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迴轉|《經典中醫啟蒙》轉載之五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迴轉|《經典中醫啟蒙》轉載之五

治神

疾病先是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 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就像現代社會,國家出一項政策,就是把一個念頭變成了一份文件; 接下來,社會的文化取向、資金流、信息流、物流都會跟著變化,對不對?這個就是第二個層次;然後有的企業發展起來了,有的企業就要生病了,慢慢再作用到具體每一個人。

所以,一個人如果得了很重的病,絕對不是某種單一因素引起的。雖然看起來都是突然發生的,但背後花了五年、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的時間來累積這樣一個病,一點一點,沿著精神—能量—形體的次序擴展、固化。最後,所有的層次都出現問題。

在遠古時期,對於神的層面有特定的治療方法。像扁鵲、華佗、孫思邈這些大醫,他們既是醫生,又是有修行的人。因為他們有修行,能體會到無形的層面,能夠與這個層面交流互通,在合適的節點來調整這個部分。這樣的中醫,具有“治神”的能力。我們現代社會中也還隱約保留著有這種能力的醫生。

其實我們平常也能見到大家習慣用的某些“治神”方法。比如,我們有煩惱、疑惑、糾結時(這還處在疾病的第一個階段),有的人可能會到宗教場所去嘗試化解問題。

2014 年春,我們在法國南部的一條天主教徒的朝聖之路上走了近一個月。西方的教堂是針對大眾的,用來教化和接引大眾,給人們一個迴歸和靜心的機會。在古代的大教堂裡,有一個區域是留給需要面對自己和至高者的人的。

徒步過程中,我們在修道院住過。修道院是教士自己修煉的地方。他們告訴我,神父也分成幾種,有講課的神父,也有修煉靜心的神父,就是修士。通過修煉,學習作為卑微者的聆聽,聆聽至高的聲音,來自本源的啟示,純潔人的心。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回转|《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五

交感

扎針的時候,這根針插在你身體裡,你的身體既不能吸收它,它也不會像冰棍兒一樣融化,並沒有任何物質成分進入體內,那它怎麼來幫助你呢?

它能幫助我們改變能量路線上的流量流速。就像一個交通警察,北京三環堵得最厲害的時候,可能國貿得安排三個警察來疏導,那就是三根針。京承高速路口放一個警察,那就是扎一根針,這根針放在那裡就是一個引導的力量,調節流量、流速。

“交感”的含義大家要去體會,我們現代人熟悉的是物物交換,你給我一個桃子,我還你一個李子。

什麼是交感?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本來挺安心的,某個人一靠近你,你就覺得渾身燥熱,心神不定。或者本來挺生氣鬱悶的,和某個很安定開闊的朋友通了個電話,心胸就突然打開了。這就是某種交感。

甚至有時候,你想到某件事,或者某個人,你馬上會進入某一種特別的神、氣、形的狀態,而且那個時候你的思想、感官,好像跟平時不一樣。本來一盆花看著挺順眼的,在另一個狀態就想要換掉,必須換! 這個也是交感。

這些細微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感應,包括思想、情感、慾望洪流之間的感應,就像空中的各種手機信號。可惜我們常常只關心有沒有wifi 信號,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無線聯通是時時刻刻、細細密密地在進行中。

能量和信息,或者能量和精神的交換互通,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我們如果不留意,不去體會,就全都滑過去了。

我們現代人習慣生活在天平的一邊慣用志、意在不停地轉腦子。如果一個人只會轉腦子,跟電腦就沒有區別了,甚至還不如電腦。好的電腦還能整理磁盤碎片,還能升級、殺毒、雲儲存、智能管理,人反而不太容易。

人之不同於機器,在於人有著跟天地萬物交感的本能,健康、疾病,更多在於交感出了問題。

我們的這部分本能被集體化、統一化的“志、意”覆蓋得全面休眠了。有能力考重點學校才有希望,身高必須高一點才好,腦子必須聰明才有前途......補就是吃燕窩、吃人參、吃蟲草、吃綠豆、吃百合......如果這樣去理解前途,理解中醫的話,真是太可惜了。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回转|《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五

心念迴轉

中國人常說的正氣、浩然之氣、和緩之氣、從容之氣,這是什麼東西?

