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晚清军队对内平息了太平天国的百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八国联军2000多人呢?

鄺小希


太平军是农民军,八国联军是现代军队,之间有明显的代际差别。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颠覆大家以往是印象的是,清朝打不过八国联军不是因为武器装备的问题,其实较于两次鸦片战争,这时清军武器装备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三十多年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对外引进和仿制,世界知名的武器毛瑟、克虏伯等先进武器都能在中国军队中找到。

大致来看,战时的清军武器装备与联军相差不是很大,有的已经甚至超过了联军。

例如有一份军事报告显示,在天津缴获的清军武器中,曼里彻式卡宾枪的类型比在华作战的奥匈帝国的卡宾枪更为新式,克虏伯炮比德国军队在华装备的都更为先进。

因此武器因素不是导致清军战败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我总结一下几点:

晚清国家常备军体系崩溃,尽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编新式陆军,裁撤八旗绿营。

但效果极为有限,八旗和绿营,因为是满清根本,所以尽管徒耗军饷,成为政府的负担,也不能大量裁撤。某些时候甚至人数还增加,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崛起的勇营,虽然战斗力强,但属于国家编制体制之外。

所以清政府将由防军改为国家的常备军。在甲午战争陆上的较量中,湘淮军纷纷败北,国家常备军体系遭受重大打击。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大量招募新兵,但素质极为堪忧,军纪不整,或游手好闲,或烟瘾极大,或素为盗贼,并不知道枪械如何使用,这些新兵根本无法与联军进行较量,即使装备相当,又如何?

晚清军官缺乏现代理论知识,清军的军官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武举,主要考弓马技勇以及策论武经等,一种是士人型军官,这是由一批具有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儒家知识分子组成,例如曾国藩、李鸿章等。

但是他们毕竟所受的军事知识教育有限,所获取的近代化战争的经验来源于自己阅读兵书和实战总结,对付农民军还可以,对付联军就不足了。清政府缺乏抵抗到底的决心,企图战促和,兵胜于朝廷,战争的结果和政治的进程密切相关,对外宣战。

清政府一开始就缺乏一战到底的决心,面对义和团的发展,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因而只能利用之,徐图挽救。

朝廷企图利用义和团打击洋人,当形式不利时,则出卖之,命令两广总督李鸿章赶赴北京,用其威望向联军乞和。

朝廷下罪己诏,降旨惩办义和团,两宫答应列强全部条件希望得到联军谅解,这可真是战争的奇观。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有网友为问:晚清军队对内平息了太平天国的百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八国联军2000多人呢? 首先,八国联军不是一直都是2000人,八国联军是在不断增兵的。
到了后期联军已经达到了5万人,其中日军的第5师团等2万多人,俄军1.2万,英军1.2万,法军3500人,美军3500人,德军900人……,而且,在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发动战争的同时,沙俄还有17万军队进入东北。
也就是说当时实际上有22万联军冲进战场,而清军当时的主力都云集在京津和东北地区,兵力情况是,最精锐的武卫军5万人都在京津,只有袁世凯部分武卫军7千人在山东。接受了洋枪训练的八旗军1万包括虎神营,骁骑营等等也在北京。
清军在京津的主力部队是6万人,清军在东北的洋枪部队,是大约3万人。为此清军调拨东北,克虏伯大炮60门,毛瑟后装步枪1万支,林明敦步枪1600支,美国马枪1千支,六轮左轮手枪500支。另外还有3300支比较老式的前装洋枪。
按照,清军自己的实力,已经有10万洋枪部队,而且马克沁重机枪,克虏伯大炮和毛瑟步枪,美国温彻斯特步枪,也就是美国牛仔的专用步枪。论实力,当时国内任何地方发生起义,都会遭到清军的碾压性打击。
但是要对抗22万联军,清军的这10万洋枪部队的实力,就差的太远了。日本统计的八国联军的伤亡是3300多人,就击败了6万清军主力。
而在东北战场,沙俄损失最大的战斗是7月26日,清军庆祺,穆龙阿,富德率领的2000八旗军袭击沙俄在哈尔滨的护路军司令部,杀伤300多俄军,以及在珲春保卫战杀伤俄军200多人。
但是俄军是17万人的大军团,进攻分布在整个东北各个据点的3万清军,很快清军战败,沙俄以2000人伤亡,占领东北。总体计算,22万联军,以5500多人伤亡,打败了清军的9万主力部队,如果把这个伤亡比放在抗战,比如发生的京津的战斗。
第29军极其附属部队10万人对抗,当时日军1个师团又2个旅团,3万日军,拥有三倍人数优势。日军被击毙127人,被击伤384人。随后平津失守,武卫军5万人对抗5万八国联军,兵力没有优势,还能杀死对手3300人。其实,如果看抗战大部分战役,很多部队实际战斗力还不如清朝那些武卫军。

