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教授觀點|樑琦:從“信息”時代邁向“信任”時代——區塊鏈正向我們走來

教授觀點|梁琦:從“信息”時代邁向“信任”時代——區塊鏈正向我們走來

教授觀點|梁琦:從“信息”時代邁向“信任”時代——區塊鏈正向我們走來

梁琦教授

2018年初,社會上普通大眾對區塊鏈的認識仍然侷限於比特幣,對礦機和礦工挖礦也還是很陌生的。由於比特幣的泡沫,學界和政界對區塊鏈是將信將疑的。然而BAT已從2017年開始積極入場佈局。區塊鏈的“國家隊”如工信部央行等也早已開展研究,其中中國人民銀行2017年申請區塊鏈專利68項,成為全球區塊鏈專利冠軍。而業界,僅是2016年以區塊鏈為名的新公司就超過100多家。

2018年全國兩會使社會畫風一變,區塊鏈開始為社會大眾所認識。今年5月28日習總書記在全國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世界正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一錘定音,使社會迅速達成共識:區塊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

教授观点|梁琦:从“信息”时代迈向“信任”时代——区块链正向我们走来

一、從比特幣到區塊鏈

按說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有區塊鏈才有比特幣。但是社會大眾普遍的認識過程則是反過來的:從比特幣到區塊鏈。對比特幣的認識在前。

比特幣(Bitcoin,縮寫BTC)最初在2008年由日本學者中本聰提出,在2009年正式上線,2010年首次公開交易。比特幣是一種基於點對點網絡,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加密貨幣。它不像傳統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也沒有任何諸如黃金的實體資產擔保,甚至連“中本聰”究竟是誰至今也是個謎(儘管2016年5月澳大利亞科技企業家克萊格·萊特(Craig Wright)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他就是“中本聰”),它是通過用戶使用計算機利用日益複雜的算法“開採”出來。比特幣利用加密技術獨立於中心化的金融監管體系之外,有效實現協議地發行與驗證支付。自2013年以來,比特幣就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受追捧的投資主題之一。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成熟的區塊鏈項目也就是比特幣。

區塊鏈與比特幣同樣起源於中本聰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比特幣是區塊鏈應用場景。區塊鏈技術以密碼學技術為基礎,利用加密鏈式區塊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自動化腳本代碼來編程和操作數據,具有去中心化、時序數據、集體維護、可編程和安全可信等特點。區塊鏈作為土壤,上邊可生長茂盛的應用森林;但也可能滋生著毒蘑菇,如泡沫化的各種區塊鏈代幣。

按照應用層次看,區塊鏈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數字貨幣應用的1.0階段,比特幣是區塊鏈1.0的典型應用。智能合約應用的2.0階段,通過數字貨幣與智能合約相結合,主要對金融領域的交易和流程進行優化。區塊鏈3.0為各行業提供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將會在政府、醫療、科學、教育、文化和藝術等諸多領域開花結果。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以及用戶需求,區塊鏈可以歸屬為三大類型:私有鏈、聯盟鏈和公有鏈。私有鏈是一個弱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化的系統,更適合於特定機構內部使用,比如Linux基金會、R3CEVCorda平臺;聯盟鏈可實現“部分去中心化”,適合於機構間的交易、結算或清算等B2B場景;公有鏈不受第三方機構控制,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讀取鏈上的數據記錄,包括比特幣、以太坊、超級賬本以及智能合約等。

從區塊鏈的基礎框架看,可以將區塊鏈分為技術層、平臺層和應用層三層。技術層主要從事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究;平臺層包括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媒體平臺、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平臺、技術平臺等;應用層是區塊鏈技術對現有行業痛點、難點的解決方案改造。2017年以來,區塊鏈技術開始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區塊鏈行業應用加速發展,全球正在跑步進入“區塊鏈經濟時代”。當前,區塊鏈技術的具體應用領域和場景可以概括如下:物聯網、產權/版權、商品溯源、電子證據存證、保險、個人或企業徵信、數字資產發現和交易、積分共享、加密貨幣、企業財務登記和審核、會計和審計、供應鏈和貿易金融、去中心化消費金融網絡、認證許可/合同票務、智能合約、跨境支付和結算、能源交易與管理、雲存儲服務、電子政務、醫療健康、慈善公益等。

教授观点|梁琦:从“信息”时代迈向“信任”时代——区块链正向我们走来

二、區塊鏈重新定義了世界嗎?

