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战时德国纵横欧洲,为何瑞典可以安然无恙?

yy--wei


二战时大半个欧洲都被德国征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也未能幸免,然而,当德军攻占挪威后却对近在咫尺的瑞典“法外开恩”,没有实行军事占领,即使是德国同盟国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未能享受这种待遇,瑞典作为中立国,既没有瑞士那般特殊金融地位也没有英美那种强大军事实力,却能在四面烽烟之中独善其身,这着实很不简单。

事实上,德国自苏芬战争后英法宣扬要派兵前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时就已经有攻占瑞典计划,但最终没有成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英法对芬兰军事援助计划并未真正实施。苏芬战争中虽然苏联可以说是胜利者但亦付出巨大代价,英法所谓出兵援助不过是政治宣传口号,而且占领挪威后,德国海军已经获得进军巴伦支海与波罗的海前进基地,占领瑞典军事意义并不大。

其次,芬兰已经允诺同轴心国共同展开对苏军事行动,占领瑞典可能引发芬兰反感。苏芬战争后,芬兰出于反苏需要与轴心国接近并在苏德战争中出兵芬兰湾,希特勒调动进攻莫斯科原属的中央集团军曼施坦56装甲军与莱因哈特41装甲军两支精锐并入北方集团军参与攻打列宁格勒不仅有宣传需要更重要是从北方与芬兰会师切断苏联北方海上通道,所以不进攻瑞典搞好与芬兰关系非常重要。

再次,瑞典偏向轴心国。整个二战期间,瑞典政治上都偏向轴心国,但由于是中立国身份,其又可以自由接触英美等国,所以瑞典就成为德国重要情报来源地。德国情报人员可以利用瑞典特殊国际地位在这里自由搜集大量有关英美等国情报,同时,瑞典也会主动向德国提供很多英美方面情报,比如很多英国援苏舰队情报及苏联海军在波罗的海行动情报就是瑞典向德国提供。


环球快资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铁骑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作为永久中立国的丹麦也遭到了进攻,但作为的德国邻国、同样是中立国的瑞典,为何能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呢?而且在战争期间,瑞典几乎有五年多的时间都处在德军的包围之下,但德国就没有进攻瑞典,这是为何呢?

其实主要有以下 3点原因

第一、瑞典长期的中立政策。

早在十八世纪末期,瑞典就和丹麦,俄国等国签订了永久中立同盟,并且严格的遵守中立的政策,就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法国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瑞典也是保持置身事外,在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保持着中立。在第二次时间大战开始前,瑞典就申明了自己的中立的政策。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第二、瑞典掌握着德国的软肋

德国由于资源匮乏,不得不从外界进口铁矿石,而作为瑞典向德国出口的铁矿石占据了德国总铁矿石进口量的1/3,如果进攻瑞典,就必须找一个可以代替瑞典铁矿石的选项,而德国当时与很多国家处于战争状态,进口它们的铁矿石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德军在考虑对瑞典动武前,要先考虑自己开的装甲车是用哪里的铁矿石生产的。


---瑞典著名军工企业萨博集团---

第三、瑞典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德国在第二次时间大战爆发前,就咨询过瑞典军队的高级领导人,得到了若德国进攻瑞典,瑞典军队必将全面反抗的结果。瑞典虽然是小国,并且实行中立的国策,但仍然有30多万军队,并且飞机坦克军舰样样俱全,所以就算德国军队再强大,在进攻瑞典时,也必将遭到瑞典军事的顽强抵抗。

---瑞典军队---

而且当时瑞典政府还有点亲德国的倾向,所以希特勒是不会进攻瑞典的。

青年视纪


德国也是算成本账的,入侵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量。

瑞典的中立国身份,并不是幸免于难的理由。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瑞典是中立国,所以德国才没有入侵瑞典。但是同样是中立过的芬兰、比利时确遭到德国的入侵。因此单单是中立国并不能起到“保护伞”的作用。

德国入侵芬兰主要原因还是英国企图部署几万的部队在芬兰,表面理由是防止苏联的进攻,实则对德军也是巨大的威胁。因此德军一举吞并了芬兰,捎带着比利时也跟着收了。

德国没有入侵瑞典,还是看中了瑞典的铁矿资源。

瑞典丰富的铁矿资源一直是德国看中,同时由于瑞典的中立,在二战中一直对德国出口铁矿,因此德国完全没有必要进攻瑞典。如果入侵瑞典,反而破坏了瑞典的工业,影响了对德国的工业出口。


瑞典也有30万的常备军,对德国来说取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瑞典其实在二战中是偏向德国的,甚至允许德国借道瑞典。对德国出口矿石也是一直持续到二战末期。这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希特勒再入侵,那么也是得不偿失。希特勒不会这样傻的。

