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時德國縱橫歐洲,為何瑞典可以安然無恙?

yy--wei


二戰時大半個歐洲都被德國征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也未能倖免,然而,當德軍攻佔挪威後卻對近在咫尺的瑞典“法外開恩”,沒有實行軍事佔領,即使是德國同盟國如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都未能享受這種待遇,瑞典作為中立國,既沒有瑞士那般特殊金融地位也沒有英美那種強大軍事實力,卻能在四面烽煙之中獨善其身,這著實很不簡單。

事實上,德國自蘇芬戰爭後英法宣揚要派兵前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時就已經有攻佔瑞典計劃,但最終沒有成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英法對芬蘭軍事援助計劃並未真正實施。蘇芬戰爭中雖然蘇聯可以說是勝利者但亦付出巨大代價,英法所謂出兵援助不過是政治宣傳口號,而且佔領挪威後,德國海軍已經獲得進軍巴倫支海與波羅的海前進基地,佔領瑞典軍事意義並不大。

其次,芬蘭已經允諾同軸心國共同展開對蘇軍事行動,佔領瑞典可能引發芬蘭反感。蘇芬戰爭後,芬蘭出於反蘇需要與軸心國接近並在蘇德戰爭中出兵芬蘭灣,希特勒調動進攻莫斯科原屬的中央集團軍曼施坦56裝甲軍與萊因哈特41裝甲軍兩支精銳併入北方集團軍參與攻打列寧格勒不僅有宣傳需要更重要是從北方與芬蘭會師切斷蘇聯北方海上通道,所以不進攻瑞典搞好與芬蘭關係非常重要。

再次,瑞典偏向軸心國。整個二戰期間,瑞典政治上都偏向軸心國,但由於是中立國身份,其又可以自由接觸英美等國,所以瑞典就成為德國重要情報來源地。德國情報人員可以利用瑞典特殊國際地位在這裡自由蒐集大量有關英美等國情報,同時,瑞典也會主動向德國提供很多英美方面情報,比如很多英國援蘇艦隊情報及蘇聯海軍在波羅的海行動情報就是瑞典向德國提供。


環球快資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的鐵騎幾乎踏遍了整個歐洲,作為永久中立國的丹麥也遭到了進攻,但作為的德國鄰國、同樣是中立國的瑞典,為何能在這次世界大戰中倖免於難呢?而且在戰爭期間,瑞典幾乎有五年多的時間都處在德軍的包圍之下,但德國就沒有進攻瑞典,這是為何呢?

其實主要有以下 3點原因

第一、瑞典長期的中立政策。

早在十八世紀末期,瑞典就和丹麥,俄國等國簽訂了永久中立同盟,並且嚴格的遵守中立的政策,就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法國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瑞典也是保持置身事外,在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保持著中立。在第二次時間大戰開始前,瑞典就申明瞭自己的中立的政策。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第二、瑞典掌握著德國的軟肋

德國由於資源匱乏,不得不從外界進口鐵礦石,而作為瑞典向德國出口的鐵礦石佔據了德國總鐵礦石進口量的1/3,如果進攻瑞典,就必須找一個可以代替瑞典鐵礦石的選項,而德國當時與很多國家處於戰爭狀態,進口它們的鐵礦石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德軍在考慮對瑞典動武前,要先考慮自己開的裝甲車是用哪裡的鐵礦石生產的。


---瑞典著名軍工企業薩博集團---

第三、瑞典軍事實力不容小覷

德國在第二次時間大戰爆發前,就諮詢過瑞典軍隊的高級領導人,得到了若德國進攻瑞典,瑞典軍隊必將全面反抗的結果。瑞典雖然是小國,並且實行中立的國策,但仍然有30多萬軍隊,並且飛機坦克軍艦樣樣俱全,所以就算德國軍隊再強大,在進攻瑞典時,也必將遭到瑞典軍事的頑強抵抗。

