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小米IPO遭遇變局,莫慌,其實現在才是入手最佳時期!

小米IPO遭遇變局,莫慌,其實現在才是入手最佳時期!

今天小米終於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這場被外界稱為繼阿里巴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科技IPO,進展的卻不是特別順利。開盤後股價出現震盪,收盤價XX港元,較發行價下跌XX%。但是在眾多唱衰者中,不妨冷靜的分析下,撥開迷霧看清事實。

上市公司首日遭破發,是否正常?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 IPO首日股價破發是很讓人難以接受同時也是很丟面的一件事兒。其實對於上市公司首日破發,真的大可不必過分解讀。舉例來說,目前活躍的新經濟互聯網公司,很多都有過跌破發行價的時候。Facebook在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亞馬遜在上市後的13個交易日裡,有5天都在發行價以下,騰訊、阿里巴巴也都有類似的時刻。一旦市場從誤解走向理解,這些公司都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在例如騰訊股價在13年裡翻了500多倍;亞馬遜連續虧損20年,市值已快摸到萬億美元的門檻;Facebook也早已走出IPO破發的陰影,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經濟體建立起貿易壁壘,受此影響,全球股市遭受重挫,資本市場表現強烈。業內人士表示,在這個時間點小米選擇上市確實有點兒生不逢時。小米作為首支登陸港股"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同時作為新經濟公司中的"超級獨角獸",小米從公佈招股書就開始備受關注,過程比較坎坷。與此同時,獨角獸企業扎堆上市,在短期內投資者無法完全理解這些新經濟公司。而在小米之前多家港股新經濟公司相繼破發,嚴重影響了市場信心。這些綜合因素疊加對小米股價產生了較大的下行壓力。

對此雷軍也表示:"市場的波動是暫時的,我們對小米的未來充滿信心,也請投資者關注並相信小米的長期價值。"

小米是否還有成長空間,投資潛力還有多少?

小米成立之初時強調其互聯網屬性,並逐步構建了小米的三元商業模式:即硬件、新零售和互聯網服務。手機等硬件本身是用戶和流量入口,新零售(電商+線下店)又是另一個巨型入口,最終通過互聯網服務變現。招股書顯示,小米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收入雖然佔比較低,但貢獻的毛利潤卻高達四成,遠高於其他兩項業務。

站在行業角度分析雖然中國手機市場正在加速洗牌,向頭部品牌集中,但對於小米而言,正在加速佈局國際化業務,未來國際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對於小米手機業務和互聯網服務收入未必是一個嚴重問題。

小米最為一個新物種,本身的商業邏輯就是不斷進化的,其對標對象並不是單一的,也是動態變化的。我們認為,小米的新零售業務目前是被嚴重低估的。如果簡單的拿小米和蘋果對比,那對小米而言試比較吃虧的。小米的商業模式與蘋果完全不同,反而是與亞馬遜相像。

熟悉小米發展的人普遍看好小米未來的成長潛力,這其中既有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商界領袖,MIT教授、清華教授等業界專家,有高瓴資本、Capital Group等投資機構,甚至還有以做空聞名的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旗下基金。上市之前有香港股評專欄發表文章說:"有如此多的星級投資者同坐一條船,實在毋須過份憂慮,這班投資者向來無寶不落。"

談到小米互聯網業務,最典型的就是把小米的互聯網業務跟MIUI系統內環境的廣告變現劃了等號。實際上,小米的互聯網變現剛剛開始,即便是兩次招股書更新中,都能看出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增速和總營收佔比兩項指標中,2018年Q1對比2017年都有了顯著提升。更何況,小米已佔20%應收且還在不斷提升的IoT業務才是想象力最大的互聯網業務,藉助全球最大的聯結1億多智能硬件(不含手機、筆記本)的IoT平臺,巨大的場景、流量、用戶、數據入口能夠提供驚人的互聯網變現前景。

最後,必須要說的是,拿之前牛市下閱文、易鑫、眾安等的超購信息和IPO後的糟糕表現來強行對比、類比小米無疑是南轅北轍般的愚蠢——無論是體量還是對行業的影響能力、公眾關注度、募集規模等都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別因為之前所謂"小獨角獸"的失敗去揣摩真正的超級獨角獸的能力和前景。正如雷軍所言:小米未來還有十倍的成長空間。

縱觀眾多科技公司的股價走勢,當市場穩中向好時,其價值更易被市場認知,科技公司的股票普遍會出現領漲的情況。相信當市場走出陰霾以後,小米等新經濟公司將兌現其長期成長價值,成為提振香港股市的重要力量。

穿透當前市場的迷霧,用長遠的眼光才能看清小米真實價值。長沙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鍾偉表示,"小米未來的市值走向可能與亞馬遜最像,兩家公司都堅持把好東西做便宜,對未來都有清晰的路線,最重要的是兩者都不存在一個確定的邊界。

所以,假設市場在小米IPO時給出一個明顯低估的價格,是不是意味著現在買入小米反倒是最好的時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