这些综合的因素才使的瑞典能够永久中立。


史海看浮沉


说到欧洲的中立国,大家会脱口而出:瑞士。瑞士确实是最出名的中立国之一,其实欧洲还有一个“瑞字辈”的中立国,这就是瑞典。

瑞典是北欧国家,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瑞典西约以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挪威接壤,东北以托尔讷河(芬兰称托尔尼奥河)与芬兰为界。瑞典的东部,北隔波的尼亚湾与芬兰相望,南隔波罗的海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相望。瑞典的西南方向,隔着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与丹麦相望,卡特加特海峡西北是斯卡格拉克海峡,连接波罗的海与北海。
瑞典是欧洲的面积大国,约44.99万平方公里,居俄罗斯、乌克兰、法国、西班牙之后。瑞典的地形西高东低,河流和湖泊非常多,而且瑞典河流多发源于挪、瑞边界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汇入波的尼亚湾。

现在的瑞典看上去比较“低调”,其实在十七世纪(1601年至1700年)时,瑞典是北欧强国。1611年,古斯塔夫二世即位后,把瑞典打造成了强国,大举进攻沙俄,控制芬兰湾等地。1617年,瑞典军队逼近莫斯科,强迫沙俄签订了《斯托尔博沃条约》,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不过当沙俄最伟大帝王之一的彼得大帝即位后,沙俄开始反击瑞典。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也是个不出世的君主,控制着15万大军,并不怕沙俄。
沙俄为了壮胆,拉来了萨克森、波兰、丹麦等盟友助阵,但依然不是瑞典的对手。1708年,查理十二世率军进攻莫斯科,结果由于物资供应不力,瑞典军队被沙俄打得找不着北,查理十二世狼狈逃到奥斯曼土耳其。不久后,查理十二世回国,率军找沙俄寻仇,最终战死。

此后的瑞典元气大伤,再无力发动战争,慢慢就变成了北欧地区的普通国家。弱肉就要被强食,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强行瓜分了瑞典,瑞典现在的疆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瑞典的祖上曾经阔过,但现在穷困潦倒,让瑞典人意识到一件事:少出头,少说话,装聋作哑是大智慧。于是,瑞典人慢慢形成了共识:保持中立,不要趟大国争斗的浑水,毕竟瑞典周边的强国太多了。
瑞典东有强大的沙俄,南有强大的普鲁士,东南有强大的英国、法国,哪个都不是瑞典能得罪起的。这些国家都看中了瑞典夹在列强中间的特殊战略地位,比如沙俄要控制瑞典,则可获得北海的出海口,并威胁到英、法;如果英国或法国控制瑞典,则可堵死沙俄的出洋之路。各国都想把瑞典拉到自己的阵营中,瑞典已经学乖了,面对诱惑,瑞典从始至终就一句话:“不得罪任何人,不帮助任何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瑞典还是这个态度。在欧洲掀起狂风巨浪的德国就盯上了瑞典,德国希望与瑞典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是想把瑞典拉下水。英国和法国非常担心瑞典投靠德国,就劝瑞典和英法站在一起。瑞典面对敌对双方的拉拢,全部给予婉拒。瑞典的逻辑非常简单:如果押注德国,万一英法赢得了怎么办?如果押注英法,万一德国赢了怎么办?
当然,瑞典对中立原则运用的非常灵活,并非纸上谈兵,拿着蛤蟆的照片找青蛙。比如苏联要进攻瑞典的东边邻国芬兰,瑞典就全力帮助芬兰抗苏。芬兰是瑞典的东线战略屏障,芬兰要被苏联吞掉,瑞典无险可守。在芬兰扛住了苏联进攻后,瑞典把注意力放在了南线,也就是德国。总体上来说,苏联距离瑞典有些远,可德国和瑞典最近也就五六十公里,轻易可过。瑞典对德国的态度就比对苏联的态度温和多了,德国要进攻苏联,需要借道瑞典,瑞典一口答应下来。只是为了安慰苏联的情绪,瑞典要求德国军舰不能长时间呆在瑞典港口。

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
德国要借道瑞典,为何不吞并瑞典?德国吞并瑞典的西邻挪威都没费什么工夫。德国吞并挪威是看上了挪威的石油资源,瑞典并没有多少石油资源,德军要进攻瑞典,捞不到多少好处的同时还耗费国力,让苏联和美英法占了便宜。瑞典就利用德国的这种心态,在德国、苏联、美英法之间跳来跳去,但聪明的瑞典始终不踩列强不能容忍的红线。
瑞典保持相对中立,其实是符合苏联、德国和美英法利益的,三方也默认了瑞典的相对中立。苏联和美英法甚至还担心瑞典倒向德国,多次要求瑞典不要上德国的贼船。德国也是这个态度,认为瑞典保持中立就是对德国最大的支持。

