的話,這一次的八國聯軍肯定是能夠擋得住的,但是面對後續的問題清王朝就是無法解決的,這個也是為什麼清朝不敢抵抗的原因。可以看到清朝面對外強入侵,基本上都是不敢放開來打,當時也是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因為每打一次輸一次,當時清軍也是士氣低落,而且前兩次的藥片戰爭,後來的甲午戰爭全都失敗了,當時來說清朝還有什麼資本和八國聯軍打。

而且當時得關鍵是沒有人支持清廷,中國的老百姓,知識分子都是想著怎麼讓清王朝滅亡,覆滅。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一些當時很多人還幫助八國聯軍對抗清廷。

當時就是一個北京的清廷去對抗所有的帝國主義,可以看到當時有多少人去勤王呢?駐紮在北京附近的人士氣低落,根本打不贏,袁世凱當時在山東根本沒有北上勤王的意思。

所以說即使清軍能夠抵擋住這兩萬人,但是面對後續帝國主義的進軍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了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因為以慈禧老太后為首的滿清政權的指導思想是寧與友邦,不與家奴。而這也是晚清以滿清為主力的戰鬥力的真實反映。


何謂家奴,即為漢人。而防漢、限漢為滿清一朝貫徹始終的國策,從來也末曾動搖,終其一朝,始終將防內防漢做為重點,寧願將好處送給外國列強甚至小倭寇,也不願便宜了漢族等族,其險惡用心可見一斑。

而晚清以慈禧老太后為首的滿清政權更是把這一政策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不得不說,慈禧老太后搞宮鬥,政治上的勾心鬥角確有一手,不然也不可能把持晚清政權幾十年而始終不倒。



但境界和層次的侷限性,使得她從沒認識到列強給國家、民族帶來多大的危害,她關心的只是如何讓自己在權力的巔峰屹立不倒,至於什麼民族大義,她大概是不放在心上了。


而到了晚清,遊牧民族自身的侷限性已暴露無遺,晚清戰鬥力早因其腐敗統治消磨殆盡,不再復當年之勇。儘管他們巔峰時期也不怎麼樣,明朝的滅亡更大程度上來講亡於財政危機及內耗。至低層面來講,明朝在對外上從未吃過敗仗,不管是盛世還是沒落。


太平天國的滅亡一來自於農民起義侷限性,死於自已,還沒完全成功就已開始內亂,著急忙著享受;二來亂世出英雄,死於不世人傑曾國藩及其麾下的湘軍。大概和清軍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早期太平天國橫掃南方,清軍望風披蘼,不堪一擊,其戰鬥力可見一斑。


慈禧老太后對太平天國用的手段只不過是以漢制漢的政治手腕而已,她的希望大概最好是兩敗俱傷,自己大可坐收漁利了。最低限度,也可消耗太平軍實力。


對曾國藩的湘軍,她從來也沒放鬆警惕。在曾國藩最終攻克太平天國,立即被卸磨殺驢,交出兵權,解散湘軍了。


所謂功高蓋主,自古皆然。但滿清於曾國藩更多了一層防範漢人的意味,在他們骨子裡,始終也沒有華夏民族的認同感,始終出於一種自卑和心虛的狀態,始終在消除華夏民族的自信心,打擊民族認同感。


而晚清的黑暗和腐朽統治,加上兩百年的作威作福、奢侈享樂,軍備松馳,早已把自己祖宗的那點血勇和善戰丟得一乾二淨了。長期的閉關鎖國,將自己隔絕於世界發展之外,使其戰鬥理念和見識都落後了幾個世紀,甚至落後晚明的理念。


而不管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進攻的都是北京、天津這些滿清八旗子弟兵為主力的清軍的大本營。無一例外,都以滿清八旗子弟為主力的清朝慘敗收場,可怕的是最後被打得基本的骨氣都沒有了,成了十足的列強家奴,苟延殘喘如喪家之犬。