烽火观察


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有点问题的。

首先来说天平天国当时虽然说清朝剿灭的,不过其实其实主要就是湘军,当时湘军是曾国藩练起来的,就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后来湘军也是发展到数十万,不过其实清王朝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而且太平天国剿灭以后,湘军也就裁撤了。

再说八国联军,当时可不是两千人啊,直接投入的兵力是接近两万人而不是两千,还有当时在上海准备登录的还有7000多德军,当时在东北还有数万人的沙俄部队。

再说当时的清王朝为什么打不赢,其实要说如果全面打的话,这一次的八国联军肯定是能够挡得住的,但是面对后续的问题清王朝就是无法解决的,这个也是为什么清朝不敢抵抗的原因。可以看到清朝面对外强入侵,基本上都是不敢放开来打,当时也是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因为每打一次输一次,当时清军也是士气低落,而且前两次的药片战争,后来的甲午战争全都失败了,当时来说清朝还有什么资本和八国联军打。

而且当时得关键是没有人支持清廷,中国的老百姓,知识分子都是想着怎么让清王朝灭亡,覆灭。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一些当时很多人还帮助八国联军对抗清廷。

当时就是一个北京的清廷去对抗所有的帝国主义,可以看到当时有多少人去勤王呢?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人士气低落,根本打不赢,袁世凯当时在山东根本没有北上勤王的意思。

所以说即使清军能够抵挡住这两万人,但是面对后续帝国主义的进军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了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因为以慈禧老太后为首的满清政权的指导思想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而这也是晚清以满清为主力的战斗力的真实反映。


何谓家奴,即为汉人。而防汉、限汉为满清一朝贯彻始终的国策,从来也末曾动摇,终其一朝,始终将防内防汉做为重点,宁愿将好处送给外国列强甚至小倭寇,也不愿便宜了汉族等族,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而晚清以慈禧老太后为首的满清政权更是把这一政策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不得不说,慈禧老太后搞宫斗,政治上的勾心斗角确有一手,不然也不可能把持晚清政权几十年而始终不倒。



但境界和层次的局限性,使得她从没认识到列强给国家、民族带来多大的危害,她关心的只是如何让自己在权力的巅峰屹立不倒,至于什么民族大义,她大概是不放在心上了。


而到了晚清,游牧民族自身的局限性已暴露无遗,晚清战斗力早因其腐败统治消磨殆尽,不再复当年之勇。尽管他们巅峰时期也不怎么样,明朝的灭亡更大程度上来讲亡于财政危机及内耗。至低层面来讲,明朝在对外上从未吃过败仗,不管是盛世还是没落。


太平天国的灭亡一来自于农民起义局限性,死于自已,还没完全成功就已开始内乱,着急忙着享受;二来乱世出英雄,死于不世人杰曾国藩及其麾下的湘军。大概和清军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早期太平天国横扫南方,清军望风披蘼,不堪一击,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慈禧老太后对太平天国用的手段只不过是以汉制汉的政治手腕而已,她的希望大概最好是两败俱伤,自己大可坐收渔利了。最低限度,也可消耗太平军实力。