图-瑞典街头
二战后期,瑞典抛弃了相对中立的原则,投靠了盟军。原因很简单:德国败兆已现,这时再保持相对中立就会得罪苏联和美英法。等到二战结束后,瑞典又恢复了中立原则,不参与美国与苏联的冷战竞争。不过,瑞典毕竟是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社会形态完全不同,所以瑞典还是相对偏向西方的。

地图帝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德国发动世界大战横扫整个欧洲,却唯独没有进攻瑞典,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瑞典是著名的中立国家,不论是一战还是二战皆是如此。在二战开始之前瑞典就明确了自己的坚决中立政策,他不参与任何一方,也不反对任何一方,与此同时还会帮助双方进行各自的物资准备等等。


其次,瑞典也不是随意拿捏的软柿子,他的军事实力比较强。瑞典从古代以来就是民风彪悍,是贡献海盗的大国,而且就当时而言瑞典的军事水平很高,比如战斗力、坦克、战舰等武器装备很先进,以及军队人员总数也不少。

最后,瑞典当时并不是非打不可,德国当时的最大目标是苏联。当时德国倾尽全力进攻苏联本就没有多余精力分身进攻瑞典,而且就算把瑞典打下来了还得派出人员去守着那片领土,对于整个二战的大局没有什么帮助。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热爱足球,热爱体育,敬请关注“玦代双骄”,为您带来更好的回答!


玦代双骄


1939年8月31日的深夜,一群穿着着波兰的军服的德国党卫队,在德国边境靠近波兰边境的一个小城发动了突袭随后希特勒就率领军队进攻波兰。一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战争浩劫将开始。



希特勒上台之后,就大肆扩军备战,随后开始先吞并了波兰、捷克洛克伐克等国家。

从战争一开始很多的欧洲强国对德国采取的是一种“绥靖政策”。这种政策导致了德国得寸进尺,侵略的野心也日益膨胀。那为什么德国称霸了半个欧洲之后,为何没有对瑞典进攻呢?

瑞典在战争刚开始就强调自己是中立国。并且还以俄国、丹麦联合签订了武装中立同盟。在对外策略上他们一致才强调自己是一个中立国。



再有一点就是,你光强靠嘴调自己的中立立场是还不够的,所以本身也要具备不弱的军事力量。当时的瑞典也有潜艇、战斗机、战舰、坦克等,德国有的军事装备他也有。再说了其地理位置是与德国隔海相望,其国土主要是山地构成。如果德国进攻瑞典,在自身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只会造成两败俱伤。所以精明的希特勒不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再说了,当时瑞典是当时得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国。大家都知道,战争是最需要消耗的物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重工业相当发达的德国来说。打了瑞典,在本身就物资紧缺的情况下,那自身的铁矿资源从哪里进口?会不会影响到工业的生产呢?


悦读038


在纳粹德国横霸整个欧洲期间,不仅瑞典没有遭受德国的袭击,瑞士也是如此,毕竟瑞士可是个永久的中立国。难道是希特勒并不想打瑞典吗?个人认为应该不是,再看看瑞典所在位置的地图,其位于北欧,旁边就是挪威瑞典底下就是丹麦。所以最后德国并没有攻打瑞典,而是打了挪威和丹麦。


忘了说了,挪威丹麦瑞典也都是中立国。至于为什么不打瑞典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瑞典就是中立国而且还偏向德国这一方面,为德国提供铁矿石,从外交方面向德国提供英国的动向。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若要挑起世界大战那么必不可少的便是资源了,如果没有资源德国拿什么造武器来发动战争。其次德国的主要铁矿石资源是来自本国的鲁尔工业区和瑞典,但德国国内的铁矿石开采量并不能满足其军工方面的生产需要,所以自然而然的要从国外进口。

那么瑞典的铁矿石资源就对德国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瑞典的铁矿资源,德国拿什么组建自己的钢铁部队,所以单凭铁矿石资源方面,德国是完全没有理由以及意义去攻打瑞典的。毕竟人家瑞典都已经单方面的偏向于德国了,为其提供资源,难道希特勒还要派大军跨过丹麦和挪威然后再去攻打瑞典,搞得两败俱伤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看瑞典与德国的地理位置,隔海相望,就是要打中立国第一个打的也是丹麦和挪威啊,然后德国就真的打了丹麦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军发起挪威战役,1940年6月10日德军占领挪威全境。打了挪威过后就更利于德国引进瑞典的铁矿石资源了,不仅打开了出海口还保护了铁矿的运输道路,以及对英国施加压力,封锁了英美对苏联的支持。

