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紮根大山十載,從大姐到阿姨,這位女教授讓當地人均收入增長10倍

十年的時間,她紮根在五百公里外的秦嶺大山;寒來暑往,稱謂也從鄉親們口中的“大姐”變為“阿姨”。在她的努力下,當地果農人均收入從不足百元提高到1800元,“走出”了貧困。在鄉親們眼裡她是熱心親切的平民科學家,在學生們眼中她是執著科研鍥而不捨的農業教授...... 她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翟梅枝教授。

紮根大山十載,從大姐到阿姨,這位女教授讓當地人均收入增長10倍

人物名片

翟梅枝,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5年從中南林學院畢業分配到西北林學院工作,從事經濟林及資源利用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98年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福建農林大學植物病理學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現任林產化工教研室主任,核桃研究所所長,山陽核桃試驗站首席專家。

五百公里外的核桃青春

陝西省商洛市位於秦嶺腹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這裡成為我國山核桃的重要產區,核桃產業也就成為商洛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主渠道。不過到了2000年前後,商洛的核桃產業遇到了瓶頸:原先的核桃由於品種老化,核桃產量經常出現“大小年”的現象,當地種植戶們漸漸對核桃產業失去了信心。2007年,山陽當地政府正尋求技術支撐,核桃試驗示範站便在這樣的契機下建立了,自此開始翟梅枝便來到了500公里外的大山開啟了她的別樣“核桃青春”。

紮根大山十載,從大姐到阿姨,這位女教授讓當地人均收入增長10倍

改善核桃品種的嫁接之路

經過翟梅枝和她的團隊實地調研後得出結論:只有推廣核桃高接換優,就是通過嫁接改善核桃品種才能改變核桃的產量問題。不過推廣新品種就需要把村民原來的核桃樹樹冠鋸掉,這樣才能進行嫁接,聽到要鋸樹很多村民立刻表示反對。針對這一情況,翟梅枝決定採用高接換優的方法改良當地核桃品種,所謂高接換優就是保留原有核桃樹主幹,以嫁接的方式改良核桃品種,以達到連續豐產及抗病的效果。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嫁接改造的500畝,高接成活率達到95%以上,第三年掛滿了果子,讓村民實實在在的看到了收益。面對嫁接新品種的巨大優勢,10年後,在示範站的推動下,商洛市核桃面積翻了一番,產量、產值和人均核桃收入翻三番。

授人以漁 扶技扶智

翟梅枝團隊不光指導村民引進良種、嫁接改造,更注重對村民的農業技術培訓,他們以核桃產業發展為主線,通過室內培訓、“田間課堂”的示範、觀摩和實踐,在山陽累計舉辦核桃培訓班380餘場次,培訓技術骨幹300餘人、鄉土人才3.2萬人。一些種植戶在掌握了這項技術後甚至成立了嫁接隊,他們不光為商洛當地的種植戶進行服務,甚至將這項技術傳遞到了河南、湖北等地。

十年間,翟梅枝教授及她的團隊通過“帶著農民看,教會農民幹”的方法,在優良品種選育、施肥試驗、豐產栽培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為商洛地區核桃種植戶總結出了一條標準化高效栽植的新模式。在科技帶動下,商洛核桃也因其產量高、口感佳、商品性好等特點被國內外越來越多人認可。

紮根大山十載,從大姐到阿姨,這位女教授讓當地人均收入增長10倍

商洛核桃產業走向了發展“快車道”的背後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產學研”推廣模式的成功體現。作為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始終緊扣“三農”發展主題,堅持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道路,為西北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這些成果,則是與像翟梅枝教授一樣的千千萬萬個西農人的執著堅守密不可分!

歡迎大家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獲取更多新鮮資訊,請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頭條號!

注:部分內容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