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瓷器的仿製簡單辨識知識

瓷器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幾千年來,古代匠師們創造了無數技藝精湛的瓷器珍品,遺存下來成為文化寶庫中的巨大財富。在這些遺物中有各個時代的代表作和創新之作,也有後代仿製品,無不表現出高超的制瓷技巧。就仿古瓷而言,早在宋代,當時的幾大名窯就有其他地方窯對之加以仿造的情形。元代瓷器中,則仿宋代鈞窯和定窯較為突出。尤其明清兩代仿前代瓷器更加興盛,各朝均沒有中斷過。仿品的製作技術不斷更新,有的達到"亂真"的程度,有的甚至超過了原有水平。而不同時代的仿品,又有不同的風格,從而豐富了制瓷的工藝。

古今製造仿古瓷的目的無非出於兩類,一是發思古懷舊之心,保持傳統品種;二是以假亂真,牟取商業利益。前者對瓷器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清康、雍、乾三朝,既是嗜古、仿古之風極盛的時期,也是大量新品種湧現的時期,可見在瓷器發展中,仿古不但不妨礙創新,而且能夠促進創新。然而另一方面,從文物收藏和鑑定的角度看,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只要是仿製品,就會給我們今天造成困難。特別是古代那些技藝精湛的仿品,即便製作者當初的用心完全純正,也不能排除後人利用其仿作來假冒真品,牟取暴利。

瓷器的仿製簡單辨識知識

大體講,瓷器鑑定主要是從器型、紋飾、胎釉、款識這樣幾個方面入手。器型方面,應側重對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若能經常把玩和測量古瓷的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鑑定工作十分有利。紋飾方面,也同造型一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無論題材內容、裝飾手法抑或工藝技術,不同時期的紋飾均有不同的表現,成為瓷器斷代和辨偽的有力依據。還有的紋飾過於細膩,亦足以引起我們的懷疑。胎釉方面,胎為骨,釉為衣。鑑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淘煉的純淨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淘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為多。各個時代都各自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對於識破偽品最具說服力。另從釉面的新舊光澤看,很多作者故弄玄虛,將仿品釉面作舊:土埋、打磨、藥滑、茶煮、漿沱,甚至稍加損破,以示出土狀。然而這些不自然的作舊光澤,絕無古瓷那種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