所以我个人认为德国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过后是完全没有必要去攻打瑞典的,而是可以把兵力钳制英美,占领了挪威过后挪威海的大部分航线都已经在德国空军的作战范围之内了。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补充完善。


宇泽历史


事实上,二战期间面对手握先进武器,思想狂热的党卫军以及熟练使用闪电战的德边防军,欧洲各个小国都是颤抖的,因为它们都很清楚,自己是没有可能挡住德国人的,在捷克、波兰、法国以及毛熊相继被打倒或者即将被打倒时,那些坚守中立的小国(瑞典、瑞士)基本也就没什么好值得坚守了,被击败、被占领是毫不奇怪的。唯一的问题是让德国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是否值得。

最终,希特勒在反复斟酌后决定不入侵瑞典和瑞士,一方面这两个国家战略位置并不重要,并且在主要军事问题上是唯德国马首是瞻,虽然严格保持所谓的中立,但实际上瑞典在源源不断的向德国提供高品质的铁矿石,而瑞士则帮助德国筹钱,尤其是通过瑞士银行帮助德国巧取豪夺犹太人的财富,并且瑞士还开放了意大利和瑞士之间的隧道供德军使用。当然另一个当面是瑞士和瑞典的军事实力都很强,有点全民皆兵的意思,简单说如果德国入侵,消耗几十万士兵是肯定的,能不能迅速打下来那绝对的无法肯定的。尤其是瑞典,北欧第一强国、地处苦寒之地,几十万士兵都未必可迅速拿下,由于战略位置不如挪威,又很听德国的话,最终德国也就放弃进攻瑞典了。

二战期间,瑞典向德国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铁矿石,这是瑞典的特产,德国对此尤为满意。这样的生产效率即便是德国人占领瑞典也未必可能实现。事实上,对瑞典对待德国的这种态度,英国也表示可以理解,因为在当时德国的淫威之下,很难要求瑞典倒向英国,能保持所谓的中立已经十分难得了。


思远防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战争作为一种军事武装暴力手段,其目的在于实现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某种目标,究其本质而言,只是一种途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瑞典可以保持中立了。

(自然人文景观秀丽的北欧国家瑞典)

首先从经济层面分析,自二战爆发伊始,纳粹德国的国防工业原料供给就一直困扰着德国高层,尤其是铁矿石资源。在开战前的1938年,德国本土能开采1000万吨铁矿石,国外进口300万吨,而同期的小国瑞典,却开采出了900万吨铁矿石。进入战时,瑞典便是德国铁矿石进口的主要来源,对其战争机器的运行极为重要!

(曾经的瑞典矿石采地)

再而从军事角度分析,德国在占领瑞典的丹麦,挪威两邻国,并与芬兰取得实质性盟友关系后,瑞典实际上已被包围,在其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等高层看来,除了向德国妥协外别无他法,采取了对轴极为暧昧的政策,甚至应许德军武装借道国土。这样的情况下,军事占领已无必要。

况且此时的瑞典军队仍然拥有50万现代化军队,必然会让德军付出不低的伤亡。而且,一旦开战,极为珍贵的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开采业极有可能被摧毁,产能恢复困难,而这对德国,是无法想象的。

(边境上严阵以待的瑞典军队)

再而文化,乃至意识形态上。瑞典作为一个北欧国家,人口构成中以日耳曼等北欧民族居多,与德国文化相近。且即使根据希特勒的法西斯人种理论,瑞典人也是属于雅利安人的近亲,在高等民族之列,不能像对付犹太人,斯拉夫人那样进行“肉体消灭”。

(尽管实行对德亲近政策,但因收留难民,帮助大陆抵抗组织,瑞典免于受同盟国战后清算)

事实上,瑞典的中立保存,与瑞士的独立保存都是极为相似的。它们依靠对大国而言,无可比拟的经济或资源优势,加之一定的强大军事力量震慑,实现了自身的中立。

军情君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区域拒止


你听谁说的,只有瑞典幸免,瑞士,列支敦士登,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全都没被德国染指!瑞典在二战中虽然表面是中立国,实际上与德国属合作关系,不仅允许德国通过瑞典将军用物资运往挪威,而且还向德国出口大量的铁矿石等军需材料!同时,瑞典的不仅拥有北欧地区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而且陆军的装备也很先进,希特勒入侵瑞典实在是得不偿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