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臺行小記

原定正月十五就寫好發出來的,終究還是到了年後,我的拖延症更重了一些……

從臘月廿七到正月初四,從桃園到墾丁的半圈旅程,2018年的春節是在路上過的。

第一回不在兩邊的家,也不在北京過年,去得又是剛剛地震完,且傳出種種不良信號的臺灣……

家裡長輩們勸誡的言論不絕於耳,讓退掉行程改道回家的電話、視頻、微信就不下五通。

旅年的開始,我跟He小姐都有種忐忑的小興奮。

He小姐與我一樣,很懶、脾氣急,但多半時候也算隨遇而安,只不過在誰脾氣更壞這事兒上一直沒什麼共識。

做行程、定機票、選房間這套準備下來,基本上就要放棄一個地方了,所以最初的大理-麗江一線只能是“無疾而終”。

去臺灣則是看著還行就立馬定下來的參團遊,畢竟當時時間已經臨近了,所以過程爽快的一塌糊塗。

原本的印象裡,臺灣會是很有年味兒的地方,張燈結綵、披紅掛綠~

實際不盡然,路面上燈籠一類的裝飾幾乎沒有,春聯也是稀稀疏疏。

有些人家自己有佈置,市政卻是不管的。

其餘的與大陸並未有什麼明顯不同。

反而因為過年期間遊客多,沖淡了那些僅剩的氛圍。

總的來說,臺北的年味兒好過臺中,更好過臺南,但與預期相去甚遠。

所以我們的旅年,其實沒了“年”的概念,但卻也“行”出了很多滋味~

如吃、如景、如人……

臺行小記 | 灣·年

臺北九份老街 扒來的圖 我拍不了這麼好看

臺灣的“吃”

說到臺灣的吃,印象最深的一是牛肉麵,二是他們的夜市文化~

其實無所謂本土美食,現在能在臺灣吃到的,多半都是敗退臺灣時,國民黨老兵們帶去的,不過也很好的結合了當地特色。

例如牛肉麵裡如果不加臺灣辣椒醬,那味道就單薄了不少。

與一貫的清淡滋味不同,出乎意料的辣,穿插在大塊入味兒的牛肉之間,唆一口湯嗆一口嗓,再裹一口手打的筋道粗麵入口,小小的牛油沾在唇齒之間,更催出小菜的甘香,那滿足感著實可圈可點!

臺灣夜市很多,攏了小吃的老街也很多,多到可能隨便穿過一個安靜的小巷,就能直面熙熙攘攘~

我們去了臺北的饒河夜市、高雄的六合夜市、旗津老街,也逛了新北的九份老街

關於小吃的街多半不長,三百亦或五百米,一家接一家的小攤錯落有致,前面點,後面吃,沒有什麼特別複雜的食物,但有時卻要等待很久。

例如饒河夜市入口處的胡椒餅,從大門裡排到大門外,長長的隊伍迫得遊客們望而卻步~

還有六合夜市裡度小月的小面,攤子應是一家人開的,主廚的是位六十開外的男人,灰白頭髮整齊後梳、衣衫單薄,撲面而來的麵湯蒸汽煨紅了臉頰,我們坐在了他廚臺的旁邊,在等待的時間裡一直驚歎於他的手藝:

在盆裡隨手一抓,面的分量相差無幾,迅疾轉身撈出鍋中熟面,放入燉煮手中新面,碗中調味、加料、配菜然後置於一旁,再抓新面,為第一碗麵乘湯,撈第二碗麵出鍋,下第三碗麵……

一分鐘出兩份面尚有餘,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等待了很久。

他們家佔著夜市裡最大的攤子,卻是一座難求。來看他煮麵的,比專程來吃他們家面的人多的多。至於味道,對我而言則過於清淡了,但也有很多人是喜歡的,就不多贅言了。

臺行小記 | 灣·年

度小月的手巨快無比的老闆

日月潭旁邊有位80多歲的老阿嬤,據說她特別小的時候在潭邊賣茶葉蛋被蔣介石看到,感其可憐便囑咐蔣經國要照顧一下她。

蔣經國將日月潭旁唯一可以經營的牌照給了這個小姑娘。

一紙封賜帶著皇家一言富貴的滋味,之後的七八十年間,小姑娘一家便再沒了窮的滋味。

當年的故事無從考證,但如今卻是日月潭邊獨一份的合法經營,每個上潭遊覽的人也都要或吃或帶幾個茶葉蛋走。

一家幾代人一輩子的功夫融入到顆顆茶葉蛋裡,二三十臺幣一顆的價格,文火和著當地茶與數十種中藥歷數小時而出,蛋黃中都透著股認認真真的香氣,說是吃過最好的茶葉蛋也不足為過。

