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文學理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冬之小岑


很多人,包括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學生,也會常常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文學是文學、文學理論是文學理論。

在他們看來:文學,就是文學作品,就是研究的對象,猶如農人耕作時的土地,也像廚師烹飪時的原料。

而文學理論,則是研究的工具,猶如農人耕作時的鐮刀鋤頭,也好比廚師烹飪時候的鍋碗瓢盆。

於是,在這些觀念裡,文學理論變成了文學之外的東西,變成了從文學中抽象、昇華出的東西,變成了一種極為晦澀難懂、脫離實際的東西。大家還美其名曰: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彷彿認識到了這種客觀規律,就可以透徹的洞察文學的秘密。

更有趣的是,文學理論具有強烈的思辨性,特別是西方文學理論這一塊,與西方哲學有著幾乎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就對應著存在主義文論;比如精神分析學,就對應著精神分析文論;解構主義,則對應著解構主義文論等等。

所以,很多文學愛好者,特別是中文系的學生,學著學著,就會變成了文學理論愛好者。

為什麼?

因為文學作品讀多了,就能看出套路了,就會覺得膩歪了,自己就會解構這些作品了。

而文學理論則富有思辨色彩,比較燒腦,比較考驗一個人的哲學思維和抽象能力,有挑戰性,於是很多人其實是隻讀文學理論,不讀文學作品的。

在中文系,大一的時候,一個男生可以和女生吹噓紅樓夢張愛玲莎士比亞;大二就得吹噓徐盱黃景仁尤瑟納爾才行;大三就不能再吹噓文學作者了,要吹噓福柯巴丟保羅利科等等文學理論學者才夠逼格;到了大四,該找工作 找工作該保送保送該考研考研該出國出國,就是另一碼事兒了。

所以,文學理論到底是什麼存在?

還是喬納森卡勒說的好:“文學理論是由思想和作品彙集而成的一個整體”(《文學理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這是我自己的書,很難買到,下面的圖是新版,鳳凰出的。)。

文學理論本不應該和文學分開,不應該有脫離文學的文學理論,只談文學理論而不談文學的都是異端。

所以,熱衷於理論的人們,不如暫時低下頭顱,看看腳下的大地吧。


danybo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