---瑞典軍隊---

而且當時瑞典政府還有點親德國的傾向,所以希特勒是不會進攻瑞典的。

青年視紀


德國也是算成本賬的,入侵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考量。

瑞典的中立國身份,並不是倖免於難的理由。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瑞典是中立國,所以德國才沒有入侵瑞典。但是同樣是中立過的芬蘭、比利時確遭到德國的入侵。因此單單是中立國並不能起到“保護傘”的作用。

德國入侵芬蘭主要原因還是英國企圖部署幾萬的部隊在芬蘭,表面理由是防止蘇聯的進攻,實則對德軍也是巨大的威脅。因此德軍一舉吞併了芬蘭,捎帶著比利時也跟著收了。

德國沒有入侵瑞典,還是看中了瑞典的鐵礦資源。

瑞典豐富的鐵礦資源一直是德國看中,同時由於瑞典的中立,在二戰中一直對德國出口鐵礦,因此德國完全沒有必要進攻瑞典。如果入侵瑞典,反而破壞了瑞典的工業,影響了對德國的工業出口。


瑞典也有30萬的常備軍,對德國來說取勝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瑞典其實在二戰中是偏向德國的,甚至允許德國借道瑞典。對德國出口礦石也是一直持續到二戰末期。這樣的一個國家,如果希特勒再入侵,那麼也是得不償失。希特勒不會這樣傻的。

這些綜合的因素才使的瑞典能夠永久中立。


史海看浮沉


說到歐洲的中立國,大家會脫口而出:瑞士。瑞士確實是最出名的中立國之一,其實歐洲還有一個“瑞字輩”的中立國,這就是瑞典。

瑞典是北歐國家,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瑞典西約以斯堪的納維亞山脈與挪威接壤,東北以托爾訥河(芬蘭稱托爾尼奧河)與芬蘭為界。瑞典的東部,北隔波的尼亞灣與芬蘭相望,南隔波羅的海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德國相望。瑞典的西南方向,隔著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與丹麥相望,卡特加特海峽西北是斯卡格拉克海峽,連接波羅的海與北海。
瑞典是歐洲的面積大國,約44.99萬平方公里,居俄羅斯、烏克蘭、法國、西班牙之後。瑞典的地形西高東低,河流和湖泊非常多,而且瑞典河流多發源於挪、瑞邊界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匯入波的尼亞灣。

現在的瑞典看上去比較“低調”,其實在十七世紀(1601年至1700年)時,瑞典是北歐強國。1611年,古斯塔夫二世即位後,把瑞典打造成了強國,大舉進攻沙俄,控制芬蘭灣等地。1617年,瑞典軍隊逼近莫斯科,強迫沙俄簽訂了《斯托爾博沃條約》,控制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不過當沙俄最偉大帝王之一的彼得大帝即位後,沙俄開始反擊瑞典。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也是個不出世的君主,控制著15萬大軍,並不怕沙俄。
沙俄為了壯膽,拉來了薩克森、波蘭、丹麥等盟友助陣,但依然不是瑞典的對手。1708年,查理十二世率軍進攻莫斯科,結果由於物資供應不力,瑞典軍隊被沙俄打得找不著北,查理十二世狼狽逃到奧斯曼土耳其。不久後,查理十二世回國,率軍找沙俄尋仇,最終戰死。

