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旱地小麥增產技術

小麥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種植的農作物之一,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之一,斤填報給大家主要說一下如何在原有小麥種植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的產量,下面由小編為大家說一下旱地小麥的增產技術。旱地小麥產量低而不穩,如何提高旱地小麥產量,對於小麥平衡增產意義重大。現將旱地小麥增產技術介紹如下。

旱地小麥增產技術

一、旱地小麥的類型 無水澆條件旱地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土層薄或土壤養分瘠薄的地塊,稱為旱薄地。另一種是土層較厚,地力較高的地塊稱為旱肥地。旱薄地小麥產量低,增產潛力較小,旱肥地由於地力較高,管理措施得當,增產潛力較大。

二、提高旱地小麥產量的主要技術措施

1. 選用適宜品種。旱薄地塊可選擇抗旱能力強,產量較低的品種,旱肥地可適當選擇耐旱、增產潛力較大的品種。

2. 播前適墒耕作。旱地小麥耕作要因墒情而宜,墒情好時要深耕,打破犁底層,增加耕層對來年雨季降水的積蓄量,擴大根系的吸收範圍。在秋旱年,可採用“少耕法”,即適當淺耕或只鬆土不耕翻,對耕層墒情保護效果較好,避免因深翻失墒造成出苗困難。

3. 合理施肥。旱地小麥要注重培肥地力,多施用有機肥,每667平方米(1畝)施腐熟圈肥3000千克以上,使用金寶貝一型肥料發酵劑發酵有機肥,可以發酵各種物料,操作簡單,發酵徹底,比市場上銷售的成品有機肥價格便宜很多同時要注重氮磷鉀配方施肥,施肥方法採用“一炮轟”方式施肥,即將肥料在土地耕作時一次性施入。

旱地小麥增產技術

4. 保持群體合理,適期播種。

旱地小麥要適期播種,避免因播量過大、播期過早造成群體過多,消耗水分及養分。適宜播期在10月1~5日,每667平方米基本苗保持在15萬左右為宜。要注重足墒播種。若依墒情提前播種時可適當減少播量,9月25日左右播種時不宜超過每667平方米10萬基本苗,晚播時可適當增加播量,一般每晚5天667平方米可增加播量1.5千克左右。同時,播前要精選種子,提前2~3天曬種,並用種衣劑包衣。

5. 適宜的播種方式。

旱地小麥可因地力而宜採取小畦播種或條播,最適宜的播種方式是溝播,土層較厚地力較高的地塊採取小畦播種,畦面寬50~55釐米,畦背寬40釐米,播種3~4行小麥。地力中等地塊採取溝播,一般溝距40~50釐米,溝深10釐米,在溝底按15釐米行距播2行小麥,地力較差地塊採取60~80釐米的大溝播種。播種後都要鎮壓保墒,溝播施肥相對集中,利於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易於蓄積雨水,保持土壤墒情。播種時要注意播種深度,不要播得太深,以免因播種過深出苗困難造成弱苗現象。

旱地小麥增產技術

6. 加強田間管理。

(1)中耕劃鋤:旱地小麥播種後可適當鎮壓保墒,要加強中耕劃鋤,起到控苗保墒的作用。劃鋤要掌握冬前適當淺劃,冬後適當深劃;苗壯、群體大的地塊適當深劃,苗弱、群體小地塊適當淺劃。(2)及時追肥:旱地小麥要注意及時追肥,冬前或返青期若降水及時借雨追施尿素,每667平方米每次5~7.5千克為宜。(3)有條件時澆好關鍵水: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需水量多,是小麥需水臨界期,有條件時要澆好這一關鍵用。(4)及時防治病蟲草害:小麥生長期間易發生草害及多種病蟲害,要及時進行藥劑防治。防治雜草可用75%巨星1~1.5克對水噴灑防治,儘量選擇在年前11月中旬左右防治,防治效果較好。小麥鏽病、紋枯病、白粉病危害莖葉,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15%粉鏽寧1000倍液防治。返青後小麥紅蜘蛛易發生,危害嚴重的地塊,可用15%噠蟎靈1000~1500倍液防治。小麥蚜蟲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可用吡蟲啉2000倍液防治。近幾年,小麥吸漿蟲危害較嚴重,可在抽穗揚花期用吡蟲啉2000倍液防治。(5)注重葉面施肥:葉面施肥對防治早衰、降低乾熱風危害、提高產量作用很大。因此,旱地要注重葉面施肥,灌漿期間可結合防治病蟲害噴灑濃度為0.3%~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2遍,可以增加粒重,改善落黃性狀,提高產量。同時,要注重噴施生長調節劑,生長期間及時噴灑生命素及天達2116等,可起到抗旱、耐寒等作用,達到增產目的。

7.推廣秸稈還田及秸稈覆蓋技術。秸稈還田及秸稈覆蓋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越冬前覆蓋粉碎的玉米秸於小麥行間,可保持土壤水分,增強抗旱能力。

8.創造灌溉條件。有蓄水條件的丘陵地塊可借地勢建小型蓄水池蓄水,以改善旱地水澆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