而這,只不過是滿清戰力的真實體現,毫不誇張地說,遠遠非以湘軍為主力的曾國藩的對手,更不用說是步入近現代化的熱兵器的列強對手了。


晚清戰力之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無論從其民族侷限性的宏觀來講,還是從其始終實行民族壓制、排斥其他民族的微觀來講,後期都是無可避免的,只不過時間長短而已。


而晚清腐朽對近代中國造成的影響之惡劣與深遠,實在沒有一個朝代能比得上了。


晚清,承載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將作為中國近代長期落後於世界的罪魅禍首永久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


朝聞歷史


先更正一下,八國聯軍的這個人數縮了水,少個零,應該是20000多人。

滿清早期的軍隊是八旗子弟組成的八旗兵,訓練有素、善騎善射、驍勇善戰。自從入主中原平定了外患、剿滅了內亂,社會逐漸穩定下來後,這些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八旗子弟兵驕傲自大起來,再加上滿清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大清國的上層建築普遍自大的認為自己的軍隊已經天下無敵了,所以軍隊開始鬆懈,訓練廢弛,八旗兵開始玩鳥、鬥蛐蛐,逐漸喪失了鬥志。



到了鴉片戰爭,列強的槍炮把還處在冷兵器大兵團衝鋒陷陣的八旗兵打的落花流水,在向列強“賠付”了鉅額白花花的銀兩後,大清國的統治階層決心“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軍事,購買西方的槍炮等軍備,發展新式火器軍隊,洋務運動開始沒幾年就遇上太平天國運動,此時的清朝八旗兵由於軍事長期廢弛,軍隊已經幾乎沒有戰鬥力了,大清國還是依靠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才逐漸平息了暴動。

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發展起來的新式陸軍及海軍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因裝備落後和指揮混亂而慘敗,海軍全軍覆沒。



沒過幾年的1900年,裝備精良的八國聯軍侵華,此時大清國的軍隊已腐朽不堪,能作戰的軍隊甚少,在裝備精良、指揮靈敏、步炮協同、訓練有素的八國聯軍面前一敗塗地,至北京被攻破,人民慘遭屠戮。

痛定思痛,思想落後、統治腐敗、軍隊腐朽、缺乏高等軍事指揮人才、指揮混亂,是晚清軍隊敗於八國聯軍的直接因素。

雖說晚清軍隊此時也裝備了近代先進的武器,但戰術思想落後,還處在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理念的軍隊怎能打仗;雖說清廷也培養了不少的軍事人才,但掌握高級指揮權的無幾,軍隊的指揮權在迂腐且不懂軍事的官僚手中,這樣的軍隊豈能打勝仗;雖說也有像袁世凱等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的幾支新式軍隊,但此時這些將領也不願意再為滿清這棵腐朽不堪、已經枯死的樹做無謂的犧牲,滿清王朝此時的氣數已盡!


野釣魚倌


首先,提問者之所言八國聯軍2000人是錯誤的。當時八國聯軍的總兵力實際是50255人,守衛北京城的中國軍隊,大約是八萬人。為什麼晚清的軍隊能打敗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卻打不過幾萬人的八國聯軍?

首次,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地理因素。中國雖然是個大國,雖然有著廣闊的土地,但是中國又是一個沿海之國。外軍只要沿著水路北上,真接就可以打到北京的門戶~天津。只要佔領了天津,就可以直接威脅北京,歷史上兩次鴉片戰爭,外軍都是這樣打的,這也是兩次鴉片戰爭,和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失敗的原因之一。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當時進攻北京的聯軍是五萬餘人,守衛京城的清軍大約是八萬人。從雙方的兵力來看,清軍的兵力多少略多於聯軍的兵力,但是,由於清軍武器的相對落後,雖然守衛京城的京營八旗,也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我的兩個曾祖,都是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戰鬥中陣亡的。我祖輩京營八旗火器營的,當時火器營陣守地安門。至於太平天國,為什麼最後能被平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太平軍不得民心,即使清朝滅不了它,其也不會長久。