对曾国藩的湘军,她从来也没放松警惕。在曾国藩最终攻克太平天国,立即被卸磨杀驴,交出兵权,解散湘军了。


所谓功高盖主,自古皆然。但满清于曾国藩更多了一层防范汉人的意味,在他们骨子里,始终也没有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始终出于一种自卑和心虚的状态,始终在消除华夏民族的自信心,打击民族认同感。


而晚清的黑暗和腐朽统治,加上两百年的作威作福、奢侈享乐,军备松驰,早已把自己祖宗的那点血勇和善战丢得一干二净了。长期的闭关锁国,将自己隔绝于世界发展之外,使其战斗理念和见识都落后了几个世纪,甚至落后晚明的理念。


而不管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进攻的都是北京、天津这些满清八旗子弟兵为主力的清军的大本营。无一例外,都以满清八旗子弟为主力的清朝惨败收场,可怕的是最后被打得基本的骨气都没有了,成了十足的列强家奴,苟延残喘如丧家之犬。


而这,只不过是满清战力的真实体现,毫不夸张地说,远远非以湘军为主力的曾国藩的对手,更不用说是步入近现代化的热兵器的列强对手了。


晚清战力之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无论从其民族局限性的宏观来讲,还是从其始终实行民族压制、排斥其他民族的微观来讲,后期都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而晚清腐朽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之恶劣与深远,实在没有一个朝代能比得上了。


晚清,承载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将作为中国近代长期落后于世界的罪魅祸首永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朝闻历史


先更正一下,八国联军的这个人数缩了水,少个零,应该是20000多人。

满清早期的军队是八旗子弟组成的八旗兵,训练有素、善骑善射、骁勇善战。自从入主中原平定了外患、剿灭了内乱,社会逐渐稳定下来后,这些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八旗子弟兵骄傲自大起来,再加上满清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大清国的上层建筑普遍自大的认为自己的军队已经天下无敌了,所以军队开始松懈,训练废弛,八旗兵开始玩鸟、斗蛐蛐,逐渐丧失了斗志。



到了鸦片战争,列强的枪炮把还处在冷兵器大兵团冲锋陷阵的八旗兵打的落花流水,在向列强“赔付”了巨额白花花的银两后,大清国的统治阶层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军事,购买西方的枪炮等军备,发展新式火器军队,洋务运动开始没几年就遇上太平天国运动,此时的清朝八旗兵由于军事长期废弛,军队已经几乎没有战斗力了,大清国还是依靠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才逐渐平息了暴动。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发展起来的新式陆军及海军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因装备落后和指挥混乱而惨败,海军全军覆没。



没过几年的1900年,装备精良的八国联军侵华,此时大清国的军队已腐朽不堪,能作战的军队甚少,在装备精良、指挥灵敏、步炮协同、训练有素的八国联军面前一败涂地,至北京被攻破,人民惨遭屠戮。

痛定思痛,思想落后、统治腐败、军队腐朽、缺乏高等军事指挥人才、指挥混乱,是晚清军队败于八国联军的直接因素。

虽说晚清军队此时也装备了近代先进的武器,但战术思想落后,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作战理念的军队怎能打仗;虽说清廷也培养了不少的军事人才,但掌握高级指挥权的无几,军队的指挥权在迂腐且不懂军事的官僚手中,这样的军队岂能打胜仗;虽说也有像袁世凯等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几支新式军队,但此时这些将领也不愿意再为满清这棵腐朽不堪、已经枯死的树做无谓的牺牲,满清王朝此时的气数已尽!


野钓鱼倌


首先,提问者之所言八国联军2000人是错误的。当时八国联军的总兵力实际是50255人,守卫北京城的中国军队,大约是八万人。为什么晚清的军队能打败太平天国的百万大军,却打不过几万人的八国联军?