有人預言,區塊鏈將是繼互聯網之後,下一代具有顛覆性的技術。也有人說,區塊鏈會彌補當前互聯網傳播效能不高的問題,但還談不上顛覆互聯網,也不可能顛覆世界。但區塊鏈肯定可以實現我們以前實現不了的交易,通過擴大交易,使市場變得更寬更深更厚,從而延展了世界。

那麼,區塊鏈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

---分散化的賬本系統。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系統,它將密碼和時間標籤等數據,存儲在分佈式的數據節點上,這樣,篡改某個數據節點無意義,因為互聯網上還有多個原始憑證備份。因此,它具備匿名、無需信任、開放性、信息難以篡改、可追溯、集體維護和高度透明等特點,可作為價值互聯網的底層存儲與傳輸協議。區塊鏈的最大優勢就是去中心化,它可以實現整個系統的全球分佈,沒有中心的硬件和機構,各節點分享權力和義務,在這個去中心化的體系中,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價值維度去建立區塊鏈。

---最低成本的信任方式。人類文明經歷了從個人信任到制度信任,制度信任需要建立政府中心節點,需要大量的成本來維持該體系。區塊鏈則用代碼構建了一個最低成本的信任方式——機器信任。這裡不需要用盡心思去識破“花言巧語”、不需要政府背書,更不用擔心制度不公與腐敗。機器信任是無須信任的信任,將會以最低的成本建立全球型合作網絡。

---安全可靠的價值傳遞。互聯網使得信息傳播手段實現了飛躍,使得信息實現了高效流動。而區塊鏈使得人類可以方便地、低成本和安全地傳遞價值,能更好地解決價值傳遞的真實性、唯一性和完整性。區塊鏈作為新一代可信協議,將構成未來價值互聯網的技術基礎。如果基於區塊鏈的價值互聯網體系的構建完成,人類社會必將迎來一場新的革命。

---創造全新的社會契約形態。工業文明已經進化到了“契約社會”,但是大量的合同契約衍生出簽約成本、執行成本、合規成本、法務成本等,自由契約是昂貴且複雜的,需要第三方參與,壘高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區塊鏈連接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使得人們在虛擬空間構建點對點的連接,直接完成價值交換,節約了物理世界的交易成本,促進了真實世界的資產安全交易,給經濟制度帶來重大變革。

---創新自制與共識機制。區塊鏈世界中的工作量證明、權益證明機制、授權權益證明、實用拜占庭容錯算法(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PBFT)等提供了構建機器信任的基礎,把價值作為獎勵,保證了區塊鏈網絡的自制與系統的穩定。同時,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一旦被成功攻擊,該系統的價值將歸為零,因而攻擊者也缺乏足夠的激勵,這也保證了系統的安全性。

---重構商業文明。區塊鏈重構了很多的商業邏輯與商業關係。在區塊鏈網絡中,從傳統的基於熟人之間信任關係的合作,變成了基於透明規則的開放式的合作。區塊鏈允許任何規模的商業機構創造一個完全可信和被完整執行的規則體系,實現了大小企業的平等,區塊鏈也真正實現了把數據的價值還給用戶。

教授观点|梁琦:从“信息”时代迈向“信任”时代——区块链正向我们走来

三、區塊鏈是天使,也是魔鬼

區塊鏈的興起,對於監管來說是一場大的挑戰。當前各個國家對區塊鏈、比特幣和ICO的態度、觀點和法律法規存在較大差異,全球範圍內存在監管真空。可以說,區塊鏈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其技術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另一方面,以區塊鏈為名的高風險項目甚至騙局不時出現,存在一定隱患。目前,國內已出現400多種名目的傳銷幣,還有一些平臺利用高收益進行虛假宣傳。

區塊鏈的發展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視的風險:

(1)政治風險。發行貨幣最強大的背書是政府,鑄幣權是國家的主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會對現行貨幣(法幣)體系構成威脅,這裡蘊含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甚至也有人泛化“去中心化”的概念,將這裡的“中心”指代政治中心。

