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咖啡火了,咖啡店卻要涼了

咖啡火了,咖啡店卻要涼了

如果有人說,2020年咖啡行業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一定會覺得他瘋了。如果這個數字來自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呢?該組織還預估了一個更加可怕的的數字,到2025年咖啡行業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0億美元。

咖啡,在以喝茶為傳統的中國,突然就火了。更火的是,人們還拿它創業,得到上億元的投資。

5月8日,強勢佔據朋友圈和電梯廣告位的瑞幸咖啡(luckincoffee),舉行品牌發佈會宣佈開始正式營業。在這段長達4個月的試營業中,瑞幸咖啡的火爆自不必說。瑞幸方面公佈的數據顯示,其累計完成訂單約300萬單、銷售咖啡約500萬杯,服務用戶超130萬。

不獨瑞幸,咖啡與“創業”似乎帶有天然的關聯性,從創業咖啡到咖啡創業,一大批的創業者選擇了“咖啡”,咖啡創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2017年咖啡市場吸引了資本的大量關注,根據媒體報道統計,2017年咖啡行業發生了18起融資事件,融資額動輒億元。2018年,咖啡市場的資本熱度不減。

梳理發現,如果按照融資信息披露來算,前四月,已有咖啡零點吧、小咖、星咖科技、Coffeenow、Coffee Box、友飲咖啡、GOGO動咖啡等7家咖啡創業企業獲得了融資。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咖啡融資主要以咖啡自助設備為主,同時也有外賣咖啡以及混合模式。

在資本的助力下,這些咖啡新生力量正在快速攫取市場,尤其是一腳踩在咖啡領域,一腳跨在無人零售陣地的咖啡機,更是在各地招兵買馬,攻城略地。是什麼在吸引這些咖啡新生力量義無反顧地進場?當前的市場真的能支撐起如此之多的項目嗎?它們又將如何突圍?

新進入者眾

北京北四環某地,正對著車來車往的四環路,一塊“上島咖啡”的招牌被掛在一幢五層小樓上。

除了招牌和字樣,與許許多多的“上島咖啡”一樣,這家店早已關停。

在全國企業工商信息網站上,查詢“上島咖啡”字樣,會有超過100條信息顯示,在100條企業信息中,41條顯示的是“註銷”,或者“該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除了因為內耗而沉寂下去的上島咖啡,其他咖啡店品牌也面臨壓力。曾有一項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咖啡店關店數達到了14561家,佔比近15%,包括太平洋咖啡、雕刻時光等。2017年也不斷有咖啡店開店的消息傳出。

與這些傳統咖啡館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眾多企業正在爭先恐後地進入咖啡市場。一批定位在大眾咖啡之上的精品咖啡開始規模化,比如近年來獲得資本青睞的Seesaw計劃在深圳等其他城市鋪開;一二線城市也有大量的獨立咖啡館出現。

當然,入場更多的是外賣咖啡以及咖啡自助設備。而且,在與咖啡結合的過程中,資本的光芒並沒有照進很多人都有的咖啡館夢想,而是灑向了外賣咖啡和咖啡機。

2017年18起咖啡市場融資中,12個分佈在咖啡外賣品牌、精品咖啡連鎖品牌和外帶咖啡連鎖品牌上。進入2018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獵雲網梳理發現,今年以來的8起咖啡融資案例中,主要為咖啡自助設備,也有外帶咖啡(連咖啡)以及混合模式(瑞幸咖啡)。

其中,瑞幸咖啡為自己設置的是“無限場景”,計劃通過ELTIE旗艦店、RELAX悠享店、PICKUP快取店、KITCHEN外賣廚房店,提供咖啡自提+外送服務。

除了以上融資項目,咖啡行業仍然有大量的咖啡創業者。以咖啡自助設備為例,據獵雲網粗略統計,除了上述提到的咖啡零點吧、星咖科技、Coffee now、友飲咖啡,還有萊杯咖啡、極伽時光、安格魯自助咖啡機、咖啡之翼、咖啡碼頭、DIKUP等。

低成本、易複製

創業者以及資本之所以更青睞外賣咖啡、咖啡自助設備,原因在於咖啡店開店成本高,資金投入大,進入門檻高;需要付出大量的運營精力,品牌化發展難度大,而外帶咖啡、自助設備成本低、易複製。

傳統的咖啡連鎖門店,以去年星巴克收購華東市場合資企業(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1300家門店約花費13億美元來計算,其單店估值超過了100萬美元。

從複製的成本來看,以開放加盟的太平洋咖啡為例,其入門門檻是加盟費100萬元起,開店數需要在5家以上,每家門店收取服務費9萬元以及特許權使用費5%,合同期在10年。同時還需要支付裝修、設備、傢俱等費用。

與之相比,外帶咖啡、咖啡自助設備單點的成本更低,運營更簡單,場景更多樣,更易於複製。

正如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所說,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80、90後新一代消費者的成長,咖啡市場的消費場景發生了變化:人與人的社交更多地發生在互聯網上;場景即需求,讓咖啡去找人,不是人去找人;場景不依賴於物理空間。

隨著咖啡消費場景的變化,外帶咖啡、外賣咖啡、咖啡自助設備的點位並不像傳統的咖啡連鎖店那樣動輒上百平米,或者要進駐核心商圈,而是通過小店、配送站點、單臺自助設備等形式,進入寫字樓、學校、辦公室、企業、機場等更靠近消費者的場景。