首次,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地理因素。中国虽然是个大国,虽然有着广阔的土地,但是中国又是一个沿海之国。外军只要沿着水路北上,真接就可以打到北京的门户~天津。只要占领了天津,就可以直接威胁北京,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外军都是这样打的,这也是两次鸦片战争,和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失败的原因之一。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当时进攻北京的联军是五万余人,守卫京城的清军大约是八万人。从双方的兵力来看,清军的兵力多少略多于联军的兵力,但是,由于清军武器的相对落后,虽然守卫京城的京营八旗,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我的两个曾祖,都是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阵亡的。我祖辈京营八旗火器营的,当时火器营阵守地安门。至于太平天国,为什么最后能被平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太平军不得民心,即使清朝灭不了它,其也不会长久。


沙里金641970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八国联不是2000人,而是3万多人,最后增加到5万

其中日本就出动了2万人,其他军队出兵1万多人。

而在平津一线的清军,约七八万人。

就兵力来说,满清没有绝对优势。

第二,太平天国不过是农民军

即便最为西洋化的李秀成军,也不过是花钱购买了部分洋枪和洋炮而已,完全不可能和洋人正规军相比。

在数量不是相差极大的情况下,李秀成的太平军(最骁勇善战的),往往被华尔、戈登的洋枪队和常胜军击溃。

而洋枪队也好、常胜军也罢,不过是模仿洋人正规军的低劣山寨而已。

可见,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洋人正规军还是有巨大的差异。

实际上,即便太平军精锐大军,火器装备率也不过一半,其余仍然需要手持大刀长矛作战。

这些手持冷兵器的太平军,如果遇到洋人正规军,根本就没有作用,完全是刷战绩的。

第三,太平天国的实力,无法和列强相比。

太平天国冲击量,不过是战局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各一部而已。

太平军的地盘,基本都处于和清军的来回交战中。

这种地盘,无法提供稳定的税收和粮食,以此为生的军队自然战斗力不强。

但列强的军队不同,一切后勤物资尤其是武器装备,都是相当充足的。

八国联军奉行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甚至最初西摩尔那只2000多人的部队,其实就是为八国联军打通后勤线的。

况且,列强都背靠强大的帝国,绝非太平军可以相比。

第四,清军虽打败太平军,也不算是新式部队。

清军打败的只是农民军,介于清军正规军和民兵之前的太平军,胜之不武。

而即便是湘军或者淮军,也远非是什么西洋部队。他们只是使用了一些洋枪洋炮(当然还有抬枪劈山炮之类老古董),而训练、战术、后勤全部是老一套。

以步炮协同来说,极烂。再说后勤供应,也是很差。

尤其军官,完全不懂现代化战术。

清军当时的所谓一半冷兵器,一半火枪,配合少量大炮的战术,遇到洋人立即溃不成军。洋人首先用大量炮兵压制,击溃清军炮兵,然后大量杀伤清军士兵。

随后洋人士兵攻击,清军已经伤亡逃走不少,剩下的部队又有一半是冷兵器,无法还击,最终火力往往是列强十分之一,完全被压制,自然会败了。

其实说来说去,清军打败太平军,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同样道理,八国联军打垮老式清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八国联军回忆,一路最艰苦的战斗,是和满清的新式陆军,也就是按照部分洋人模式训练的部队。


萨沙


简单来说吧,清政府末期面对的历次反侵略战争,在大多数时候都体现出了19世纪中、后期海权相对于陆权的绝对优势,历次战争的失败逼迫近代中国第一次正面认识海防与海权的重要性,并带来了筹建北洋海军这种历史性的战略决策

清王朝面对太平天国的战争,是一场技术水平停留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战术则介于拿破仑战争到七年战争的低水平陆战。