(2)金融風險。ICO 是區塊鏈公司的一種典型融資方式,即創造一種數字貨幣再將它出售給投資者,相當於區塊鏈界的IPO。ICO一直以來都還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如何對此監管是各國面臨的問題。近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經明確表示ICO是證券,交易這些資產的交易所必須註冊。SEC將可能在未來對這一領域加強監管,使ICO可以在證券監管框架下規範運作。與此同時,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在2008年6月8日發佈數字資產交易監管細節,並將於本月晚些時候生效,此後,所有ICO發行人、數字交易所、經紀人和交易商都必須在生效日後90天內向泰國SEC註冊。而在這之前,2017年10月,新西蘭金融市場監管局(FMA)發佈的有關ICO以及加密貨幣的新指南中已經指出,所有的代幣和加密貨幣均屬於證券。

(3)經濟風險。ICO已經成為幣圈暴富的捷徑,它對創業、創新形成衝擊,會侵蝕創業和創新的利潤。一家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署(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註冊的非政府組織於今年3月中旬在韓國TokenSky區塊鏈大會上聲稱將發行ICO許可證,受到業界人士的質疑,認為這類非政府組織(NGO)具有民間性和自治性,不屬於政府建制的一部分,NGO從事牌照發放和許可證發放業務在業內聞所未聞。

(4)社會風險。社會的核心價值是通過勤勞獲得的財富。通過發行空氣幣和炒作,通過割韭菜方式來獲得暴富,將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部分人會傾家蕩產。一般地,投資者區塊鏈網絡安全問題是認識不足的,據說加密劫持這一病毒在2017年第四季度已成為日本網絡安全的主要威脅,但超40%的持幣者卻沒有聽說過加密劫持。

(5)法律風險。網絡參與主體責任劃分不清,賬本數據歸屬沒有明確界定,這些都會導致區塊鏈技術落地過程中面臨法律風險。另外,很多傳統領域的盜竊罪、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詐騙罪、洗錢罪、逃匯罪等也都會出現在區塊鏈應用之中。

(6)技術風險。雖然區塊鏈集密碼學、分佈式存儲等多項技術於一身,具有難以篡改的特性。但難以篡改並不等於不可篡改。區塊鏈有“51%算力攻擊問題”,理論上,能夠掌握50%以上算力的力量就能夠對區塊鏈上的數據進行任意修改。譬如在幣圈,惡意礦工控制網絡中的大多數算力,然後強制執行虛假交易將代幣轉至自己的賬戶。2018年5月,就有多起區塊鏈網絡遭受黑客攻擊盜走鉅額代幣事件發生。EOS(Embedded Operation System)被360團隊爆出存在“價值百億美元的安全漏洞”。據美國財經網站CNBC報道,網絡安全公司Carbon Black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價值約11億美元的加密貨幣被盜。另外,如大部分區塊鏈沒有任何自我變更的能力,唯一的技術方案是硬分叉,這導致了更為高昂的遷移成本。

教授观点|梁琦:从“信息”时代迈向“信任”时代——区块链正向我们走来

四、區塊鏈構建未來新的生產關係

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技術力量不斷推動人類創造新的世界。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顛覆了傳統的生產與商業模式。互聯網正經歷從信息時代到價值時代的偉大轉變;然而,信任問題仍是其最難以逾越的鴻溝。互聯網同時也正處於過度中心化的階段,互聯網被巨頭壟斷已是全球趨勢。區塊鏈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中心化的信用創建方式---機器信任。區塊鏈使得任何形式的價值轉移都變得更加安全,它可以有效解決數據的安全與隱私問題,它有望帶領我們從個人信任、制度信任邁入到機器信任的新時代。

如果說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代表了新的生產力,區塊鏈則代表了未來的更為先進的新型生產關係。互聯網解決的是信息的傳遞和連接,區塊鏈提供的則是價值的流動和連接,區塊鏈正嘗試用技術來解決人類的終極信用問題。未來,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將是區塊鏈的一部分。不論區塊鏈是否將會顛覆傳統的互聯網,但它一定是對互聯網過去模式的改造,為經濟系統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所構築的商業世界是一個自由、可信和理想狀態的世界,它是那麼的美好,令我們嚮往;又是那麼的遙遠,如空中樓閣,不可觸及。對於新技術、新事物的接納需要時間的洗禮,對區塊鏈的認知也需要不斷迭代更新,就像上世紀互聯網誕生一樣。也許不遠的未來,區塊鏈將帶給我們一個新一代信息技術+自由公平理念+新商業規則+法律規範的新世界。

總之,不論你是否喜歡,區塊鏈正迅速向我們走來!

人物簡介

梁琦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政協委員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