主要做外帶咖啡、計劃更名為“提咖”的1454’s雖然也開設了大店,但是主要作用是品牌提升和會員活動,其主要精力讓然放在了咖啡小店上。據創始人週六介紹,這些小店不會超過30平米,配備5-7個服務人員,沒有堂食,最大的成本是人員和房租,“相對大店來講,前期投入非常少,要比大店少許多倍”。

咖啡自助設備的門檻更低。據瞭解,咖啡自助設備主要的成本在於設備、物料成本。一般單臺咖啡機的成本在幾萬元,友飲咖啡曾對外披露,其三代咖啡機的採購成本在3-4萬元,四代機械臂咖啡機成本在6~8萬。

咖啡自助設備咖啡碼頭運營負責人向獵雲網表示,人工成本和場租成本越來越高,導致咖啡店毛利越來越低,而咖啡機佔地不到一平米,人工成本也很低,十臺機器只要一個人進行維護,服務的人群和銷量則可以跟傳統的咖啡小店媲美。據介紹,咖啡碼頭在規劃時,布點原則是1500人一臺設備。

咖啡零點吧創始人、CEO王順利曾對外披露了單臺設備的成本構成:每臺設備日均銷量60杯以上,每一杯均價15元、成本3元左右,單點物業租金每月300-500元,扣除運維等成本,每杯咖啡利潤在70%以上。

擴點位

低成本、易複製的咖啡新生力量均在計劃快速開店或布點,2018年整個咖啡市場進入了市場拓展年。

勢頭最猛的瑞幸咖啡從年初到5月8日,進入了13個城市,佈局了525家門店,平均每天佈局超過4家門店,並且還在快速拓展;連咖啡今年將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市場開出500家coffee station,實現全區域覆蓋;2017年年擁有3家主題大店和2家外帶小店的1454’s,今年將佈局四五十家。

咖啡自助設備的拓展更加快速。當前,它們的市場拓展主要以加盟為主,一般由合夥人或者加盟商承擔設備費用、加盟費用,自負盈虧,自身負責運營、物料物流等,渠道鋪設成本低。

萊杯咖啡去年9月拋出了城市合夥人計劃,據透露,其設備三臺起籤,每臺設備34999元,物料、運維由其提供;此前堅持直營的咖啡零點吧於2018年在全國全面開啟合夥人計劃,並曾在兩個月內入駐了17個城市;友飲咖啡曾預計在2019年達到10000臺點位;咖啡碼頭計劃今年在上海鋪設超過200臺直營設備,在全國鋪設300臺加盟設備……

對於這些咖啡新進入者來說,更多的點位意味著更多的用戶和收入,尤其是外賣、自助設備這樣的輕資產模式。

有咖啡自助設備業內人士分析,對於咖啡自助設備來說,前期的設備產品研發、生產在成本中佔有很大比重,只有鋪設點位之後才能夠有收入,尤其是有效點位,所以當下更注重渠道拓展。

迴歸口感與品牌

在這些咖啡新進入者快速拓展市場的同時,其他咖啡勢力也沒有閒著。在大眾咖啡市場,當前肯德基、麥當勞等正在加大力度推廣咖啡單品,對於入店的消費者來說,被店員問一句“要不要咖啡”或者“套餐可以免費送咖啡”已經成為常態。

星巴克、Costa等連鎖巨頭也在加大力度拓展中國市場。一方面,於去年開始全部直營管理,星巴克財報顯示,2018財年第一季度1477家中國東部的授權門店被轉變為直營門店;新開門店,2018財年第二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及亞太市場新增了216家門店;星巴克方面還表示,有計劃拓展外賣咖啡市場。

此外,還有眾多的飲品店、便利店也在推咖啡飲品,瓶裝、罐裝咖啡也越來越多。

支撐眾多咖啡企業快速拓展市場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巨大的、多層次的咖啡市場。根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的預計,到2020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0000億。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度有了明顯提高。

但是在進入者眾多的同時,近期的中國咖啡市場並沒有獲得明顯增長。咖啡碼頭運營負責人認為,現在的中國咖啡市場仍然出於起步階段,咖啡消費市場還有待挖掘,相比較眾多的咖啡市場進入者,整個市場對咖啡需求的成長並沒有預想的那麼快。

這就意味著,這些咖啡新生力量除了要與星巴克、Costa等咖啡連鎖巨頭以及同類型咖啡項目競爭外,還需要從快餐店、飲品店、便利店手中“虎口奪食”。對於新進入者來說,這並不簡單。

除了擴點位增加用戶外,這些新勢力都在強調要做“好喝”的咖啡,這需要強大的供應鏈和資金作為支撐。而且,在咖啡存量市場上,咖啡用戶有一定的品牌忠誠度,如何通過口感、服務打造品牌也成為它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正如週六所說,在咖啡市場如今多樣化的競爭格局中,咖啡店、外帶咖啡面向的是大眾咖啡市場,滿足的是一些對咖啡有要求的用戶的需求,需要在產品品質、SKU、體驗等方面做得更好;咖啡機產品平均價格十幾元,面向的是需要快速滿足的剛需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可能低一些,更要求便捷性、服務好,做到有效投放。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咖啡機的有效投放行業一般的在50%左右,而想要盈利需要達到70%、80%,並且保證一定的投放量。

友飲咖啡創始人張陽則認為,當前的核心問題是有沒有足夠多的消費者喝咖啡,這些需求能不能轉換成對咖啡飲品的需求。對自助咖啡設備來說,它們在競爭的是增量市場,至於競爭方法可以各顯神通,正如飲用水行業,有的靠營銷,有的靠口碑,有的是做會務。

來源:獵雲網(ID:iliey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