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网纵横,战略回旋余地又小,太平天国、清朝诸练勇部队又普遍装备了威力巨大的线膛步枪与霰弹炮,因此双方在战役战术上都强调“持重慎战”,发挥防御优势,比如,湘军的战术条令就规定一日行军不得超过30里,每日行军结束后都必须修建筑垒工事,全军在工事内过夜,一旦遭遇太平军也往往是结硬寨、掘长壕、布枪炮、打呆仗,步步为营,缓慢推进。战争时间的拖长,使得清王朝可以从容调集大批部队参加到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在后期围攻天京的战役中,湘军已经云集了大约10万兵力,淮军、楚军等部也有5万余部队,形成了对太平军的绝对优势。

而清王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面对海上来敌的战争,则是历代中原王朝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反登陆作战。

▲《军武次位面》第四季“晚清风云”系列

在深谙近代陆战战术的西方列强的两栖登陆之下,清王朝陆军在战略与战术上的劣势被暴露无遗:近现代交通与后勤补给体系的完全缺位,使得清王朝难以立刻调动部队到洋人可能实施两栖登陆的地区;近代电报、邮传的落后,又使得清王朝对于己方部队与西方舰队的实时动向完全不清楚;陆军武器装备技术的低劣,使得沿海的要塞火炮在射程与威力上完全无法同西方的海军舰炮相抗衡;陆军战术的落后,甚至导致大多数要塞保卫战中守备清军连防御正面与防御侧翼都不清楚,既不设置防御纵深,也不掩护要塞侧翼,更不掌握战役预备队,轻易被洋人迂回突防。相比之下,洋人乘坐的海军战舰可以运载陆军在中国沿海来回机动,并在任何一个我方防御薄弱的要点实施登陆,形成虽然总兵力大不如清王朝、却可以造成局部兵力绝对优势的局面。

▲《军武次位面》第四季“晚清风云”系列

虎门炮台、大角炮台、定海之战、吴淞口之战,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金旅之战等等,基本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剧本”:洋人正面牵制要塞火炮,海军陆战队在要塞侧翼实施两栖登陆,迂回清军侧后,一举击溃守备部队,达成战役目的。而此时,清王朝的最高指挥中枢甚至连最新的战局动态都需要靠传统的驿递快骑传递地方官的题本才能事后得知,皇帝下批文的时候连黄花菜都凉了,谈何调集大军去补防?


军武次位面


看了军武次位面从单纯的战略战术上的点评。个人从政治和社会层面来说说两场战争的区别。


第一、太平天国由于其宣扬太平教教义,导致和信仰中原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国民形成了思想意识领域的对峙,难以得到百姓支持,后勤补给成为最大问题,最后沦为流寇,被清军逐步消灭。


第二、义和团时期,清军虽然在武器装备和军事理念上与联军没有太大的代差。但由于义和团乱党的搅局,特别是在天津保卫战时期,战场刺杀聂士成,导致一线清军失去指挥而溃散。实在是中国最大的悲剧。


鬼行僧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是来要命的,一个是来要钱的,能一样么!”


两次鸦片战争后,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十几年,几乎占据了满清的半壁江山。对于满清的八旗子弟来说,不仅对付不了英法联军,就算是太平天国的乌合之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举得动烟袋锅子已经不错了。于是清政府估计大臣组织团练、乡勇,其中曾国藩的湘君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也正是湘君最后打进了南京,屠灭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这个威胁清除后,碍于曾国藩的实力,朝廷变着法的削弱湘君。曾国藩审时度势交出了湘军的指挥权得以明哲保身。


英法联军仅有2000人,但与太平天国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人家过来烧杀抢掠本质是为了钱,自从僧王僧格林沁领军战败后,清政府就好像被拔了毛公鸡,再也叫不出声。说到底只要还能保住皇位,烧个圆明园算什么,到时候你走了,我还能继续搜刮民脂民膏。

说到底,满清政府关心的始终是手中的权利,至于什么民族大义、华夏文明,跟他们又有什么干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