沙裡金6419703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八國聯不是2000人,而是3萬多人,最後增加到5萬

其中日本就出動了2萬人,其他軍隊出兵1萬多人。

而在平津一線的清軍,約七八萬人。

就兵力來說,滿清沒有絕對優勢。

第二,太平天國不過是農民軍

即便最為西洋化的李秀成軍,也不過是花錢購買了部分洋槍和洋炮而已,完全不可能和洋人正規軍相比。

在數量不是相差極大的情況下,李秀成的太平軍(最驍勇善戰的),往往被華爾、戈登的洋槍隊和常勝軍擊潰。

而洋槍隊也好、常勝軍也罷,不過是模仿洋人正規軍的低劣山寨而已。

可見,太平軍的戰鬥力,和洋人正規軍還是有巨大的差異。

實際上,即便太平軍精銳大軍,火器裝備率也不過一半,其餘仍然需要手持大刀長矛作戰。

這些手持冷兵器的太平軍,如果遇到洋人正規軍,根本就沒有作用,完全是刷戰績的。

第三,太平天國的實力,無法和列強相比。

太平天國衝擊量,不過是戰局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各一部而已。

太平軍的地盤,基本都處於和清軍的來回交戰中。

這種地盤,無法提供穩定的稅收和糧食,以此為生的軍隊自然戰鬥力不強。

但列強的軍隊不同,一切後勤物資尤其是武器裝備,都是相當充足的。

八國聯軍奉行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甚至最初西摩爾那隻2000多人的部隊,其實就是為八國聯軍打通後勤線的。

況且,列強都背靠強大的帝國,絕非太平軍可以相比。

第四,清軍雖打敗太平軍,也不算是新式部隊。

清軍打敗的只是農民軍,介於清軍正規軍和民兵之前的太平軍,勝之不武。

而即便是湘軍或者淮軍,也遠非是什麼西洋部隊。他們只是使用了一些洋槍洋炮(當然還有抬槍劈山炮之類老古董),而訓練、戰術、後勤全部是老一套。

以步炮協同來說,極爛。再說後勤供應,也是很差。

尤其軍官,完全不懂現代化戰術。

清軍當時的所謂一半冷兵器,一半火槍,配合少量大炮的戰術,遇到洋人立即潰不成軍。洋人首先用大量炮兵壓制,擊潰清軍炮兵,然後大量殺傷清軍士兵。

隨後洋人士兵攻擊,清軍已經傷亡逃走不少,剩下的部隊又有一半是冷兵器,無法還擊,最終火力往往是列強十分之一,完全被壓制,自然會敗了。

其實說來說去,清軍打敗太平軍,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同樣道理,八國聯軍打垮老式清軍,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八國聯軍回憶,一路最艱苦的戰鬥,是和滿清的新式陸軍,也就是按照部分洋人模式訓練的部隊。


薩沙


簡單來說吧,清政府末期面對的歷次反侵略戰爭,在大多數時候都體現出了19世紀中、後期海權相對於陸權的絕對優勢,歷次戰爭的失敗逼迫近代中國第一次正面認識海防與海權的重要性,並帶來了籌建北洋海軍這種歷史性的戰略決策

清王朝面對太平天國的戰爭,是一場技術水平停留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戰術則介於拿破崙戰爭到七年戰爭的低水平陸戰。

由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河網縱橫,戰略迴旋餘地又小,太平天國、清朝諸練勇部隊又普遍裝備了威力巨大的線膛步槍與霰彈炮,因此雙方在戰役戰術上都強調“持重慎戰”,發揮防禦優勢,比如,湘軍的戰術條令就規定一日行軍不得超過30裡,每日行軍結束後都必須修建築壘工事,全軍在工事內過夜,一旦遭遇太平軍也往往是結硬寨、掘長壕、布槍炮、打呆仗,步步為營,緩慢推進。戰爭時間的拖長,使得清王朝可以從容調集大批部隊參加到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在後期圍攻天京的戰役中,湘軍已經雲集了大約10萬兵力,淮軍、楚軍等部也有5萬餘部隊,形成了對太平軍的絕對優勢。

