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多元新加坡的鏡頭影像(一):華人文化比中國還濃的牛車水


今年我到過新加坡,它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小,走在滿是華人面孔的街頭,拐了一個彎就看到了印度的廟宇,再走一段,一座巨大的回教堂映入我的眼簾,通過我的這些照片,你們是否能感受到這裡的多元呢?

“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併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1966年8月25日,新加坡各中小學50萬名學生第一次念起新加坡這條國家信約。如今,這段信約已不再流於表面或口號,早已深入民間,成為新加坡人生活的常態。圖為新加坡牛車水地區,這裡是新加坡唐人街。在這裡,一組由漢字成語和金桔組成的彩燈格外醒目。

牛車水名字的由來是當時沒有自來水,牛車運水情景在唐人街非常普遍,便稱唐人街為牛車水。圖為牛車水大廈前的廣場聚集著熙攘的華裔老人,他們在這裡下棋打牌看報,消磨時間。


牛車水街一家店鋪的外牆壁上,具有中國傳統年味的壁畫惟妙惟肖。

一名打扮前衛的老人點燃菸斗。他說自己每天做工到14時,回房沖涼後就換上這套喜歡的衣服出來吹風。

在牛車水街,一名老人讀著華文報紙。

華人走過觀音堂時駐足祭拜。觀音堂佛祖廟對於新加坡華人來說意義重大,很多人相信來此參拜觀音,就可以得到好運並且受到觀音的保佑。

牛車水大街上貼著有趣的旅遊廣告,一名女子從此走過。

牛車水地區,一家售賣春聯的店鋪。值得一說的是,爺孫三代前來寫一幅春聯,爺爺與兒子、十歲左右的孫子討論寫什麼內容,討論出來後,爺爺反覆問到:“可不可以啊?你有沒有什麼主意?”,很認真地徵求他這個十歲孩子的意見。

一名男子在寫生,畫面就是牛車水經典的建築。

一名商戶在開門前給財神敬香。

一名男子在佛牙寺大殿內雙手合十。位於牛車水的佛牙寺,是以佛教曼陀羅的概念結合中國唐代佛教建築風格興建的佛寺。大殿中央供奉著彌勒佛,彌勒佛的兩側各有一脅侍菩薩像。“彌勒三尊”一佛二菩薩的塑造方式,自宋代大肚彌勒佛流行後,中國的寺院內現在已經很少見到。

在新加坡,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寺廟、道觀和教堂比比皆是,而華人聚居區的地區也會有印度宗教的身影。這個古老的印度廟就位於被視為“唐人街”的牛車水的中心地段。圖為大門上面雕刻著色彩豔麗的印度教諸神和動物等,給牛車水這個華人聚居區增添了一種異樣的神秘氣氛。

新加坡的印度教信徒約10萬人,佔總人口的5%左右。大約有30座印度寺廟,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的社會里,雖然存在著不同的民族聚居區,但事實上,各種族和宗教和睦共處。


小印度地區色彩鮮豔的壁畫與一名過路的華裔老者。小印度原本是歐洲人的聚集地,後來一位猶太裔印度商人開始在此飼養水牛,於是這裡便逐步發展為印度文化中心。如今到處是來自印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的人群。

公交車到達小印度站,一名印度服飾女子下車。

一名新生兒被父母帶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這也是印度人慶祝小孩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

一名司機開過蘇丹回教堂。1824年,當時的蘇丹把新加坡割讓給英國做殖民地時簽署了一份協定。協定中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建造一座回教堂給蘇丹,當時的建築只是一座簡單的回教堂,因為是建給蘇丹,所以就稱蘇丹回教堂。

在回教堂對面的一家清真參觀,一名老者吃著午餐。

在新加坡的一個建築工地外,三種文字的提示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