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不知從何時開始,城市裡穿行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打個滴滴,接單的是新能源車;坐個公交,也是新能源車;路邊還常見一排排新能源“微公交”。

雷聲大雨點小地發展了幾年,這次,屬於新能源汽車的時代可能真的要來了。

但小巴一直沒弄明白這是一門什麼生意,尤其是在中國。

於是我搜集、整理了下面幾張圖表,請大家來給我解釋解釋,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奇蹟與奇怪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這是自2010年10月國務院決定“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是七大戰略產業之一)以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變化。

從2011年的8159輛,到2017年的77.7萬輛,其中2015—2017年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保有量佔據全球一半,可謂成果卓絕。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分月來看銷量,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從2015年1月到2018年7月,新能源汽車都是在一年的

年初難賣,年底大賣,循環起落,宛若潮汐。

2017年尤為邪門。

前一年12月,單月銷量達到了10.4萬輛,相關從業者的士氣為之一振。於是在2017年初,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豔華說:樂觀預測,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80萬輛左右。

結果2017年1月,銷量只有0.7萬輛,環比跌去九成多,相關從業者呼吸為之一窒。有人說,按這麼賣,80萬輛要賣十年。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但在隨後的月份裡,銷量又層層噌噌噌漲上去了,最終一年賣了77.7萬輛,還真要摸到80萬的邊。

特別是第四季度,整個行業全軍突擊,銷量暴增。以北汽新能源EC系列為例,連續三個月銷量破萬,11月份的單月銷量,比當年1月份全國所有新能源汽車銷量總和的2倍還要多。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憑藉最後幾個月的狂飆突進,只在中國大陸銷售的北汽EC系列,拿下了2017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冠軍,甩開第二名特斯拉Model S好大一截。

中國市場總是誕生這種“一力降十會”的奇蹟。中國汽企憋屈了那麼多年,終於要靠新能源車翻身做主人了。

那麼這樣一款明星車型,2018年的銷量如何呢?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奇怪的事情又出現了。2018年5月,EC系列售出12624輛,全球冠軍;6月,售出……3輛?環比下滑99.98%。

6月,發生了什麼?這些年,都發生了什麼?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潮水與閘門

要理解潮汐般的銷量變化,首先要理解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如果說行業分to C(面向消費者)、to B(面向企業)和to VC(面向風險資本),那麼新能源汽車行業,有很大一部分是to S的(面向補貼)。

例如最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北京、廣州、深圳等地限定:補貼總額不能超過車價的60%。60%,你說相關車企是在靠誰賺錢呢?今年7月始有這個比例限制,那之前的比例又有多少呢?

無法一一列舉不同車型的補貼比例,只能讓大家看看補貼總額。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2015年數值為中央預撥金額,最終核算金額未知。

2016年,全國一共補貼了26.4萬輛新能源汽車,金額總計381億元——這只是中央補貼的部分,當時地方補貼配比是1:1,核算總額達到中央的70%以上,所以保守估計,兩項加和超過600億。

這還是“新能源車企騙補門”集中曝光的那一年。

然後我們再來講講銷量潮汐的原因。

這事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搶閘銷售”,影響最大的政策閘門有以下幾道——今年6月的就是最近一道。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雖然國家一直在補貼新能源汽車,但也清楚一味補貼無法讓行業自立發展,於是,以2016年“騙補門”曝光為契機,2016—2020年開始實施補貼退坡機制。簡而言之,就是越貼越少,不做冤大頭。

補貼新政大都是年初發布,可是在前一年年末,風聲往往早已傳出。一些聞風而動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就趕在舊政策閘門落下之前突擊上牌、賣車。

賣車的辦法有許多,比如有很多專做網約車業務的租車公司,一簽就是一大單。甚至有些租車公司,本身就是造車企業的關聯方。

等到年初,中央的補貼新政下來了,眾多車企又開始觀望,地方政府相應的補貼政策如何啊?畢竟中央補完了地方補,頗有一些護犢子的地方政府,不會讓紮根本地的新能源車企太難過。

等到年中,地方政策也敲定了,新一年的銷售市場才算正式開始。

銷量潮汐就是這麼來的。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有人說:“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此語動人,可惜身在潮中的人是改變不了潮水的,改變潮水的永遠是閘門。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利潤與積分

不想埋怨車企。

一者,畢竟有一些用心造車的企業,例如蔚來、威馬、小鵬及其合作生產方,雖然入行時間尚短,燒了上百億元,產能總是讓人捉急,但看得出是真想把事做成。

二者,逐利是公司的天性,如果補貼政策有漏洞,被一些車企鑽了空子,很難說一定是違法違規。

2016年,媒體曾曝光一份涉及72家車企的“騙補”名單,最終財政部並沒有一竿子打翻,先懲處了5家,後懲處了7家而已。大都是客車企業而不是乘用車企業,因為那幾家吃相實在太難看了。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三者,車企根據補貼安排生產,未必是想賺利潤,很多是想掙積分。

例如上文提到的北汽新能源,2016年銷售了4128輛EC系列,當年公司淨利潤1.08億元;2017年銷售了78079輛EC系列,當年公司淨利潤未知,但1—10月淨利潤只有0.39億。若說他們大發補貼財,也太冤了。

真正驅趕車企的,是2017年9月五部委公佈的“雙積分”政策。這套政策解釋起來有些複雜,簡而言之就是生產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太低、汽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太高都會被罰。

所以有些新能源低配車型,一是車企為了多掙積分,二是為將來的高端車型練手,趁著有補貼的時候多賣一些,還能勉強收支平衡。難啊,難怪一年裡有半年都在觀望風頭。

也不想埋怨補貼政策。

美國、日本、歐洲同樣有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扶持了特斯拉、豐田、日產等企業發展,又促進了環保事業,沒毛病。

那我該埋怨誰呢?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門什麼生意

2000年—2017年中國火電站變化

最後,還有件“小事”我一直不懂。

歐美推廣新能源汽車,是因為人家電力的來源清潔。

可是中國,電力來源主要是煤啊(火電佔比逾60%)。煤是這些能源裡,最傳統的,最不清潔的,更無法緩解中國的碳排放現狀。而且受我們的能源結構所限,這一點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為什麼所有人都跳過這個問題,直接認同新能源汽車是先進發展方向?就為了不過分依賴石油?

你看,我真的不明白新能源汽車是個什麼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