而清王朝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面對海上來敵的戰爭,則是歷代中原王朝從來沒有見識過的反登陸作戰。

▲《軍武次位面》第四季“晚清風雲”系列

在深諳近代陸戰戰術的西方列強的兩棲登陸之下,清王朝陸軍在戰略與戰術上的劣勢被暴露無遺:近現代交通與後勤補給體系的完全缺位,使得清王朝難以立刻調動部隊到洋人可能實施兩棲登陸的地區;近代電報、郵傳的落後,又使得清王朝對於己方部隊與西方艦隊的實時動向完全不清楚;陸軍武器裝備技術的低劣,使得沿海的要塞火炮在射程與威力上完全無法同西方的海軍艦炮相抗衡;陸軍戰術的落後,甚至導致大多數要塞保衛戰中守備清軍連防禦正面與防禦側翼都不清楚,既不設置防禦縱深,也不掩護要塞側翼,更不掌握戰役預備隊,輕易被洋人迂迴突防。相比之下,洋人乘坐的海軍戰艦可以運載陸軍在中國沿海來回機動,並在任何一個我方防禦薄弱的要點實施登陸,形成雖然總兵力大不如清王朝、卻可以造成局部兵力絕對優勢的局面。

▲《軍武次位面》第四季“晚清風雲”系列

虎門炮臺、大角炮臺、定海之戰、吳淞口之戰,一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金旅之戰等等,基本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劇本”:洋人正面牽制要塞火炮,海軍陸戰隊在要塞側翼實施兩棲登陸,迂迴清軍側後,一舉擊潰守備部隊,達成戰役目的。而此時,清王朝的最高指揮中樞甚至連最新的戰局動態都需要靠傳統的驛遞快騎傳遞地方官的題本才能事後得知,皇帝下批文的時候連黃花菜都涼了,談何調集大軍去補防?


軍武次位面


看了軍武次位面從單純的戰略戰術上的點評。個人從政治和社會層面來說說兩場戰爭的區別。


第一、太平天國由於其宣揚太平教教義,導致和信仰中原傳統文化的大部分國民形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對峙,難以得到百姓支持,後勤補給成為最大問題,最後淪為流寇,被清軍逐步消滅。


第二、義和團時期,清軍雖然在武器裝備和軍事理念上與聯軍沒有太大的代差。但由於義和團亂黨的攪局,特別是在天津保衛戰時期,戰場刺殺聶士成,導致一線清軍失去指揮而潰散。實在是中國最大的悲劇。


鬼行僧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是來要命的,一個是來要錢的,能一樣麼!”


兩次鴉片戰爭後,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前後十幾年,幾乎佔據了滿清的半壁江山。對於滿清的八旗子弟來說,不僅對付不了英法聯軍,就算是太平天國的烏合之眾,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能舉得動菸袋鍋子已經不錯了。於是清政府估計大臣組織團練、鄉勇,其中曾國藩的湘君的戰鬥力是最強的,也正是湘君最後打進了南京,屠滅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這個威脅清除後,礙於曾國藩的實力,朝廷變著法的削弱湘君。曾國藩審時度勢交出了湘軍的指揮權得以明哲保身。


英法聯軍僅有2000人,但與太平天國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人家過來燒殺搶掠本質是為了錢,自從僧王僧格林沁領軍戰敗後,清政府就好像被拔了毛公雞,再也叫不出聲。說到底只要還能保住皇位,燒個圓明園算什麼,到時候你走了,我還能繼續搜刮民脂民膏。

說到底,滿清政府關心的始終是手中的權利,至於什麼民族大義、華夏文明,跟他們又有什麼干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