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棲霞區委書記講述“放管服”改革故事,啟發性強!

棲霞區委書記講述“放管服”改革故事,啟發性強!

南京市棲霞區“放管服”改革既是全國試點,又是全國亮點,引發各方關注和借鑑。前不久,《群眾》雜誌刊發中共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文章,講述這個改革的背景、思路及啟示

棲霞區委書記講述“放管服”改革故事,啟發性強!

“不見面”,讓行政審批更高效

以前,不少企業反映,找政府跑項目審批普遍存在時間長、蓋章多、中介多、收費多、材料多的“一長四多”問題。企業拿到施工許可證,至少需要22個流程、66道審批、274個工作日;項目審批一般需要蓋90多個章、繳50多筆費、找20多箇中介、提交300多件材料,花費1年以上時間。有人形容是“穿襯衫去申報、穿棉衣才有答覆”。這些“審批”“許可”構成了束縛企業活力的“套娃結構”,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不僅會嚴重影響項目建設進度,還會阻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為此,我們轉變思想認識,破除思想藩籬,打破原有“重審批輕監管”“以批代管”的傳統觀念,倒逼部門降低審批門檻,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促進體制機制創新。

去年4月,棲霞上線了“商事登記不見面審批”系統,發出了全國第一份“不見面審批”營業執照。不僅如此,全區90%以上的許可服務事項同步實現“不見面審批(服務)”,辦理時限從過去的以“天”計算到現在的以“分鐘”計算,即辦事項實現“立等可取”。

今年以來,我們堅持用項目建設“提速”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完善升級系統,讓數據多跑路,讓科技來把關,讓群眾少跑腿,年初推出“不見面審批(服務)”系統2.0版,不見面辦照、窗口刷臉辦照、大廳自助辦照、街道就近辦照、銀行聯合辦照“五位一體”,60%新設企業通過“不見面審批(服務)”辦理,最快15分鐘就可以拿到營業執照,入選省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

目前,我們正在進一步梳理“不見面審批(服務)”事項,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按照規範化、標準化要求,利用政務大數據功能,建立申報材料共享機制,通過前臺受理與後臺審批(服務)連通互動,切實做到“程序簡無可簡、時限壓無可壓”,以深化改革助推高質量發展。

“一隊伍”,讓政府監管更有力

在很多地方,行政監管效能還不足,對基層大量的輕微、萌芽違法違規行為,街道無執法權“看得見管不著”、部門有執法權“管得著看不見”的現象已經困擾了很多年。以棲霞區為例,地域面積近400平方公里,東西狹長相距40多公里,

各部門執法力量面對如此寬廣的區域,總感覺“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近年來,我們解放思想,打破部門、條塊的界限,將“行政檢查權”與“行政處罰權”相分離,把區級相關執法力量和1313項“行政檢查權”全部賦權街道,在不增加人員編制的基礎上組建街道綜合執法大隊。實施綜合執法後,由於一線執法人員和巡查的頻次增加了,90%以上違法違規行為得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以往違章搭建、噪音擾民、環境髒亂差等“痛點”“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如今,棲霞的營商環境好了,每月各類創業創新主體呈現爆發式增長,對綜合執法管理的要求就提高了,難度也增加了。目前,我們正在不斷提升綜合執法隊伍的全科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對剛進駐棲霞的創業創新主體,執法大隊必須在3個工作日內對企業上門服務、現場檢查;對一些投訴舉報多、有嚴重違法記錄的企業,執法大隊“多看幾眼、多查幾次”,情節嚴重的依法予以限制或關停,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失信懲戒機制,為棲霞高質量發展營造良性公平規範的市場環境。

“一窗口”,讓政務服務更便民

傳統的政務服務中心受行政體制結構影響,各行政審批職能部門的審批程序繁瑣、條塊分割等局面根深蒂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比較突出。

為了讓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便民服務,我們在程序上減“門”撤“窗”,在環節上“裁彎取直”,用制度終結辦事難。2013年,棲霞在全省率先試點推行“全科政務”服務模式,實現了老百姓“進一扇門、辦所有事”全科模式的轉變。在棲霞的任何一個政務服務中心,每名社工都能熟知130項事項辦理業務的要件和流程,實現了一個窗口、一臺電腦、一名“全科社工”就能受理進駐區街服務中心的所有業務,窗口辦事效能同比提高120%,90%以上辦件時間得以節約。

目前,“少跑路、不煩心,輕裝上陣搞投資”,打破制約企業發展的“套娃結構”,是投資者的普遍心聲。這讓我們深深感到,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既要做好權力的“減法”,更要做好服務的“加法”。我們繼續發揚“店小二”精神,做好“園丁式”服務,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

在服務效能提升方面,學習借鑑“一網通辦”模式,建立完善多規合一、多評合一、多圖聯審等工作機制,向高度集成化方向努力,讓群眾、企業“不跑腿、辦成事”,真正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

在服務項目建設方面,全面實行容缺受理,只要項目具備開工條件,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預發施工許可證,允許配套材料“後面補上”,讓項目建設既省時又省心。

“一張網”,讓社會治理更精細

在棲霞,最大的民生紅利就是環境的變化。“十二五”期間,我們利用網格化有效解決了城市髒亂差的問題,建立了城市管理長效化、標準化、網格化制度,城市治理考核實現了從全市墊底到近五年保持全市第一名的脫胎換骨

經過多年的運行,網格化逐步拓展,從網格化向“網格化+”轉變,將轄區內人、物、地、組織等全部納入,有效推動了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協作、互動互補。

為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的需要,我們創新推出了“掌上社區”,依託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在線治理社區事務,實現社區服務“24小時不打烊”。平臺已經吸納了近10萬常住人口,去年協調化解矛盾5000多條,在全市民生幸福建設群眾滿意度測評中,我區社區(村)服務管理滿意度得分全市第一。

當前,新老矛盾交織,社會問題的多發性更為凸顯,社會治理面臨更大挑戰。政府單打獨鬥已不適應社會問題複雜化的趨勢,只有更加註重開放共治,推行“三化融合”模式,才能有效破解社會治理難題。

如今,“掌上社區”已經升級為“掌上雲社區”,明確“放管服”改革側重於服務經濟產業發展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掌上雲社區”重點聚焦一線民生與群眾生活冷暖,兩者互為補充、形成呼應,促進社會治理良性互動。

同時,在“掌上雲社區”中集成融入“不見面審批(服務)”等改革成果,接入智能化回覆便民服務事項等功能,通過分析群眾反饋,及時評估改革成效,倒逼流程優化、效能提升。

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關頭勇者勝。我們將繼續解放思想,把“放管服”改革作為棲霞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大膽試、大膽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讓改革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摘自《群眾》2018年第11期,原標題為《推動棲霞“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

作者:邢正軍(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

棲霞區委書記講述“放管服”改革故事,啟發性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