此後的瑞典元氣大傷,再無力發動戰爭,慢慢就變成了北歐地區的普通國家。弱肉就要被強食,1815年,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強行瓜分了瑞典,瑞典現在的疆域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瑞典的祖上曾經闊過,但現在窮困潦倒,讓瑞典人意識到一件事:少出頭,少說話,裝聾作啞是大智慧。於是,瑞典人慢慢形成了共識:保持中立,不要趟大國爭鬥的渾水,畢竟瑞典周邊的強國太多了。
瑞典東有強大的沙俄,南有強大的普魯士,東南有強大的英國、法國,哪個都不是瑞典能得罪起的。這些國家都看中了瑞典夾在列強中間的特殊戰略地位,比如沙俄要控制瑞典,則可獲得北海的出海口,並威脅到英、法;如果英國或法國控制瑞典,則可堵死沙俄的出洋之路。各國都想把瑞典拉到自己的陣營中,瑞典已經學乖了,面對誘惑,瑞典從始至終就一句話:“不得罪任何人,不幫助任何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瑞典還是這個態度。在歐洲掀起狂風巨浪的德國就盯上了瑞典,德國希望與瑞典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實際上是想把瑞典拉下水。英國和法國非常擔心瑞典投靠德國,就勸瑞典和英法站在一起。瑞典面對敵對雙方的拉攏,全部給予婉拒。瑞典的邏輯非常簡單:如果押注德國,萬一英法贏得了怎麼辦?如果押注英法,萬一德國贏了怎麼辦?
當然,瑞典對中立原則運用的非常靈活,並非紙上談兵,拿著蛤蟆的照片找青蛙。比如蘇聯要進攻瑞典的東邊鄰國芬蘭,瑞典就全力幫助芬蘭抗蘇。芬蘭是瑞典的東線戰略屏障,芬蘭要被蘇聯吞掉,瑞典無險可守。在芬蘭扛住了蘇聯進攻後,瑞典把注意力放在了南線,也就是德國。總體上來說,蘇聯距離瑞典有些遠,可德國和瑞典最近也就五六十公里,輕易可過。瑞典對德國的態度就比對蘇聯的態度溫和多了,德國要進攻蘇聯,需要借道瑞典,瑞典一口答應下來。只是為了安慰蘇聯的情緒,瑞典要求德國軍艦不能長時間呆在瑞典港口。

圖-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站
德國要借道瑞典,為何不吞併瑞典?德國吞併瑞典的西鄰挪威都沒費什麼工夫。德國吞併挪威是看上了挪威的石油資源,瑞典並沒有多少石油資源,德軍要進攻瑞典,撈不到多少好處的同時還耗費國力,讓蘇聯和美英法佔了便宜。瑞典就利用德國的這種心態,在德國、蘇聯、美英法之間跳來跳去,但聰明的瑞典始終不踩列強不能容忍的紅線。
瑞典保持相對中立,其實是符合蘇聯、德國和美英法利益的,三方也默認了瑞典的相對中立。蘇聯和美英法甚至還擔心瑞典倒向德國,多次要求瑞典不要上德國的賊船。德國也是這個態度,認為瑞典保持中立就是對德國最大的支持。

圖-瑞典街頭
二戰後期,瑞典拋棄了相對中立的原則,投靠了盟軍。原因很簡單:德國敗兆已現,這時再保持相對中立就會得罪蘇聯和美英法。等到二戰結束後,瑞典又恢復了中立原則,不參與美國與蘇聯的冷戰競爭。不過,瑞典畢竟是西方國家,和蘇聯的社會形態完全不同,所以瑞典還是相對偏向西方的。

地圖帝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德國發動世界大戰橫掃整個歐洲,卻唯獨沒有進攻瑞典,這其中有諸多原因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瑞典是著名的中立國家,不論是一戰還是二戰皆是如此。在二戰開始之前瑞典就明確了自己的堅決中立政策,他不參與任何一方,也不反對任何一方,與此同時還會幫助雙方進行各自的物資準備等等。


其次,瑞典也不是隨意拿捏的軟柿子,他的軍事實力比較強。瑞典從古代以來就是民風彪悍,是貢獻海盜的大國,而且就當時而言瑞典的軍事水平很高,比如戰鬥力、坦克、戰艦等武器裝備很先進,以及軍隊人員總數也不少。

最後,瑞典當時並不是非打不可,德國當時的最大目標是蘇聯。當時德國傾盡全力進攻蘇聯本就沒有多餘精力分身進攻瑞典,而且就算把瑞典打下來了還得派出人員去守著那片領土,對於整個二戰的大局沒有什麼幫助。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熱愛足球,熱愛體育,敬請關注“玦代雙驕”,為您帶來更好的回答!