有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點心胸狹窄、心智渙散的時候,跟有“精、氣、神”的朋友靠近一下,喝茶、聊天、走走路,我會感受到他們的浩然之氣、心地光明......自然也會離這個狀態近一些。這就是大補!交感就是這個東西。

再比如說,你覺得自己有了問題,煩惱很大。到底要不要買房子? 要不要送孩子出國?思前想後的時候,就是我們“志意”過用的狀態。

當你不斷思考而不能決斷的時候,就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描述的狀態——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懊”就是懊悔,後悔做錯了,“惱” 就是煩惱,別人看不出,但實際裡邊的精神、氣血、氣機已經起變化了。

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選擇,不管是吃哪種漢堡包,還是要跟誰結婚,只要你處在這個狀態下,古人叫做“臨事不能決”。“不能決”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而且只會用後天志意來分析、比較、判斷了。

現代人過於忙碌,長期不會用心,忽略自己和別人內心的感受,就會走到過用“志意”的狀態,那就離那個本來就在的對你最合適的那個結果遠了。

我的個人經驗是,如果我對一件事情一直在猶豫,在思考,我就提醒自己,目前自己的心智程序錯誤了,應當切換,不行就先放一放。

怎麼切換呢?我們學習中醫、學習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切換。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給我們一個更開闊的眼光和更廣大深遠的世界。

長期圍繞在我們身邊的馴服、暗示和教育,長期的對物質的追求和具體目標的執取,使得我們的心智受困,甚至變成類似條件反射一樣的簡單的“贊成或反對”模式。這是心智成長的失敗,是精神愚昧的顯現。

心智受困的結果是人只能處理眼前一點點小東西,生活當中一些最具象的東西,作為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東西。當然這個部分很重要,應該關注並處理好。但是,如果我們的精神、生命力只是在這樣的小範圍裡旋轉、重複,無法展開,無法與更廣闊的世界深入地交感,這是對生命的浪費。

如果我們流連旋轉在一個失中的念頭當中,就像登上了開往失常的列車,由此開始由神到氣到形的病患。

為什麼儒、釋、道這麼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現代學者所謂的“中國的倫理道德”,不是外在的強制標準,而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和負責。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了很久了。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心念隨時有機會轉回,心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復正。在每一個當下的人、事、物對待中,我們都在有意或無意地、被動或主動地做出選擇。所以古人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自欺”。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回转|《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五

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

不少中外學者,站在自己固有的學術研究表述體系,從文化異同的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現代研究,常常會有誤解。

很多年前,看過一篇西方學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他們眼中,中國遵循了幾千年的孔孟之道,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生活倫理,似乎太簡單,西方早就有了。

不錯,孔子所述確實有大量關於生活倫理的內容,但不僅限於此。中國古人關於日常、文化、家庭人倫、社會秩序的背後,是內化的精神追求。能夠讓你自淨其意,讓你從日常生活中反觀自心,調柔身心,既合乎人倫,又自適自立。

這個過程,如孔子、老子所言,慢慢恢復到柔軟單純、知人知己的狀態,漸漸“不惑”“知天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回到像“嬰兒”“山谷”一樣純粹、廣大的狀態,自然跟天道相通,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層層遞進的。

所以不要小看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東西。祖先留下的東西看起來土氣、質樸,實際卻很深刻、很廣大,直截了當,知行合一。

現代人熟悉的的理論哲學,往往喜歡構建複雜完整的體系,甚至人為製造艱澀纏繞,但很多是個人志意和思想的產物。

這也是一個需要我們留心鑑別的部分,我們接觸的各種藝術和知識是來自侷限的自我、情感的宣洩、思維的變構、概念的搭建等後天志意的造作,還是來自一顆質樸寧靜的心靈,是與大自然、與天地萬物共感後的結果?

留意我們的心在接觸後的感受、情緒,是更寧靜安心,還是反之。這是鑑別的入手點。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回转|《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五

關於作者

李辛,中醫師,心身醫學碩士。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現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會顧問,法國藍之樹學會顧問。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兒童健康講記:一箇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出版。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回转|《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五

本書《經典中醫啟蒙:一箇中醫眼中的生命、健康與生活》於2018年5月在立品圖書出版。噹噹、京東、亞馬遜等網店有售。

噹噹購書鏈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75027.html

京東購書鏈接:

https://item.jd.com/12362616.html

也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在自道精舍微店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