在臺灣吃的最驚豔的兩頓,一就是這簡簡單單的茶葉蛋,另一個就是初一登佛光山吃的齋,自詡忌口是吃素的我,都覺得分外可口。如果算上飲品,六合街盡頭的木瓜牛奶也算獨一份,畢竟馬英九也是專門光顧數次,樂此不疲的合影題字。

至於其他,包括蚵仔煎、大腸包小腸、臭豆腐、豬血糕、煎餃等,口感多半都還是喜歡的,不過臺灣的醬料實在讓人恐懼,甜裡透著酸含著辣裹著鹹,一口下去就炸開了花,炸的不願意再多吃一口,所以其實很多買的食物都浪費掉了。

臺灣的“景”

老天爺是賞臉的,臺灣連綿月餘的雨,在我們去的前兩天停了。

所以旅途的大半都很完美,唯一的美中不足——

我們在墾丁,天氣卻是雨的~

這讓He小姐很不滿意,直呼故事裡都是騙人的。

據He小姐說,如果是晴天,這裡也會是海天一線的藍,澄澈而又飽含,富於想像卻不止於自然(後面是我加的,她是沒這麼酸的),只是可惜這次無緣一見。

不過在墾丁即將落日時,雲層略開,一道金色光芒橫披海面,耀著海水、耀著人臉、耀著天空捲雲,彷彿能驅散塵埃、驅散陰霾,堪稱奇景,美得人不捨,甚至有些傷逝的落寞。

然而旅年總歸是不虛此行的,我們看了

高山之上的清境農場,透著閒適的牧野滋味~

泛舟湖上的日潭月潭,道著碧水的舊歲時光~

層巒疊嶂的阿里山鄉,浴著森林的千年滄桑~

滿載文物的臺北故宮,溢著古色的荏苒喟嘆~

五色十光的彩虹眷村,含著恣意的老兵淳善~

怪石嶙峋的野柳公園,怒著想象的自然奇光~

……

臺灣的景與大陸的景一脈相承,同根同源的風格,卻也泛著不同的精緻。

如阿里山腳下福祿壽神廟頂的纖纖爐燒,龍鬚的色彩之大膽、形態之放肆,是大陸所難見的,同樣的景觀在日月潭文武廟、饒河夜市門口的媽祖廟亦可見,不勝流連。

臺行小記 | 灣·年

日月潭邊文武廟

臺灣的“人”

行程落地之後,見到全程領著玩兒的地陪,一個地道的臺灣人。

半長的黃色頭髮,據說在接我們當天的下午,還是及肩髮型,怕看不順眼才臨時剪掉的。

頸上掛著臺灣的紅珊瑚吊墜,手腕戴著Pandora的手鍊,穿著嘻哈的套頭衫,單看外表如何也猜不到50多歲的年紀。

十分的率性卻也所知甚多,一路上總有很多“老料”能從他口中講出來,對臺灣瞭解不少。

在我們幾天的行程中,所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善良有禮,且對大陸和大陸人民十分親善的。

包括電視媒體中的訪談類節目,刻意看了幾天,也未見幾年前的“吃不起茶葉蛋”言論。

轉而都是對自己的反思,以及對大陸發展之快的追捧。

臺灣對自己的建築物年限是有規定的,例如建好之後的二三十年是不準推倒重建的。

因此臺灣保留下來的“繁華”,多半也還是二三十年前的舊景。

除去臺北、高雄的中心地段外,其餘很多都與大陸的三四線城市相仿,透著股安逸的老舊。

但這些於島內的產業而言,就顯得難以支撐了,因此也為很多評論家所詬病。

然而無論如何,一個深耕服務業的地區,住起來都是十分舒心的。

一斑全豹,不管大小商戶,不管陸客土著,結完賬後買賣雙方都會互道一聲“謝謝”~

也比如在阿里山上,當地來遊玩的少數民族會十分開心陸客的到來,上山下山的相逢間,也會想要攀談幾句~

再比如那位早已身價千萬,卻仍在滿懷笑容親手賣茶葉蛋的老阿嬤……

臺灣的美給人以生活,於無聲處的點點滴滴,偏於安逸的感受。

彷彿並未出行,彷彿只在身邊~

因此想記錄的很多,旅年於此結束,我們的2018年於此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