玦代雙驕


1939年8月31日的深夜,一群穿著著波蘭的軍服的德國黨衛隊,在德國邊境靠近波蘭邊境的一個小城發動了突襲隨後希特勒就率領軍隊進攻波蘭。一場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戰爭浩劫將開始。



希特勒上臺之後,就大肆擴軍備戰,隨後開始先吞併了波蘭、捷克洛克伐克等國家。

從戰爭一開始很多的歐洲強國對德國採取的是一種“綏靖政策”。這種政策導致了德國得寸進尺,侵略的野心也日益膨脹。那為什麼德國稱霸了半個歐洲之後,為何沒有對瑞典進攻呢?

瑞典在戰爭剛開始就強調自己是中立國。並且還以俄國、丹麥聯合簽訂了武裝中立同盟。在對外策略上他們一致才強調自己是一箇中立國。



再有一點就是,你光強靠嘴調自己的中立立場是還不夠的,所以本身也要具備不弱的軍事力量。當時的瑞典也有潛艇、戰鬥機、戰艦、坦克等,德國有的軍事裝備他也有。再說了其地理位置是與德國隔海相望,其國土主要是山地構成。如果德國進攻瑞典,在自身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只會造成兩敗俱傷。所以精明的希特勒不會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再說了,當時瑞典是當時得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國。大家都知道,戰爭是最需要消耗的物資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重工業相當發達的德國來說。打了瑞典,在本身就物資緊缺的情況下,那自身的鐵礦資源從哪裡進口?會不會影響到工業的生產呢?


悅讀038


在納粹德國橫霸整個歐洲期間,不僅瑞典沒有遭受德國的襲擊,瑞士也是如此,畢竟瑞士可是個永久的中立國。難道是希特勒並不想打瑞典嗎?個人認為應該不是,再看看瑞典所在位置的地圖,其位於北歐,旁邊就是挪威瑞典底下就是丹麥。所以最後德國並沒有攻打瑞典,而是打了挪威和丹麥。


忘了說了,挪威丹麥瑞典也都是中立國。至於為什麼不打瑞典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瑞典就是中立國而且還偏向德國這一方面,為德國提供鐵礦石,從外交方面向德國提供英國的動向。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若要挑起世界大戰那麼必不可少的便是資源了,如果沒有資源德國拿什麼造武器來發動戰爭。其次德國的主要鐵礦石資源是來自本國的魯爾工業區和瑞典,但德國國內的鐵礦石開採量並不能滿足其軍工方面的生產需要,所以自然而然的要從國外進口。

那麼瑞典的鐵礦石資源就對德國起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瑞典的鐵礦資源,德國拿什麼組建自己的鋼鐵部隊,所以單憑鐵礦石資源方面,德國是完全沒有理由以及意義去攻打瑞典的。畢竟人家瑞典都已經單方面的偏向於德國了,為其提供資源,難道希特勒還要派大軍跨過丹麥和挪威然後再去攻打瑞典,搞得兩敗俱傷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再看瑞典與德國的地理位置,隔海相望,就是要打中立國第一個打的也是丹麥和挪威啊,然後德國就真的打了丹麥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軍發起挪威戰役,1940年6月10日德軍佔領挪威全境。打了挪威過後就更利於德國引進瑞典的鐵礦石資源了,不僅打開了出海口還保護了鐵礦的運輸道路,以及對英國施加壓力,封鎖了英美對蘇聯的支持。

所以我個人認為德國佔領了丹麥和挪威過後是完全沒有必要去攻打瑞典的,而是可以把兵力鉗制英美,佔領了挪威過後挪威海的大部分航線都已經在德國空軍的作戰範圍之內了。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及補充完善。


宇澤歷史


事實上,二戰期間面對手握先進武器,思想狂熱的黨衛軍以及熟練使用閃電戰的德邊防軍,歐洲各個小國都是顫抖的,因為它們都很清楚,自己是沒有可能擋住德國人的,在捷克、波蘭、法國以及毛熊相繼被打倒或者即將被打倒時,那些堅守中立的小國(瑞典、瑞士)基本也就沒什麼好值得堅守了,被擊敗、被佔領是毫不奇怪的。唯一的問題是讓德國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是否值得。

最終,希特勒在反覆斟酌後決定不入侵瑞典和瑞士,一方面這兩個國家戰略位置並不重要,並且在主要軍事問題上是唯德國馬首是瞻,雖然嚴格保持所謂的中立,但實際上瑞典在源源不斷的向德國提供高品質的鐵礦石,而瑞士則幫助德國籌錢,尤其是通過瑞士銀行幫助德國巧取豪奪猶太人的財富,並且瑞士還開放了意大利和瑞士之間的隧道供德軍使用。當然另一個當面是瑞士和瑞典的軍事實力都很強,有點全民皆兵的意思,簡單說如果德國入侵,消耗幾十萬士兵是肯定的,能不能迅速打下來那絕對的無法肯定的。尤其是瑞典,北歐第一強國、地處苦寒之地,幾十萬士兵都未必可迅速拿下,由於戰略位置不如挪威,又很聽德國的話,最終德國也就放棄進攻瑞典了。

二戰期間,瑞典向德國提供了大量高品質的鐵礦石,這是瑞典的特產,德國對此尤為滿意。這樣的生產效率即便是德國人佔領瑞典也未必可能實現。事實上,對瑞典對待德國的這種態度,英國也表示可以理解,因為在當時德國的淫威之下,很難要求瑞典倒向英國,能保持所謂的中立已經十分難得了。


思遠防務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白一點,那就是戰爭作為一種軍事武裝暴力手段,其目的在於實現政治,經濟或意識形態上的某種目標,究其本質而言,只是一種途徑。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瑞典可以保持中立了。

(自然人文景觀秀麗的北歐國家瑞典)

首先從經濟層面分析,自二戰爆發伊始,納粹德國的國防工業原料供給就一直困擾著德國高層,尤其是鐵礦石資源。在開戰前的1938年,德國本土能開採1000萬噸鐵礦石,國外進口300萬噸,而同期的小國瑞典,卻開採出了900萬噸鐵礦石。進入戰時,瑞典便是德國鐵礦石進口的主要來源,對其戰爭機器的運行極為重要!

(曾經的瑞典礦石采地)

再而從軍事角度分析,德國在佔領瑞典的丹麥,挪威兩鄰國,並與芬蘭取得實質性盟友關係後,瑞典實際上已被包圍,在其國王古斯塔夫五世等高層看來,除了向德國妥協外別無他法,採取了對軸極為曖昧的政策,甚至應許德軍武裝借道國土。這樣的情況下,軍事佔領已無必要。

況且此時的瑞典軍隊仍然擁有50萬現代化軍隊,必然會讓德軍付出不低的傷亡。而且,一旦開戰,極為珍貴的鐵礦石等礦產資源開採業極有可能被摧毀,產能恢復困難,而這對德國,是無法想象的。

(邊境上嚴陣以待的瑞典軍隊)

再而文化,乃至意識形態上。瑞典作為一個北歐國家,人口構成中以日耳曼等北歐民族居多,與德國文化相近。且即使根據希特勒的法西斯人種理論,瑞典人也是屬於雅利安人的近親,在高等民族之列,不能像對付猶太人,斯拉夫人那樣進行“肉體消滅”。

(儘管實行對德親近政策,但因收留難民,幫助大陸抵抗組織,瑞典免於受同盟國戰後清算)

事實上,瑞典的中立保存,與瑞士的獨立保存都是極為相似的。它們依靠對大國而言,無可比擬的經濟或資源優勢,加之一定的強大軍事力量震懾,實現了自身的中立。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區域拒止


你聽誰說的,只有瑞典倖免,瑞士,列支敦士登,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全都沒被德國染指!瑞典在二戰中雖然表面是中立國,實際上與德國屬合作關係,不僅允許德國通過瑞典將軍用物資運往挪威,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大量的鐵礦石等軍需材料!同時,瑞典的不僅擁有北歐地區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而且陸軍的裝備也很先進,希特勒入侵瑞典實在是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